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俄语复合型毕业生的需求在激增。自2010年以来,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展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专业+俄语”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两年就业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出俄语复合型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俄语复合型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部署和实施。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条路线中有两条与俄语关系密切,这两条路线上有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俄罗斯,还有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1]。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成立于2011年,依托黑龙江大学和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着力培养精通俄语、掌握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熟知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俄语复合型人才。目前,中俄学院已经有2015、2016两届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本文将对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困扰俄语复合型本科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从而提升俄语复合型本科生就业工作效果。
一、“专业+俄语”本科生就业现状和问题
“专业+俄语”双学位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科专业单一的不足,成为了很多对俄合作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首选。从表1可以看出,中俄学院俄语复合型本科生就业率在逐年增长。同时,我们通过表2发现,三方协议就业率在下降,灵活就业率在大幅度提高。三方协议就业率是毕业生就业率中的核心指标,它的下降证明俄语复合型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困难。
(一)新模式知名度低,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中俄学院在国内首创了中俄联合培养的“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近两年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由于近几年各高校才开始开展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了解甚少。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于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了解率十分的低,这严重影响了相关用人单位针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招聘计划。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新培养模式的了解渠道相对比较狭窄。
(二)同质化毕业生增多,就业竞争压力大
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提出了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概念,在21世纪初,少数高校开展了为俄语专业学生增设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初步尝试。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国内高校大力开展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目前,国内高校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1.以俄语专业为单一专业,增设其他专业课程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普遍为传统俄语专业所采用;2.以技术专业为单一专业的,增设俄语课程的模式,黑龙江大学机电学院俄语实验班采用此种模式;3.中俄联合培养的“专业+俄语”同时开设俄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学位模式,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采用此种模式。随着各类型高校纷纷增设对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不同类型的俄语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数量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增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在逐步增大[2]。
(三)传统用人政策僵化
由于“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时间较短,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双学位的新模式了解程度较低,尤其是如何对双学位进行认定困扰着很多用人单位。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固守单一专业的用人计划和政策,对于拥有双学位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只承认招生录取专业,而不承认第二专业学位。比如,某省厅急需懂法律和懂俄语的专门人才,但是由于用人计划一直以来只招收俄语专业学生,中俄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生因政策限制不能参加应聘;某世界500强国企急需派驻俄罗斯既懂俄语又懂电子技术的专门人才,由于企业一直以来只招收俄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导致企业招聘不到最合适的人才[3]。
(四)部分毕业生素质和单位需求不匹配
“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总体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在大学4年时间内要系统学习俄语专业课程、技术专业课程、俄罗斯相关课程等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量大的特点十分突出。由于基础俄语教育生源的萎缩,目前90%以上的生源是俄语零起点学生,这进一步加大了俄语学习的难度。如果学生入学后不能按照计划完成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势必会造成后续学习的压力加大,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同时,由于理工科学生普遍语言学习能力较弱,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技术专业成绩很好,外语专业成绩相对较差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对俄复合型人才俄语通、专业精的需求。
(五)部分毕业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专业+俄语”模式培养的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家对俄战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将来需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俄语类国家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大多数国家普遍经济比较落后,同时,国内政治相对不稳定,很多国家政治局势十分动荡。这些原因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前往这些区域工作,比如现今的乌克兰,由于战乱的存在,很多毕业生拒绝了很多著名国企的工作邀约[4]。
二、“专业+俄语”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打造俄语复合型人才品牌
传统的单一俄语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工作实践中显现出了独特的双专业特色优势。某世界500强企业独联体地区负责人曾经指出“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对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要加强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外宣传工作,要充分把握招生宣传、学术会议、就业单位走访、大型招聘会等机会,打造国内中俄联合培养的“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品牌。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结合“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特点开展集体备课、听课,积极组织学院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等活动,提高学院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具有学院“专业+俄语”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院就业“两课”教学质量。
(三)借助互联网+,做好就业大数据库建设
目前,就业信息建设成为影响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就业主观调查信息、企业用人单位用人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方面。中俄学院2015年开始有首届毕业生,毕业生数量较少。但是由于中俄学院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就业工作很多特殊性。这就需要做好毕业生信息和调研数据的采集工作,建立中俄学院就业企业数据库。
(四)做好就业质量追踪问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中俄学院“专业+俄语”的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国内首创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建设阶段。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追踪问效成为判断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中俄学院要保持与毕业后服务于中俄合作一线的毕业生的沟通,派出就业质量工作组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五)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专业实习和实践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就业适应能力。中俄学院应该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临俄省份的地域优势和对俄贸易大省的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利用省内中俄贸易博览会、绥博会等行业展会的机会锻炼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实践基地建设。更重要的一方面,学院要加强与国内对俄行业龙头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共建国外人才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目前,中俄学院已经与国内巧克力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江苏无锡太湖可可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人才联合培养意向,在莫斯科建立中俄学院赴俄留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证明,“专业+俄语”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事业单位对外合作战略是否成功问题。通过创新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建立符合“专业+俄语”人才培养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