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0-05-12

  一、引言

  社会服务是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的第三项职能,可以理解为教学与科研社会化的过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职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的背景和我国相似,我国正值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起步阶段,通过吸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借鉴。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形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形成是在1971-1985年。从1971年开始,由于产业界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并且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就业情况不佳,于是德国开始思考改革,努力培养产业界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将原有的三年制的职业技术院校进行重组升级,成立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大学规模较小,在校生一般为4000-5000人。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这些高校都是建在大型企业附近,随着与当地企业的良性互动,慢慢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服务能力。总体而言,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形成受到了文化、学校定位、学习制度、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绩效等因素的影响。

  1.严谨专注的校园文化。二战以后,德国文化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精英文化向集体主义转变,这对校园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应用科技大学以严谨专注的校园文化为主要特点,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以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为动力,在专业设置上与当地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并且随着当地产业重心的转移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秉承严谨的作风。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设置不求大而全,而是深耕少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专注于把专业做强。

  2实用主义的办学定位。应用科技大学是为满足当地产业需求而成立的,因此,明确把办学定位确定为服务当地经济。由于应用科技大学与当地企业具有地理上的邻近性,因此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企业调研并了解企业需求,从而人才培养具有满足当地企业需求的实用主义特点。

  3.“双元制”学习制度。1972年,德国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双元制”教育理念,2010年,“双元制”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通过借鉴以前中职教育中的

  “双元制”做法,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以课程为载体的“双元制”学习制度,部分学校的专业也实现了“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有高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地点,两个地点的学习时间各半。“双元制”学习制度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企业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未来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行业协会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之一,在“双元制”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4程序严谨的专业申请。应用科技大学新专业的申请要经过严谨的程序。首先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由教授、系部或校长提议,并提交详尽的市场调研报告,然后交系部和学校管理层充分讨论,讨论通过后交给包括企业专家在内的学校专业委员会决策,同意后再交给由校长和企业领导人组成的州政府高校委员会讨论。如果邻近学校没有相关专业,讨论通过后由文化部最终决定是否开设这一专业。由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费有70%来自文化部,因此文化部会慎重审核是否开设这一专业。同意开设之后,还会对专业进行后期评价,如果这个专业的产学研合作经费很高,文化部会增加对这一专业的补贴,相反则减少补贴。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发展阶段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发展阶段为1985年至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初期是定位于教学职能,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应用科技大学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同时,随着德国工业进程的加速,企业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于是,1985年,德国出台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将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增加了应用科学研究的职能。之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9年,为了实现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欧洲29国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深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由于科研职能的增加和硕士学位层次的提升,这一阶段的社会服务能力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互联网络服务平台。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为主体的全国性产学研服务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公布技术需求等产业需求,通过委托和合作的方式,与应用科技大学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除了企业委托研究的项目,平台上还实时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供公众使用。

  2多类型研究机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一般有三类研究机构。第一类是应用科学研究所,主要负责全校科研活动的协调,为二级学院提供参与企业研发的机会等;第二类是面向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心,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满足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需求;第三类是技术转移中心,转化应用科技大学的技术创新成果。

  3.伴随“隐形冠军”成长。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很强,除了大家熟悉的西门子、博世、宝马等知名企业外,还有很多不为公众所熟悉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往往是某一细分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德国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有很大一部分位于农村,且地理上相对分散,为了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他们通过为周边的应用科技大学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来获得未来的从业人员。而训练有素的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在这些“隐形冠军”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离职率很低,一直伴随企业成长。

  4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海外建厂,为了满足海外工厂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进行了国际化办学,在美国、中国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培训机构。二是生源国际化。由于主修第一学业免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求学者,从而实现了生源的国际化。

  5,良好的产学研互动。除了培养满足当地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合作。德国的科研机构集中且特色鲜明,主要有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联合会,分别专注于前瞻性研究、应用研究、以大型基础研究设施为特点的紧急研究和预防性研究、综合研究。由于只有大学才有博士授予权,而科研机构要培养高层次博士人才必须和高校合作,同时又规定高校必须参与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合作上有了制度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和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有其便捷性,因此企业有和高校进行技术协同创新的积极性。由于合作一般通过合同形式来完成,同时德国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双方可以按合同约定分享技术创新的成果。由于能实现多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科研院所和当地企业之间合作愉快,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四、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启示

  我国高校规模巨大,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新的发展特点,同时我国高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就业难与生产服务一线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较低。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具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试点为方式,以产业链为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转型的具体做法。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于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重点任务进行了分工。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元”育人观、多元办学的具体路径。

  因此,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平台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做法对我国有深刻启示。

  1基于使命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高校都有自己的使命。对于个人而言,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在上大学前通过实习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选择合适的专业,并以其为使命奋斗终身。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使命,培养满足当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研究对企业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每所学校都要了解自己的使命,并形成基于使命的校园文化,不急躁不盲从,专注于服务地方经济,伴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成长。

  2面向地方的专业设置。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对照当地企业的岗位需求,保留并做强能满足当地企业需求的优势专业,逐步调整与当地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的专业,从而围绕当地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本校的优势专业,与周边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并且随着当地产业发展的重心转移而动态调整相关专业设置。

  3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积极性不高。让企业受益是提升其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当然也要培养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便利条件的责任意识。从2014年开始,各省已经开始接受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在2016年公布了181所高校试点名单,并且到2022年,总共将有600所左右的本科高校要转变为应用型。因此,可以从试点高校特别是以前就是企业办的高校或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入手,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对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并形成经验供其他高校参考。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与实践环节,可以以人才培养的时间链为主线,建立企业全程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

  4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可以分四个步骤。一是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的社会服务平台,对外负责联系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内负责校内资源整合和对接。二是成立跨校的社会服务平台,在专业相近或在某一制造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共同服务于当地某一具体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三是成立省级社会服务平台,为省内高校和产业及科研院所牵线搭桥,促进多方合作,共同做强当地产业。四是全国性的校企合作平台。

  建成后的全国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有五大模块。一是人才培养供需信息模块,当地企业可以提前发布未来人才需求的计划。二是人才资源信息模块,主要形成各省市区的各专业高层次研究人才和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知识图谱,方便各项合作对接。另外还包括建立高校兼职教师人才库,对企业内部有意愿有能力的职工进行登记,高校可以根据教学安排与之联系。三是技术合作模块,以招标或项目委托的形式,高校与企业共同攻克共性技术难关。四是成果转化服务模块,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通过知识产权服务、科研成果交易服务等专业服务手段,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2019年6月,武汉洪山区政府根据本区域高校众多,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多的特点,出台了《洪山区促进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同时促进“双创”的健康发展。

  5重视学校特色品牌营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慢慢塑造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可以在校园网站、外部网站上做好学校特色的品牌营销,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诠释学校所取得的成就,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印象,这样企业界或社会其他组织遇到类似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该学校,从而获得服务社会的新机会,进而不断强化特色,强化学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