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职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0-06-0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网络课程的应运而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创新。网络课程建设应遵循情境性、交互性、激励性和共享性的原则,从教学理念、设计思维、实践教学、智能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质量监管等方面探寻策略,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和高质量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重构了学习过程,改变了职业院校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深受师生的喜爱。如何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高效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线上线下交互教学,建设优质的网络课程以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课题。

  一、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申报,轻应用”,偏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网络课程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推动下的产物,通过行政驱动,的确建成了一批分布合理、类型多样和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但是部分教师对网络课程的申报和立项过度重视,十分关注网络课程建设的评选指标,仅从评审专家的角度而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建设初衷,使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学习状态。更有甚者,有些网络课程通过验收结项后就被束之高阁,不再持续进行完善更新,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创新不足和质量不佳已成为突出问题。

  第二,不经筛选的“拿来主义”思想,使课程缺乏整体性规划和设计。一些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落后,对网络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理解,认为网络课程就是“教材搬家"“课堂搬家”,将平时的教学课件、视频资料、习题作业等上传到网络平台就算了事。还有一些教师基于传统教学经验,不经筛选就把网络上直接搜集到的教学资源简单堆砌和呈现,没有依据国家及省市课程标准、职校学生需求及互联网特性对网络课程进行系统性规划,导致网络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

  第三,课程内容“静多动少”,学习者的“多元对话”活动偏少。网络课程要开发较好的人机界面,体现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性特点,以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课程知识。然而一些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粗放,视频画面质量较差,基本没有设计教学活动,这种静态的单向传递知识的课程设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调研、讨论、提问、答疑以及小组协作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交互的“多元对话”活动偏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限制了学习场域的生成,不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重组与创新。

  第四,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制约了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应用。当下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检索、处理和维护网络课程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面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缺乏识别与选择、汲取与激活的能力。部分教师在课程容量、教学难度、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没有真正适应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二、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不能盲目进行,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情境性原则,网络课程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接近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二是交互性原则,注重学习结果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的实时在线互动。三是激励性原则,设计学习激励系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参与度。四是共享性原则,将优质资源、精品课程和优秀成果提供给更多热爱学习的人,如友邻学校的学生、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等。

  (一)确立系统性设计思维和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优质学习资源1.课程设计要有系统性思维。职业院校的网络课程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设计。各章节(项目)的学习目标要明确清晰,涵盖各个学习阶段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我们开发的“会计综合实训”网络课程注重强化学生的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将会计理论与技能操作内容编排设计为建账、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等多个实训项目。从企业建账到纳税申报完成,各项目之间既呈现上下层级关系,又互相连接为整体,前后联系、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覆盖了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同时,课程网站的“学习导航系统”设计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课程定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测试、评价反馈、交流互动等教学资源齐全,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课程教学要以“学”为中心。网络课程建设要突破传统课堂以教为中心的思维惯性,重新审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与学新型关系,凸显促进学生动态发展的过程性设计。以我校“基础会计实训"网络课程建设为例,我们深入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过程取向”的课程建设思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设计了练(课前测试练习)、诊(基础能力诊断)、学(课中技能学习)、评(学习效果评价)、思(课程学习反思)五个环节,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任务(项目任务确定)、行动(项目任务实施)、检测(学习效果检测)、反馈(学习情况反馈)四个步骤,充分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潜能。

  (二)彰显实性教学特色,聚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网络课程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侧重于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性特色。“会计综合实训"网络课程采用项目模块结构,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逼真模拟中小企业经济业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促进学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熟悉企业纳税申报流程。同时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此外,“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还结合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合理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任务。学校与常州华鼎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中亿财务代理有限公司等财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校企“双导师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实训周期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操训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行系统性学习。(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智能化评价网络课程平台要全程观察、记录、生成、分析和评判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提醒并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和纠正自身缺点,助力学生学习和个性全面发展,发挥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积极作用。例如,“会计综合实训"网络课程打破了“学生在线练习,系统自动评分”的简单学习评价模式,积极尝试对学生的智能化评价。课程设计注重利用大数据及时捕捉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时间、频次、互动情况和测试成绩等丰富的多模态数据信息,并运用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充分了解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状态,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的智能化评价,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及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指导。(四)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网络课程的开发能力

  学校在师资队伍培养的规划与建设中十分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制作比赛、国赛优秀作品展示、网络课程申报与建设等多种平台,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创造机会,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信息观。学校还设置了公共信息素养类和专业信息素养类培训内容,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和特长等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学习内容,并进行分类评价考核。教师自身也充分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专家辅导、同伴互助和个人自学,深入了解相关教学资源平台的主要功能,学习制作微课和使用录屏软件等,把信息素养渗透于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之中。

  (五)完善网络课程建设的组织制度保障,强化课程质量监管

  1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学校成立由校级领导、中层职能部门(教务处、信息技术处、财务处等)和系部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管理与督导。制定网络课程的建设标准、经费预算、使用管理、激励表彰和维护培训等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完善制度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常态化。

  2,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学校依据评价标准,对系部、教研室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及成效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督导听课、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价范畴。各类常态化的检查和指导做到有明确的评价结果和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并做到及时反馈和交流。

  3.引导激励,表彰成果。在网络课程建设、实施和维护过程中,教师投入精力多、花费时间长,工作量较之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增加。对此,学校给予明确认定和支持,并建立相应的教科研资金保障机制。还将教师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效果纳入职称评审、推优评先等工作考核范畴,对优秀网络课程进行评选表彰,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断激发教师建设和更新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成效分析

  (一)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创新教学模式网络课程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每个项目又分别由若干个任务组成,将相关的任务安排在真实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通过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企业会计岗位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二)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学生手中的数码产品“禁用不如“导用”,网络课程的实施已让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在课前学生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网络课程平台进行预习,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在网络课程平台得以保留,课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可以得到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实现了多方的交流互动,打破了学习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从传播者到引导者,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网络课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专业和能力范围,打破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教师通过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得到了及时更新,更加注意教学主体的转换。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主动从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向尊重、平等、合作的方向积极转变。

  网络课程创新了职业院校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情境创设缺乏趣味性,难以对学习自控能力弱的学生进行有效监督,课程资源的更新与维护不及时等。接下来,我们还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