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育人是培训学校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314”育人文化品牌创建为例,从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人文生态环境、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养成“匠人”素质等方面对文化育人的内涵和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文化育人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要素
课题: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5J053),主持人:冯旭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的要素主要包含历史文化要素、生态环境要素、主题活动要素和开放协同要素。文化育人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是文明养成的必要途径,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基地的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强化文化校园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实现从“技能育人”转向“文化育人”的过渡,成为培训学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
一、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而言,则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以培训学校高职师生为主体的特殊文化形态。它是在培训学校高职院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传承和创造的院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历史传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以及由此而展示出来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院校精神。
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学生品行、气质、职业素质、综合素养养成的无形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着培训学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育人要务之首是培养人的理性精神,通过大学文化的熏陶使受教育者形成并守持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的理想主义。在当前社会多元思潮冲击、“技术育人”教育理念盛行下,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和“文化育人”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和要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方向。
二、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要素分析
文化育人的实质是学校把自身看作一个文化机构,以文化传播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培训学校高职院校要以一种整体的文化观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要素通常指客观事物本身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一方面,文化的生命源头在于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思想之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文化传承是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好、继承好。
另一方面,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历史办学文化亦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养料。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一种过程的“发酵”。培训学校高职院校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行业特色鲜明,且隶属于某一行业机构办学,技术技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可将自身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养分进行充分挖掘、悉心归纳、精心总结。
2.生态环境要素
培训学校高职院校生态环境要素主要包括院校物质文化环境和地域乡土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院校的显性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校园物化空间,主要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标识,如校徽、校标、雕塑喷绘、亭台楼宇、运动场所、宿舍楼、教学楼、花草树木、道路桥梁等。学生生活其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校园之美、人文之美,这种浸润式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爱美、尚德、崇善之心。
地域乡土环境是培训学校高职院校的外部文化环境,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天生与地域经济文化紧密相连,联系地方、服务区域是培训学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在文化氛围营造中要充分利用地域乡土资源,把地域乡土环境融入育人过程。
3.主题活动要素
大学校园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校园,学生可凭借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各类文体和社团活动,而各类文体和社团活动恰恰是保存、拓展、锻炼、充实、引导学生心理,展示学生才华的良好渠道。
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可本着特色性、多样性、创造性和品牌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文体活动。做到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班级活动普及化、多样化,建成一批校园活动精品,从而达到陶冶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4.开放协同要素
开放办学是培训学校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之一。20世纪中后期,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合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然成了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加之互联网信息流动的无边界性,互联网新媒体己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空间。培训学校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培训学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四为”育人使命,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校园、幸福校园”,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人文生态环境、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养成“匠人”素质,进而引领、约束和激励、规范学生的一生一世。学院“1314”校园文化育人品牌荣获绍兴市高校优秀育人品牌荣誉称号。
1.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让优秀文化熏陶学生的一生一世
(1)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学院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学院以纪念“五四”“七一”“九一八”等行动为依托,开展具有爱国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院还充分利用社团、校广播台、图书馆、校报等媒体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启学生智慧。
(2)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传统。学院坐落于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绍兴。绍兴是有名的“水乡”“桥乡”“酒乡”和“名人之乡”,学院积极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师生思想文化熏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采风”“寻根”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遍访绍兴名胜古迹、探寻文化渊源。
学院的校歌也洋溢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精神,让学生在吟唱校歌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之美,“大禹精神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鲁迅文化启迪着我们智慧光芒……”。
(3)挖掘和传承学院办学历史文化。学院注重挖掘和传承学院办学历史文化,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院办学精神,凝练了“人本、特色、服务”的办学理念和“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
学院突出院史教育,设立校史馆,展示办学历程和办学成就,培训志愿者师生宣讲团进行宣讲介绍,不断增强师生对学院办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每年的新生始业教育上,介绍学院办学历史、参观校史馆、采风校园、听老师讲过去的往事已经成为必修课。
在新教师入职教育上,组织新教师参观学院漓渚铁矿和紫铜山老校址,重温学院四十年办学风雨路,感受学院光辉办学历程,加深教师对学院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2.塑造人文生态环境,让一点一滴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
(1)建设工业文化大走廊。学院将更多工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工业文化特征,重点对实训场所、教学楼、公寓楼等场所进行“工业”文化策划和布置,以优秀工业文化元素培养师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学院将曾在杭钢生产运输线上服役、承载着优秀杭钢文化的唐山机车厂生产的第1314台、编号为SY1314的蒸汽机车(火车头)引进校园。蒸汽机车是工业文明时代的象征,学院以此为载体,通过引进蒸汽机车景观,弘扬火车头精神,彰显工业文化特色,突显“1314”文化育人品牌,贯彻立德树人具体目标要求,以期影响工业学子的一生一世。
(2)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学院在校园中心的行知广场塑造了“圆融”雕塑,在师生人流密集处安放了“明德敬业,知行合一”校训石和月明祖师石等文化景观项目。对校园的主道路和部分区域进行命名,赋予楼宇、道路、桥梁、景观等具有工业特色也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化含义。做好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绿化和美化,做好滨河景观建设,为师生营造了一个景色宜人、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 很多学生毕业时感慨,学院的这种人文氛围他们将会铭记一生一世,部分学生还会选择返回母校校园拍摄结婚照。
(3)营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文化氛围。学院突出工业特色,按照“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的要求,根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对照“一心、二轴、三带、四区、多点”的布局结构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治理,让自然环境融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环境。
在充分展示学院办学理念、校训、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在文化设施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师生沉浸其中并感受校园之美、文化之美。
3.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让青春气息弥漫学生的一生一世
(1)开展富有青春气息的主题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活动,进一步巩固校园文化、加强社团文化、推进服务文化、提升艺术文化。
组织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等文体活动,进一步陶冶师生情操。开展大学生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结合“五四”等纪念日及重要节假日,通过演讲赛、辩论赛、主题团日活动等载体,形成声势,掀起热潮,进一步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
(2)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学院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通过举办“名家面对面”“流动的图书馆”和“鉴湖育人大讲堂”等活动,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引导和培育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通过“思政杯”大学生辩论赛、“行走的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双百双进”“百校联百镇”等,精心策划设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接受了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研究国情、省情、社情、民情。
(3)注重孕育文化品牌效应。学院自2009年创办“技能文化节”,已近十个年头,成为工业学院独具特色的技术技能育人品牌。“技能文化节”涵盖技能竞技、新技术新工艺系列讲座等,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技能与素养、传承与发展、区域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017年第10届技能文化节,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特色,展示技能风采”大讲堂45场和新技术、新工艺系列讲座27场,设置竞赛项目66项,省内外53家企业合作参与,校企合作竞赛项目占总项目数的80%,参赛学生占比超过80%。学生近三年技术技能竞赛硕果累累,获省级奖项659项1250人次。
“技能文化节”在重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素养的同时,也延伸和丰富技能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技能文化特色。学院连续多年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基本实现了“一院一品”。先后涌现出《知恩识恩惜恩报恩一一从“青春纪念册”到大学生感恩价值观的培养》《观察与品行》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具有各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
4.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让独具匠心融入学生的一生一世
(1)依托“两基地一联盟”修匠心、练匠技。学院注重盘活存量资源,将学生的专业和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校内建成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和绍兴市职业院校联席会议等社会服务平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种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情景式教学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成功入选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省级集训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称号。
(2)重视展览馆和工作室建设。学院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校内设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黄酒文化”展览馆和“古桥营造技艺”展览馆,充分挖掘和传承“黄酒文化”“古桥文化”等具有绍兴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
学院依托建在校内的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设立了浙江省“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绍兴市“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的传帮带功能,培养新一代的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堪称“现代学徒孵化器”。“CCTV数控超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省技能大师、省首席技师、省教学名师、数控冠军不断从这里产生。
(3)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己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空间。学院高度重视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强化学院官方微信、微博、微党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将网络新媒体与具有工业特色的培训学校高职院校特点相结合,推出的“工业身边人”“匠人·匠心”等微栏目在校内迅速走红,正能量在校内广泛传递。学院适应和创新网络话语方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职业素养塑造、优秀文化传承等,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培养现代“工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