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互动实现深度学习

发布时间:2018-11-14

  《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迈克尔·富兰、玛利亚·兰沃希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将深度学习作为新教育模型的目标而提出,并把它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知识”。通过一期课改“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我们发现,课改中还存在学生投入不够、教师激情不足的问题。参照凌志军先生的金字塔理论,我们的学生,学习基本处于机械型和进取型之间,“自主型”的学生实在太少。他们因何而倦怠7浅层的知识学习和单调的重复让他们感到无趣甚至无聊,因而人脑这个高级神经组织便开始罢工了。其实,每个人都期待有挑战的任务和有创意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脑细胞激活的新教学法——深度学习。我们把深度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深度挖掘资源和研究教学,改变白己的教学方式,由讲述走向对话,由传递走向共同探究,与学生一起重建基于知识创新和运用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地、深度地、有创造地学习,使其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实现教学的改变,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学导互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提炼课堂教学方略。在学校主体教育的思想和深度学习的理念引领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先放手让教师大胆做,操作大致包括五个环节:备课组围绕核心素养讨论课堂教学形成方案一备课组长先行先试一年级领导小组示范一分学科同课异构一备课组推优擂台赛。操作方案来自一线教师,更有利于老师们的理解和执行。以几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依托,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我们提出了学校的顶层设计,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素养”为根本目标,统合教学的指南、策略、途径、载体和重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先学后导,学导结合”为策略,以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路径,以“编写好、使用好导学案”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辨内化、创造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重点。

  “先学后导,学导结合”策略是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而逐步提炼出的教学策略,之所以要“先学后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并尝试回答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同时也期待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且是有创意的问题,这便是深度学习的开端。《导学案》编写的第一个板块就是“问题为主线的自主预习”,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深度。

  教师通过预习反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次进行更精准的备课。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相应的策略将课堂层层推进,并在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的思维碰撞中,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思维品质得以提升,促成师生共同的深度学习。在导中学,同时又在学中导,故为“学导结合”。

  学导互动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在学校课堂教学方略的引领下,我们在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学导互动课堂的基本框架。为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们把课堂教学设置为五大环节:自主预习一合作探究一师生互动一实践内化一归纳提炼。

  第一,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习。自主预习,在与教材对话中学习。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阅读、思考、理解、判断等关键能力。让他们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做出一定的事实和价值判断;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更宝贵的是提出疑问,特别是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提出问题,这就是创造性学习的开端。

  合作探究,在与同伴交流中学习。自主预习产生真实的问题,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在合作探究中,我们希望培养学生主动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尝试在交流和讨论中去解决在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准确阐释观点的表达能力和善于吸取他人智慧的包容力等。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当然不是把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对他们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引导。

  师生互动,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师生互动是把课堂引向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与同学合作也难以解决的问题,便提交给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思维节点,即发现学生的思维在哪个地方发生分岔走上了歧途,在哪个地方发生了梗阻深入不下去。这对教师接下来的引导非常重要,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分岔,为什么深入不下去。如只需回忆或识别,属于回忆性问题;需要判断和推演,属于推理性问题;需要综合比较、迁移与变通,属于探索性问题。这都是观察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考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解决问题的道路并引向更深度的学习。

  实践演练,在运用知识中学习。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战演练是对前面所学的一种检测,也是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关联前面学过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把题目设置出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近发展。

  归纳整理,在构建体系中学习。一个章节学习结束,我们主张学生能够自主形成知识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类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科学建构,还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除非学生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我们要引导他们做出调整,一般情况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原创。

  第二,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的引导。从学生学习的主线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导向深入,用问题领跑思维,有效提问是教师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通过大量课堂观察发现,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本领,就是能够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在“好问题”的启发引导下思维不断被激活。课堂有效提问与课堂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是教师引起学生反应、积极参与、建构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问题具有激发兴趣、目标导向、激活思维、知识建构、反馈评价、承接情感、管理和巩同等教学功能。有效提问需注意以下几点:需要深入“读懂”学生,把握学情,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武断上;捕捉适当的发问点,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教师需要不断修炼提问技术,处理好提问的密度,把握好提问的节奏,精心设计问题内容,恰当地叫答学生,适时地候答以及有效地倾听和反馈学生回答;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把问题“问”到“恰当时”,即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在合适的时机,提合适的问题。

  提出有效问题的原则包括:趣味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问题有趣味性;适度性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情景性原则,问题背景要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有直接联系,让问题有情景性;生长性原则,把握问题的纵横联系,通过问题使知识结构化;递进性原则,问题设置遵循渐进规律,呈递进式延伸,使问题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原则,用问题去领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开放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解法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甚至给出多种可能的解答(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建构性原则,让问题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纽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只有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有机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学生和教师在学导互动中的深度学习。如果课堂只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生成的问题少,学生处于被动的问题回应状态,他们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就无法得到强化。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质疑的能力。

  搭建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

  学校组织的献课和赛课,是经过多年的尝试积淀下的两种“练兵”模式。每学年上学期针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先由骨干教师给大家示范,下学期则是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比赛。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示范,还是青年教师的比赛,都是一次全员的课堂教学理念到实践的培训。

  赛课的操作流程是:课前宣传团队打造集体评课课后反思。课前宣传,是学校组织献课和赛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学校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还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团队打造,是通过赛前的磨课为备课组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研究的平台,从磨好一堂课入手,去挖掘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方式,提炼教学思想,形成团队的教学共识。赛场展现的是选手个人的魅力,更展示了团队的教学思想和风貌。在奖项设置时不仅要注重个人单项的奖励,更要注重对团队的合作精神的奖励。集体评课,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评课包括现场评委评课、教研组课后集体教研评课,还包括大众评委的网络评课。我们非常重视大众评委这一环节。所有听课教师匿名为赛课教师打分和写评语,让课堂教学评价更加民主、科学。课后反思和再造,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反思,还包括团队的反思。反思课堂生成的问题和教师对问题处理的方法,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带来更加有深度的教研,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和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丰富教学积淀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将赛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进行收集整理,结集成册,使之转化为内部学习资料和教师论文成果。

  经过不懈的探索,我校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循序渐进中逐步走向科学与完善。“高效课堂 ‘导学案’使用示范课堂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 ‘先学后导、学导结合’的问题导引式课堂”,多年来,我们的改革由小到大,由内而外,全员参与,使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不断发展,渐人人心,最终得以落地。我们逐步从深度学习的探索中沉淀出了学校的课堂文化:课堂生态,热带雨林——自主而开放;课堂品质,思维品质——思考的力量;课堂目标,深度学习——共同成长。

  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更有活力,更有内涵,更有情怀。不仅如此,学生将在课堂上形成的能力拓展到课外,在科技创新大赛、自然科学实验大赛、财经素养大赛、模拟联合国大赛、新东方英语演讲比赛、创新作文大赛等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佳绩频传。随着师生交往、沟通和共同学习的深化与增加,教师的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更加积极主动,更乐于挑战自我。当前,深度学习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向我们走来,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正在建立,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正在进行,新型变革领导力正在形成,新科技的力量正在与教育牵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居敬持志,循序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