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方法院高校英语电影教学之探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摘要: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多元、快速的发展趋势,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亟须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高校英语电影教学是提高培养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此,在相应的教学实践中,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文素养与思辨力,并采用综合灵活的融合教学方法与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当今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是在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所谓“外语人才”应具有的能力是多层面、复合式的,即综合性的能力。电影是门综合艺术,集语言文化、音乐舞蹈、历史人文等于一身。英语电影很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高校英语电影课是培养提高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英语电影教学的理论支撑

  随着学界有关认知和学习等各种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电影教学进行越来越深刻的解读,从而为英语电影深度融入英语教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eLearningTheory)

  建构主义者认为: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是人们主动处理加工新信息,知识表征得以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非常庞杂而又相对完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学习环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1]。该理论主要认为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是中心,学生是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意义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的”对象。同时,该学派强调教学活动应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努力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为此,教学活动中就要尽量找那些能提供丰富“情景”的教学资源。

  英语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白可以提供大量鲜活的一手语料,其画面生动形象,学生在观影的同时,会主动捕抓各种信息,努力“看懂”影片的大意或细节,从而积极构建完善自身的英语语言体系……为此,英语电影是英语教学不错的可选材料。实践中,学生大多喜欢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来提高各自的英语水平。

  (二)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InputHypothesis)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学界著名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它

  可能是现有的最全面的、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2]。

  Krashen教授认为对所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主要途径。即学习者在现有的语言知识条件下,可以理解稍难于当前语言水平的材料,从而语言习得的过程才能得以完成。这里的要点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input),也就是说所输入语言材料难易度要适中。Krashen还强调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后可自然形成语言的能力。可见,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可理解性输入。所输入材料的趣味性和关联性越高,对二语习得就越有利。教师可选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英文电影,给学生进行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反复构建学生的英语习得,不断提升英语运用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

  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智能一元论。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不够全面,人类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拥有以下九大种智能:语言的、数理逻辑的、空间的、音乐的、肢体运动的、人际交往的、内省的、自然观察的与存在的智能。人与人的智能会有差异,比如,建筑师的空间感会比较好,因为他们的空间智能比较强;人际智能较强的人善于搞公关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单元智能说,而且,该

  理论在电影教学中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学生的智能是多方位的,每位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英语影片具有集

  视、听、说一体的特点,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影片可以激活学生不同的智能兴奋点、刺激学生智力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在观影的同时,学生不仅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自身多种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二、高校英语电影教学应秉持的理念

  我国高校外语电影教学起步的时间较晚,教学实操中,我们倾向于注重利用影片来培养训练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而忽视英文影像载有的文化内涵,缺少利用原汁原味的英文影像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意识。电影是门综合的艺术,高校英语电影教学如何能让丰富的影像材料物尽其用,教师所持的教学理念非常关键。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际”。当然,语言或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间的交际也属跨文化交际。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当你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因存在语言或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就产生(涉及)了跨文化交际(问题)。即“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3]。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处理文化的陌生感、文化的差异与交际中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内在之能力,便构成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也越来越变化无穷、精彩纷呈,世界趋于多元化。地区、民族、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极大地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甚至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通过系统科学的英语电影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可以得到提升。各种英语电影百科全书式描述了世界不同国家的生活文化,揭示了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百姓生活等众多信息。英文影像可以把学生带入异质文化,身临其境地感悟其与母文化的不同:影像中的语言原汁原味,人物鲜活,情景逼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真实交际情景。

  英语电影,尤其是那些涉及跨文化题材的,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比如,电影《刮痧》(TheTreatment)中,许大同打了自己的儿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而老板昆兰,作为美国人,却完全不能理解这些:“这是什么中国式的逻辑?你打儿子是为了尊重我?”通过观影,学生意识到美国人在此问题上跟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文化间是有差异的,从而,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会得以提高。另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声调、面部表情等)非常重要,它能传递高达65%的信息量[4]。但这种不好言传的、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符号,学生却可以通过观影来获得并理解。

  (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力

  一般而言,英语学习包括三个层面:语言学习、文化素养与思辨力。语言学习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语言技能培养和训练。而文化素养和思辨力则比较复杂,是个体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我国国家建设对现代化人才的素质要求。个人的人文知识和由其内化成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个体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心理素质等方面体现着他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指个体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相应的素质教育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趋势的凸显,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综合,高校毕业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其人文素质要高、要过硬。英文影像的故事情节、桥段、人物对白以及丰富的画面中承载了一国、一民族的历史文化,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素养资源。在教学实操中,教师完全可以兼顾语言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关注影像中语言学习的同时,适时地介绍、分析西方国家多元文化,让学生获得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双收。

  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能力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近些年来或者说一直以来,我国外语界强调记忆模仿,重视语言技能,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毕业后显现出洞察力与思考分析能力欠缺。“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5]。

  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一个人的创新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电影在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各国语言文化窗的同时,也为学生思辨力的训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影视材料。学生在观影时,可以容易地摆脱“母语思维”的限制,自然进入英语思维的境界。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高校英语电影教学的方法

  “电影”集音乐、绘画、戏剧、文学、雕塑、建筑等于一身,浓缩时代、反映历史、揭示文化,是特定生活的写照。电影往往可以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融合在一起,深刻典型地关照某一特定主题。在观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这是英语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作为文化的载体,英语影像包罗万象,可以传递各种信息,折射特定的民族文化。有鉴于此,在英语电影教学中应采用融合的方式方法。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关注影片的选取、语言能力的提升、文化视域的拓展与思辨力的训练等方面。

  (一)影片的甄选

  在平时的英语电影教学实操中,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影片的选择。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影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英语片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在如此众多的选择中,应主要关注影片的内容、语言、题材和文化内涵等维度。

  内容方面,所选影片应歌颂真、善、美,内容阳光向上。比如,影片《软禁》(HomeArrest)以喜剧的方式描写了三个孩子合力帮助父母和解的大团圆故事。语言方面,最好选取表述规范、语速适中、较少生词的影片。例如,《公主日记》(ThePrincessDiaries)和《疯狂动物城》(Zootopia)等,都比较适合学生的模仿,有利于听力的训练。文化内涵方面,通过观看欣赏《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简·爱》(JaneEyre)、《毕业生》(The

  Graduate)与《天生一对》(TheParentTrap)等,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形成文化参照意识,増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题材上,尽量选择不同类型的影片,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星球大战》(StarWars)系列(科幻),《功夫熊猫》(KungFuPanda)(动画),《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剧情)。

  (二)文化视域的拓展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反映。观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异质文化、风土人情等,极大拓宽其文化视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圣女贞德》(JoanofArc)在讲述法国少女贞德拯救祖国的壮烈故事的同时,展现的是英法百年战争波澜壮阔的大背景。观看《诸神之战》(ClashoftheTitans)后,会帮助学生理清希腊神话中的神与英雄的关系,加深对希腊神话的认识。《公主日记》中的米娅从一个平凡的女孩变身成为欧洲公国公主,在她“公主培训课程”里不乏有趣搞笑的桥段,同时呈现了王室各种繁缛礼仪。好莱坞“第一巨片”《乱世佳人》中的女主斯嘉丽是美国南北内战、新旧时代更替时期,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观看这一巨制后,“南方种植园”和“美国内战”等在学生心中不再会是抽象、模糊的历史名词。

  (三)思辨力的训练

  在英语电影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辨力培养非常重要,也是有效途径。简而言之,集视听体验于一身的英语影片极具感染力,愉悦的观影体验能很容易地帮助学生调动思辨热情。而且,英语影视作品是生活的浓缩,题材众多,包罗万象,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学生提供了思辨力训练的广阔空间。

  通过英语影视作品来提升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下面仅举几例,希望能抛砖引玉。观看《花木兰》(Mulan)和《功夫熊猫》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找出两部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进而可讨论西方影视中的东方形象,再适时抛出东方主义的概念等。观看《乱世佳人》后,提问学生影片中展示的白人和黑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和历史书中的讲述有区别吗?为什么?提示学生该电影或原著都有美化旧南方的倾向。可以建议学生去看看《被解放的姜戈》(DjangoUnchained),再做对比。《疯狂动物城》讲述了小兔子实现自己当警官的美式梦想故事。其实,该部获奖动画片是部现实的寓言:不同“动物”间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人类多元文化能否共生共荣。

  四、结语

  作为源于生活又升华了生活的一种载体,英语电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对于其他课程与教学模式,英语电影课程的教学优势不可比拟。在教学中,如果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文素养与思辨力,并采用融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就会极大地提高高校外语人才的综合素养,为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迈进世界强国之列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