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09

  [摘要]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参与及时评价并给予鼓励,对课堂有合理的预设并重视生成的科学处理。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课堂学习;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创设了课堂环境,这种环境与学生个人特征会有一些影响,有些学生喜欢这样的环境,有些人则难以适应。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对学习、与人交流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特征对学生参与的影响,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它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这三种不同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不同行为反应。在集权型中,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权威,对学生采取强制手段,不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导致学生害怕甚至讨厌教师,要么绝对服从,要么阳奉阴违。在放任型中,教师对学生往往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对教师不敌视、不恐惧,也不喜欢、不尊重、不信赖。在民主型中,教师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热爱、关心和信任,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学生尊敬、热爱和信任教师,钦佩教师的才华。教师若在课堂上摆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维护自己的尊严,让学生敬畏自己,不可辩驳自己的话,学生便会“敬而远之”,不敢与教师平等交流。同时,学生阅历浅、知识贫乏,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敢质疑教师的见解,在课堂上唯唯诺诺。在教师的“师道尊严”之下,还谈什么学生的主动参与,谈什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催化剂。假如教师默视甚至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势必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评价显得格外重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断定有无自我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由于自身性格、顾忌周围同学等因素,在课堂上常常是欲说还休,甚至千呼万唤难出来。学生的回答也因其认知水平、阅历、表达技巧等因素而未必尽善尽美。教师的苛求可能会扼杀学生顿悟灵感的火花,窒息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需要,用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认识到原来自己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就会乐于参与。而教师的不满和一味地否定会让学生产生失败的学习经验,将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不足或丧失自信心,那就不可能有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严重者还将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某种回应。这个回应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者中性的。教师的回应往往具有个人倾向性,有的教师喜欢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做出表扬;有的教师则更关注对学生失误的点评。积极回应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消极回应则可能吓倒一部分爱面子、胆小或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学生。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活动进行设计时,对学生的表现一般会有某种期望。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已经有了一个预先的判断和预设。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于具体化、单一化,那么一旦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与教师的期望不符,教师就可能对学生的参与进行抑制或做出消极的评价。例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或错误时,教师毫不鼓励,直接批评;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主题时直接暂停、不让学生讲下去,等等。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一些固化的期望,主要表现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多次了,而且很详细,学生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应该没有学生有不同意见;成绩高的学生肯定要比成绩差的学生回答得更好……这些固化的期望会使教师忽视课堂教学中意外生成的问题,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的发展要求、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各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可选择性,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上,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么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起不到发展能力的作用;要么太难,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影响参与的实效性。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对问题完成情况的考察标准是从知识掌握方面还是从思维的创造性方面。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考虑:

  问题的用词是否易于学生理解———描述程度、感受的词会使学生觉得难以把握,太书面化的语言不适宜起始年级的学生。

  问题的内容是否服务于提问的目的———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概念进行辨析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时,通常采用封闭式的问题。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够、对教材把握不足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在这种缺乏创新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因素才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有收获、有进步。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行为及时评价并给予必要的鼓励;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课堂有合理的预设,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与课堂生成的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