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我住长江边”主题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07

摘要: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基础和内容,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现实,扎根于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地域资源的概念做界定,以具体活动为例,从探究主题的形成、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的深入等层面,阐释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地域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基础和内容,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现实,扎根于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地域性,并灵活利用本土文化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

 

一、地域资源的概念界定

 

地域资源包括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的物质与文化总量。每个地域带有浓郁本地特色的资源都属于地域资源,有自然的、社会的,也有人文的,与当地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从地域资源入手,是常态化综合实践课实施的一把钥匙。

 

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地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使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本文所讲的地域资源的开发,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的资源。

 

我们都知道,学生和他生活的地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生活的地域,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生活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能够使学生对自我、生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知与体验。在这种整体认知与体验中,他们会不断成长,达成自我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学校所在区域是典型的“水韵江南”“鱼米之乡”。基于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长期开展基于江南地域资源的教育活动。立足本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我们从“课程群”出发,开发“套餐式”主题活动,创设“快乐活动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立足课程内容“校本化”“特色化”、课程实施“基地化”的原则,自主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下文以“我住长江边”主题活动为例阐释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住长江边”是我校“长江生态文明课程群”中的一个“套餐式”主题活动,我们梳理了长江地域资源,选择其中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地域资源,并对此进行二度开发,提升开发资源的质量,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一)探究主题的形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我校所在地常州圩塘,毗邻长江下游。滚滚长江水养育着本地人民,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孙对她有独特的感情。当然,了解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也应该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丰富的长江地域资源支撑,我们的主题活动“我住长江边”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

 

活动开始前,笔者先让学生围绕“长江的历史”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以确定自己小组想要研究的内容。但汇报时发现,通过上网浏览、看书查找等途径查找出的相关资料纷繁复杂,对成人来说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和提炼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对小学生。面对这一困难,有学生说:“理解这些材料太困难了,我们还是回去问问大人看看哪些话题更值得探究,然后再针对性地讨论。”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笔者也觉得应该把身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便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了让他们的调查更有指向性,笔者引导学生:“那你们认为长辈们对于长江可能有哪些了解?”一个学生马上回应:“我爷爷说我们家原来就住在长江边,他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在江边捉鱼捉虾,吃鲜美鱼虾的事……”“是的,原来住在长江边的老人对我们这儿的长江可有感情了,我奶奶也有很多关于长江的故事呢……”学生发言的兴趣完全被调动,纷纷说起了长辈们对长江的认识。话题说的差不多了,一名学生提议:“我们就探究长江的昨天和今天吧!这样的话大家说不定都能问到,也能查出很多新鲜的 ‘长江故事’呢!”于是,“研究长江的昨天和今天”的课题就诞生了。

 

虽然研究的主题内容变了,研究的方案也要重新做,但学生的眼神亮起来了。第二天,针对调查询问和归纳分类的相关资料,各小组进行了积极讨论,并拟定了三个子课题:一是“对比研究常州地区长江的发展状况”;二是“了解常州地区长江鱼类资源的状况”;三是“了解常州地区长江的环境状况”。

 

(二)探究活动的开展

 

确立了探究主题和相关的探究计划后,我们组成了“我住长江边”主题活动之长江生态研究小组,鼓励学生走近江域,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与自己主题相关的内容;明确发生相关现象的原因,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我们还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多家单位组织合作,充分用好社区资源,支持学生活动的开展。针对子课题“对比研究常州地区长江的发展状况”,学生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我是长江小调查员”。

 

针对近年来人们对长江的索取越来越多、长江生态系统严重被破坏、长江已越来越不堪重负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小组与镇环保部门共同行动,开展“我是长江小调查员”系列行动,分别组建了“长江水生态”“长江空气质量”“长江周边物种”“长江周边居民生活状况”等调查项目,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进行调查,深度了解长江现状,并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如在“长江水质”的调查中,学生以现场问卷、网络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学生和当地居民关于长江水质的认识做了调查和分析(如图1)。

 

图1

 

 

在探寻长江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时,学生利用网络问卷实施大样本数据收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影响长江生态的多方面原因(如图2)。

 

通过这样的调查事件,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2.“我是长江小卫士”。

 

紧扣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大污染源控制,我校与光大国际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常州市新北区污水处理厂共建环保基地,并组织学生赴光大国际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绿色科技实践活动,见证万吨垃圾的抓运焚烧和废渣废水的处理过程,体验先进的总控室。在了解垃圾变为能源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对保护长江生态的积极作用,也不由生发了环保理念,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减少生活垃圾等环保行为,倡导绿色生活。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前往污水处理厂,观看污水变清水的过程,让他们深刻感知到维护长江水生态流程的不易。之后,学生行动起来,大力开展节水宣传,评选“最妙节水方法”“最佳节水员”及“最佳节水家庭”等,鼓励人人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学生争做“长江小卫士”,为母亲河恢复清澈做出不懈努力。

 

3.“我是长江小天使”。

 

我们积极争取机会,组织学生赴录安洲江边,参加常州市政府组织的长江生态补偿图2放鱼活动。当学生手捧一条条鲜活的小鱼,用爱心呵护着它们,把它们送回家园时,他们保护长江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更想为保护长江水域的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课余时间,他们还自发到长江边捡拾白色垃圾,自主开展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广告公益词征集、“保护长江——给母亲河的一份家书”等活动,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而努力。

 

在类似“我住长江边”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学生与社区单位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活动得以在更大范围得到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并且长期有序地开展。这些活动的推进,不仅使学生对自我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有了整体认知,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合作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探究活动的深入

 

在前期活动的引领下,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为了让正确的意识引领正确的行动,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开放化,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并努力获得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将探究活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不断深入。在“我住长江边”主题活动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探究小组又组建了“小河长”队伍,开展了学水、巡河、“大手牵小手”等体验活动,协同社会各界人士,努力让长江变得更清澈、更美丽。

 

1.组建“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

 

探究小组联合镇河长组织,组建了“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建立“小河长”工作QQ群,与当地河长分段分片认领河道水体,还与相邻地区建立联盟,并按照“一河一策”精准治水的原则,开展认领河段的洁水清源、河道整治、水质检测等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实现“小河长”认领河段“水中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岸上有绿化”的目标。学校还为学生聘请了河长、专家、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等作为导师团成员,意在通过形式丰富的“清水进校园,护水共宣传”等系列主题讲堂,辅导“小河长”学习水文化、河长制、治水等知识,将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带入校园。

 

2.开展“小河长”巡河护河行动。

 

“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巡河护河行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镇级河长一起,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活动,并做好记录;二是利用上下学、双休日和出门游玩等时间,与家长一起开展“微行动”,如“随手拍河流污染”“随手捡河边垃圾”“随手护河流周边生态”等,并将活动过程上传到QQ群,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母亲河。

 

3.传播“小河长”绿色理念。

 

除了巡河护河行动外,“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还开展了主题系列活动,如“小河长竞选”“小河长宣讲”等,引导身边的人学习环保知识,提升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发动身边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护水治水公益宣传、亲子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人人关注环保的氛围,动员更多人加入治水攻坚行动。

 

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扎根学生生活,散发着浓厚的本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能够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基于地域资源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无拘无束地感受、探寻、研究,他们必会收获更多快乐、更多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