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大思想 一次同课异构有感

发布时间:2018-09-13

  摘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一课的同课异构,几位教师在大环节上没什么差别,都是让学生产生统计需要、经历统计过程、分析统计数据,但在几个看似很小的问题的不同处理上,如表格的空降与内生、表格的模型与变式、活动的演示与经历、错误的扼杀与显露、道理的告知与自悟、练习的封闭与开放等,却展现出了各自在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同课异构细节思想

  在一次市优质课展评活动中,几位教师执教了同一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回顾几节课的教学过程,在大环节上没什么差别,都是让学生产生统计需要、经历统计过程、分析统计数据,但在几个看似很小的问题的不同处理上,却展现出了各自在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的差异。

  细节一:表格的空降与内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自然要用到表格。为何要用表格来整理?表格是怎么形成的?运用表格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似乎算不上本节课的重点。在表格的处理上,几位教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空降型的。教师直接出示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另一种是内生式的。教师提问:“把图中的人按性别分成两类,(板书:男、女)怎样看得更清楚呢?”学生回答:“用线隔开。”好一个“用线隔开”!这来自学生自己的四个字,说明表格的雏形已在学生脑中“长”出来了,他们同时也明白了表格中的横线、竖线是因分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显然,后一种方式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也凸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细节二:表格的模型与变式

  学生初次接触表格,往往会依葫芦画瓢——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什么样的表格,学生就以它为模型。在学生按照性别把图中的人分类统计好后,教师让学生试一试按照身份把图中的人分类数一数。反馈时,只有一位教师特别收集并呈现了学生横、竖两种不同的表格形式。其他几位教师只关注统计的结果,核对了一下人数准确与否,便进入了下一环节。通过引导关注表格的变式,既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也凸显了知识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统计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细节三:活动的演示与经历

  在学生收集、整理数据这一环节,几位教师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采取电脑播报、学生记录的形式;有的播放课前录制好的微视频,让学生模仿着做;有的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并做记录。第一种方式,省时、正确率高,但学生仅仅是数据的记录员;第二种方式,虽然形式新颖,但本质还是灌输式的;第三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去试、去想、去体验,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也许会遗漏、会重复、会前后结果不一致,但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反思、调整、优化、合作,有效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细节四:错误的扼杀与显露

  日常教学中,在学生尝试前或尝试的过程中,常常见到一些教师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需要不需要,给出一些硬性规定或友情提醒,生怕学生出错。本次同课异构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分类统计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时,有的教师特别强调“一种表格中只能用一种记录符号”,甚至在行间巡视时,指令学生把两种符号改成一种符号。有一位教师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表达,结果学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记录形式:第一种是用两种不同符号“√”和“○”记录的,第二种是用同一种符号“√”记录的。用第一种记录形式的学生坚持认为: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类不同的人,就要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不然容易混淆。两种不同的记录形式,引发了全班的争论。“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一样,看起来很顺畅的课,往往会掩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思考。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细节五:道理的告知与自悟

  回到儿童思维的起点,老师和学生是两类人,就要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第一种记录形式不能算错。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一种表格中只要用一种符号记录就可以了?如何让规定变得有道理?一位教师的处理值得称道:没有简单地告知,而是耐心地启发引导。她先出示表格(第二种记录形式),指着第一行的第一个“√”,提问学生这个“√”的含义,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的;接着,指着第二行的第一个“√”,提问同样的问题,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老师和学生不是同一类人,用同一种符号记录会不会乱呢?”学生回答:“只要一行行记,一行行数,就不会乱了。”这样的对话,可谓“一石三鸟”:既让学生悟出了“一种表格中只要用一种符号记录就行”,又渗透了表格简洁明了的特点,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细节六:练习的封闭与开放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有两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分别按颜色和形状整理图中的物体,学生则按照指令机械地数数、填表。有位教师现场取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会场上来了这么多其他县区的老师,我们应该热情接待。明天他们将返回各自的学校,学校将用大巴车送他们去车站。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你想帮校长解决什么问题?想了解哪些数据呢?”有的学生说,想解决听课老师的吃饭问题,统计喜欢各种口味的老师的人数;有的学生说,想解决饭后的活动问题,统计老师们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说,想解决住宿问题,统计男、女老师的人数;有的学生说,想解决返程问题,统计各县区老师的人数。问题不同,就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显然,开放的练习,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细节,背后是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