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共同体”管理模式漾起团队活力

发布时间:2018-09-18

  针对目前许多学校常态管理中被动、内耗等问题与矛盾,学校通过组织结构的自主创新激发学校教师团队的活力,通过顶层设计与互动共谋的方式,采用志愿申报、评价积累等创新,促进团队“雁阵效应”的形成、心智模式的开启,促进团队生命创造。

  随着一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校长不认识教师、教师不认识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教师职业倦怠、管理倦怠都会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星河小学在新的“十三五”规划期间,把学校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的改革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期待改变学校组织结构来推动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顺利推行。

  一、反思:学校常态管理中的问题解剖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问题。

  为了让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进行,学校领导层对于每一次活动的安排、策划不得不制订长达几页的具体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师也常常会产生任务疲劳,觉得学校要求高,活动多、挑战大,不堪负荷,因为一切都来自学校的行政要求,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而非自下而上的追求。

  2.一小部分与绝大多数的矛盾。

  一般学校的管理常常是学校里的一小部分管理着学校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站位不同,导致带来的角色定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常常需要制度去规范,但往往又有一小部分人员不在乎制度的约束,又不服从于绝大多数制度的管理。中层干部两头受气,因为对上往往凭一己之力达不到领导要求,对下发布指令不能通畅执行,所以久而久之会产生管理内耗。

  3.被动等待与主动创新的反向。

  于是,这些现象会出现在学校里:要么校长以自己的严格威严让教师不敢动弹,要么以校长的随意无为让学校成为一盘散沙,要么以校长的主动作为却负累重重。学校管理层会感觉到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

  我们想通过“学园共同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借用“雁阵团队”效应、扁平化模式、岗位角色体验的方式将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机整合、创生,形成新的学校领导的生态的组织结构链,促进学校发展呈现人人有岗位、人人愿负责、人人在学习、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局面。我们采取“学园共同体”的管理方式,由过去集中、固定式管理向分布自治、协同合作管理方式转变。

  二、建构:管理组织结构的自主创新

  星河小学全体中层、助理、年级组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学校组织结构的管理讨论中。

  1.规划:描摹星河成长学园未来蓝图。

  伊始,自愿申报青苹果成长学园、红苹果成长学园、金苹果成长学园负责人的三位召集人姚娜、姚君丹、潘香君在组织骨干智囊讨论的基础上,分别畅谈各自的学园规划。姚娜从成长学园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四方面描绘了蓝图,其对于学生素养的细致解读及规则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活动课程以及“木林森”教师培育计划均让听者眼前一亮;红苹果学园由姚君丹牵头,开启“一列开往创想星学园的动车”,随后四位教师分别从核心文化、课程构造、儿童成长、师资建设四个方面描摹愿景;潘香君则做了题为“向下生根,向上开花”的思路汇报,提出了文化愿景是无处不在的“空气”,组织管理是遍布果园的“阳光”,课程设置是滋养生命的“土壤”,学习方式是润物无声的“水流”,教师特质是呵护成长的“养料”。学园负责人全新的思路打破了原有从低到高“一刀切”的管理思路。

  2.互动:探索星河成长学园发展路径。

  基于三大成长学园的分享交流,所有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觉得,青苹果学园“让儿童站在最中央”的儿童化的课程设置极有价值,儿童素养发展的指标化与学校文化高度吻合,而组织架构的具体化、明确化、岗位化值得其他学园学习,红苹果学园“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大家都认为红苹果学园对于教师素养的要求细致、操作性强,并且基于儿童成长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四大教育可思可行。而金苹果学园提炼教师品质相当美妙、共同愿景美好、质量期待美丽。

  同时,在组织架构策划讨论中,“质疑”“答辩”“解惑”进行着激烈的思维撞击,教师们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三大成长学园在各自为营的基础上,同时需要一脉相承,分段培养、分层提升;期待金苹果学园能更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注重对学生信仰的培养、理想和志向的教育;期待三大学园能有各自不同的标识,打造鲜明的学园文化;期待学园能更多关注学园之间的贯通性、衔接性,不同阶段的儿童性、发展的阶段性、课程的序列性、实施的有效性,完善方案,认同理念,建立制度,细化岗位,预判运行。

  三、实践:团队管理杠杆的场域撬动

  当青苹果学园、红苹果学园、金苹果学园三个共同体组建后,每个学园的“共同愿景”就在彼此认同中诞生了,它在大家心中形成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

  1.一场志愿申报会。

  一个学园共同体的管理需要纵观全局掌握重点,专注于寻找“杠杆点”:即可引起结构重要而持久改善的点,而非压力最大或症状最明显的点,透视现象背后的真正结构。于是,一场“志愿填报会”开启了。

  每一个教师围绕学园设立的岗位自主申报,如红苹果学园的岗位主要为:文化设计师(2人)、幸福家园服务师(2人)、档案资料整理部(2人)、常规管理员(2人)、学科质量督查团(4人)、课程研发导师团(4人)、信息技术支持图案(3人)、教师发展导师团(2人)、活动策划师(3人)、品性助力师(3人)、班主任导师(2人)、个性诊疗师(2人)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选择填报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并且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

  这样的志愿申报,通过人际关系的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与组织成员间个体遵守的规范和价值观。在学校领导团队中不断培育非制度性的领导要素,形成“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成为领导”的理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管理的岗位,让大量的问题在沟通、对话、协商中解决;用标准化提升工作的规范与效率。

  2.一种评价积累。

  在学园管理中还需要评价的杠杆。于是,学校根据教师们的建议,采用过程性管理,那就是星币积累。星币积累拉红线、卡底线,规范教师行为、维护教学秩序;定尺子、举旗子,搭建成长舞台形成进取态势;重行为、倡实干,锤炼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保公平讲公正,用积分制凝聚团队精神与共同愿景;用星币积累对教师的行为加以鼓励和约束,成为学校内部的一种激励机制。每个部门和每个学园都有针对不同奖的扣币权限,每个领导都以学校的利益为重,采用星币积累,小到环境卫生,大到教书育人,事无巨细,充分体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完善考核机制,体现一种个体增长与群体共生的态势,让肯干事的赢得肯定,能干事的得到尊重,不干事的感到压力。

  3.一种“雁阵效应”。

  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

  而学园共同体的建设则是充分地发挥了“雁阵效应”:靠着团结协作精神,才使得候鸟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我们依托“雁阵效应”,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培育文化土壤——实现文化共享、积淀文化底蕴——形成文化品牌”为主线,作为知识、学习者和文化的共同体;强调建构和探究的学习;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成为开放的资源中心;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以人为本的学园文化。

  4.一种心智模式。

  每一个教师都坚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奋斗,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通过客观地观察现实,对现实进行正确的判断。通过学园共同体这一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又很好地“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对事物做出价值评价,沉积在自我心灵深处的印象等,在开发反思和探寻心智模式修炼过程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赢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优秀资源最大化,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各个学园的发展,在这基础上逐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转,错位竞争、人人成才。

  在学园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辩证地思考:

  不求“整齐划一”,但求“百花齐放”。在学园共同的单元管理建设过程中,不追求统一标准、统一模式,而是倡导因地制宜,从各自需求和实际出发,立足现有资源的整合,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强调务实管用高效,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不仅“相对独立”,更是“注重衔接”。在学园为单元进行运行时,每个单位都呈现出了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但是同时又要注重学园间的融通,彼此注重合作共享、学段衔接,不能脱节、重复。以“因地制宜、灵活创造”的方式,达到“协同联动、资源共享”的效果。

  不仅“单元自治”,更重“民主法治”。学校把学校研究中心与四个部门作为指导方、推动方,充分发挥“老娘舅”的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充分运用绩效考核、信息整合、资源统等手段,努力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不替代原有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打破行政管理边界,将“都不管”和“抢着管”变成“一起管”和“合作管”,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单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园共同体”创造性地打通了“生命”与“创造”的内在联系。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得以实现,得以超越,“创想学校”的核心要义得以彰显在学校的每一个层面。我们将“青苹果学园、红苹果学院、金苹果学园”序列化,以自己的教育哲学,生成一个个和而不同的文化场。“核心价值+成长序列”的模式告诉大家:文化需要深化,课程需要创生、师生生命需要舒展。一个个的优秀学园得以诞生,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得以孵化,一个个文化磁场得以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