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联网+”时代,中职教育悄然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中职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本文基于TPACK理论,探讨了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式。
关键词:TPACK信息化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入其中,明确指出应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于TPACK理论的中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TPACK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98 6年舒尔曼( Shulman)融合了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即CK)和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即PK)概念,提出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理论,他认为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当时信息技术尚未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人们未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将会影响学科教学。
2006年密斯拉和柯勒在舒尔曼的PCK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即TPACK)理论。该理论强调“技术”应融合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去。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实现三者的融合。在以学科内容知识( CK)、教学法知识( PK)、技术知识(TK)三者为核心的同时,三者也相互融合,形成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 Knowledge,即TPK),最终实现动态平衡,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2.中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
TPACK理论要求中职校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再造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有效融合的能力,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学科课程设计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展开学科教学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支撑学科教学的开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展开多元评价,科学进行教学效果测评。
二、中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更新信息化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有效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首先需厘清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比如,有教师认为用电脑上课即是信息化教学,那么会用电脑即为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这种以偏概全的观念导致“纸质教材”变为“PPT教材”,教师“人灌”变为视频“电灌”现象的出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承担的角色应是学生的“知识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设计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科教学高效开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信息化教学仍应重视教学组织设计,同时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测评也应充分考虑是否提升了教学效率。
2.促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环境建设已初步具备融合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生活等功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多的支撑,帮助教师展开教学研究,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同时也将大大便利学生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来。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将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而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又将反哺优质的学科知识教学。教师和学生将在这一良性循环、互相受益中相互促进,进而加快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步伐。
3.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有了观念的引领、环境的支撑,教师软实力也必须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水平。中职校教师年龄层次差异较大,部分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依靠专业教研组一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一市(区)教师培训中心等为主线的教师培养载体,运用日常教研培训、专题培训讲座、网络培训空间等措施,建立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三、中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式
1.强化教师信息化能力与教学法融合
教师利用图、文、声、像等方式传递教学信息时,应以优化传统教学过程为目标,技术的使用仍应遵循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可一味追求技术的“高大上”。有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大量使用音视频,挤占了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时间,使得教学本末倒置。有的教师在教学资源中使用了绚丽的画面、快速闪过的文字,学生感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所措,对教学内容不知所云。因而,教师在制作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观看时的心理感受,对字号、字色、动画效果、资源内容等进行适当选择。
有的教师在技能操作教学中用事先录制好的操作视频代替现场演示,或应用在翻转课堂中,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设计本意是好的,不仅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也可以方便他们在没有学会的地方随时暂停,学会了再继续播放。但录制视频时,教师却不关注拍摄机器的摆放位置,机器没有架设在观看者的眼视角,而是架设在教师的对面。教师操作和拍摄都比较方便,但却导致学生看到的画面是倒置的,操作是反向的。
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运用中,有不少细节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建议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心中有学生,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强化学科知识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
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能简单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制作PPT并不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部。若要实现TPACK理论中“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完成学科知识教学目标。
不同学科,需要使用的技术可能会有不同侧重。为更好地配合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通识内容的培训基础上,可将专业教师组织起来,针对本学科需要的技术展开各级各类培训。专业教师首先应筛选有利于学科知识传授的信息技术,明确学习方向;然后针对个性化的需求,着重强化本学科所需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培养的“因材施教”。
3.以教师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近年来,各级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等的建设稳步发展。教师共同体建设,不仅在共建共享学科教学优质资源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对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
共建优质资源,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汇聚单个教师的能力为团队所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亦是每位教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完整的优质学科资源建设,有助于每一位教师持续运用资源,进而研究如何更好地建设资源,最终必将促进本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每一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以一定模式的教师共同体来促进团体中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成长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4.以赛促教夯实教师学科教学能力
教师能否有效自我反思,对后继调整教学组织意义重大。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却往往难以自我诊断。除借助专业教研组、学校内部日常评课,校、市(区)各级公开课等途径广泛交流外,也可通过各级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比赛等进行研讨。
以江苏省为例,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共有199件作品参加11个组别的比赛,2015年全省共有256件作品参加11个组别的比赛。2016年共有1389位教师参加全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2017年全省共有1058位教师参加教学大赛。2017年全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课堂教学比赛(项目二)共设15个组别,微课设计与应用比赛(项目四)参赛作品320个。教学大赛目标覆盖所有职业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与同行一起竞技,相互取长补短,将有效夯实教师学科教学能力。
对获得赛项一、二、三的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的主讲选手,由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对获得赛项一、二、三的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选手,由团省委授予“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对获得赛项一、二、三的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的女选手,由省妇联授予“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学校等单位可获最佳组织奖。多年来,大赛带动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