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情绪ABC理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07

  行动导向教学法渐渐融入日常教学中,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本文探索如何在中职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教学,加深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素质全面提高。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定义及其特征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以培养出高素养、应用型和技能型并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中职生为目标。因此,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过程注重活动体验。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收获,对课堂知识点主动地理解与掌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能够尝试将知识点运用到活动中,以此加深学习的程度。

  3.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以职业能力为指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人际交往、情绪、职业心理素质等主题,均可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即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主动吸收知识,无形中加深掌握知识的程度。

  5.注重过程考核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过程性评价,包括对知识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应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维评价主体的形式。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一般而言,其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同时课堂中结合游戏、活动、案例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注重体验和感悟的获得,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评价,师生关系是平等而自由的,双方互相尊重,与行动导向教学法部分内涵有共同之处。从这一层面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会让学生更能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且对已学的理论性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加深学习程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质。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是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在设定了教学目标后,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自行分工并演绎,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性格、情感、内心冲突等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课程中,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其包括提出问题、明确任务、确定角色、进行表演、分析评价等五个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及体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情绪ABC理论的教学中,可设定一个诱发事件,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场景,演绎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来观察及体验,从而注意到不同信念、认知在其中的影响作用。

  2.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入“开拓鞋业市场”的教学案例,鞋厂市场部的两名职员到一个岛上考察,看到岛上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一个很沮丧地回来了:“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没有市场前景”。而另一个职员却很高兴地说:“此岛上居民都没鞋子穿,这里大有市场”。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问题,找出面对同样事件却出现不同行为及情绪表现的原因。

  3.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般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包括三个部分:(1)任务前阶段,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合理分工环节。(2)任务中阶段,包括小组合作,讨论准备,教师指导,展示汇报环节。(3)任务后阶段,包括任务反思,多维评价,教师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如在情绪ABC理论学习的“找出不合理认知”“改变不合理认知”这些内容中,教师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自行安排分工,最后选出代表进行小组任务完成结果的汇报,让学生熟悉并运用已学的情绪ABC理论。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其实施难度较传统教学法更大,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发挥好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才能事半功倍。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对于讲授型的课堂模式较为排斥并且知识点接受能力较差,倘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与收获,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难度在于教师需做好课堂的引导者,那么教师的备课时间及难度往往加倍,假如准备不足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失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做好教学设计,衔接教学课时。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安排中,大多数都是一课时,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会并掌握某个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会显得很仓促,因此,至少需要两节课时。做好教学设计,衔接好两节课之间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一般而言,前面课应做好知识点的储备,后面课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运用。

  3.选择合适教学法,切勿乱用滥用。其一,在完成同一教学目的中,需要多方面比较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优劣点,并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二,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中,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四、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点能帮助学生自助成长,但前提是学生能掌握并运用好所学到的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教学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学的功效,从而切实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