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远大前景的教育综合性改革措施。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学校与家庭存在信任与情感的危机、教师与家长参与差异性和家庭教育不当等原因,导致家校合作停滞不前。本文主要从信任与情感的角度对家校合作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之道。
[关键词]家校合作;信任;情感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由此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精诚团结、携手共进、缺一不可,但是,就当前状况看,个别区域家校合作还处于停滞不前状态,有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与不足,要破解家校合作停滞不前状况,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然后再针对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家校合作停滞阶段的化解之道。
一、家校合作停滞不前的原因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共育形式,已将其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中。家长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学校和教师,抱怨学校、骂教师、批评教育。而学校又抱怨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经常对家长挑毛病、出难题,甚至有的家长因孩子一件小事情就闹得学校及教师胆战心惊,无心教学,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不和谐的家校关系实在令人担忧。
为什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界人士如此重视的家校合作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导致家校合作停滞不前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家长与学校互不信任,导致参与存在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家校关系也呈现出商业化。出现这种现象,一是与市场需求有关;二是与教师违规带学生补课有关。拿市场需求来说,目前各地补课现象成风,屡禁不止,有些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求教师补课;有些家长忙于赚钱或工作,把孩子半托或全托式给教师。大把钞票出手,嘴上甜言蜜语,心里咒骂教育、痛恨教师,本该情感互动的家校关系弄成了商品服务关系。孩子托付给教师,教师就得承担一切责任,一旦孩子出现什么情况,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兴师问罪。再说教师,有时教师在师德方面确实欠缺。面对身边赚钱的优质资源不用,觉得可惜,甚至玩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课堂上草率讲,课外补习精讲,这样的事摆在家长面前还有选择的余地吗?家长对教师自然会失去信任。
家校本是情感关怀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家长与教师互相信任,营造出以情感关怀为纽带的家校文化。可是,家长与学校互不信任,这种没有情感与信任作基础的家校合作,只会导致家校合作貌和神散。
(二)家长不懂孩子生长规律,导致“安全焦虑”心态严重
在家长心中,孩子身体和学业高于一切,容不得任何不公平与损害,一旦孩子受点委屈、碰撞就会小题大做,必须要赢回尊严得到好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将会在环境中进行尝试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验。那么,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受到挫折、不公平对待等,家长应视为孩子自我成长的资源。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与体验过快乐、悲伤、挫折和爱恨等多种情绪,才会铭记于心,对今后成长与发展都将是有利的资源。孩子在学校大家庭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也难免会出现批评教育等环节,如果家长把孩子视为私有产物,不允许有任何批评、不公,教师和同学还敢与你交往吗?这是作茧自缚与安全焦虑心态的表现。(三)学业成绩评价导致家长和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存在阶层差异
1.家长参与存在阶层差异
处于孩子一定学业成绩段的家长,在家长参与中会呈现明显差异,学业成绩中上的家长在参与中具有优势,而学业成绩中下的家长则处于“落井下石”的尴尬地位。每次家校互动、家长会等活动,开门见山就是学生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成绩好的表扬加鼓励,对学业成绩差的则是问题加不足,总是用“优秀学生”的故事教育“待进生”的父母,仿佛成了部分优秀家长的俱乐部。优秀学生家长喜闻乐见家校合作,而“待进生”的家长则希望避而远之。
2.教师参与存在差异
作为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的变量,教师在教育参与中也会存在阶层差异。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教师参与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师是否任教中高考科目、教师的任教科目成绩好坏和教师的知名度三个因素上。每次家校互动和家长会等活动唱主角的是任教中高考科目的教师、任教科目成绩横向对比优秀和知名度高的教师,其余教师面对重智轻能的家长会选择慢慢淡出家校合作。比如,有的家长来到教师办公室,只找任教中高考科目的教师聊,见到其他教师客气的微笑算是打招呼,不客气的视若路人,客观原因促使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存在阶层差异。
3.客观因素使家长与教师缺失情感关怀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大家庭,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师长,家长尊重教育喜爱教师,彼此之间以淳朴真实的情感互相交往,营造出以情感关怀为纽带的家校氛围。但是,物欲横飞的今天,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却随之淡漠,前不久,河南一小学教师的“辞职信”火爆了,原因是个别家长的指责与恐吓而被迫道歉与辞职。这里暂且不讨论该教师行为对与错,但可以肯定的是家长与教师对教育孩子方法及理念不同,沟通效果不够理想,因为他们缺失情感关怀,所有在处理学生问题、沟通双方想法时,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对此,没有情感做基础,真的到了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支持的时候,家校合作将会荡然无存。
二、家校合作停滞不前的化解之道
(一)教育部门主导、学校和社会力量协同举办家庭教育培训
当前家庭教育培训形形色色,呈现假、大、空三大现象。“假”,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偶尔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讲座,主题是忽悠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快马加鞭进培训班交费学习。“大”,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貌似教师和家长是全员参与,实则一个学期一、二次家长会而已。“空”,各级政府都有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参与讲座大多数是有阶层优势的家长,而急需培训的身处弱势地位的家长则无缘与会。我们不要责怪社会培训机构动机不纯,也不要怪罪学校没有尽心尽责,更不要责怪政府部门办事不给力,他们都有各自难处。社会培训机构要生存就得赚钱,学校是专业技术教育部门,教师除了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外,也要自己学习充电,还要陪伴好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教师的队伍是庞大的,如果教师为了工作而耽误自己的孩子或冷落家人,这同样是为社会“添乱”。对此,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才能补齐家庭教育缺失的短板。要像扫盲教育那样,国家统一编写家庭教育课程素材,讲座要有公益性、强制性,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线工人和其他劳动者,要参照他们休息时间,灵活安排培训讲座,这样才能保障培训的参会率。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形式多渠道与家长建立互信教师不是家长的老师,但是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教育学生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责任。因此,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其一,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端正办学理念。提倡教师奉献与关爱学生精神,要有服务学生意识,坚决杜绝教师有偿服务学生行为,设立教师工作行为负面清单,对触犯负面清单上的行为坚决惩罚。
其二,学校与家长要有资源充分利用共享理念。我国有一句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学校要秉承开放办学,正确认识家长资源价值、资源概念类型、资源开放和利用方式,建立新型家校关系的理念。虽然有些家长缺乏教育专业资质,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家长的工作或特长,以及作息时间安排,有针对性地安排家长志愿者活动。例如,家长中的公检法职业的组成“普法宣讲团”,摄影爱好者组成“美丽动人团”,一线工人则成立“工匠精神现身演讲团”,渗透到学校活动及课程建设中,这有利于家长与学校密切联系,吸引不同阶层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家长特长,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尊重劳动光荣的意识,同时使得学生更加尊敬父母,尊重劳动,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只有把交流与沟通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交流与沟通才会有效果;只有把合作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合作才会顺风顺水。
其三,学校坚持传统家访工作制度不能放松。传统家访又名为走访,即教师走入学生家庭交流与沟通。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最具有温馨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保持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等三位一体的最佳纽带,其他任何联系方式都无法比拟、无法替代其作用。随着通信工具不断更新进步、升级,电话、信息、微信、可视电话、语音留言等应有尽有,空间距离不再是问题,但似乎这些实用性和快捷性工具使用后,反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化、问候祝福语言千篇一律格式化、真情吐露虚拟化。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则不能被同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强,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和行为习惯。只要教师倾其所爱,才能获得学生及家长的含笑花开。
总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目的是一致的。良性家校互动关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界限分明,各司其职,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让相互信任回归学校与家庭,让情感关怀根植彼此心间,携手共进,让家校合作真正发挥教育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