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设计教育学者对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指出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对职业变更的需要”]。由此,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目标与教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是一种以学生自发组织学习为主体,教师教辅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师搭建平台建立项目组为学生提供实际个案,学生设计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个案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积累的同时对接传统教学课程组的学习,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教育工作者将模式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助于对教育进行理论分析和观察、实验、模拟、操作,从而获得对教育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四。“工作室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著名的包豪斯教育理论体系。1919年,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产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作坊式教学形式。在这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熟练工人和学校”,所以学生们是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将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作物品来学会一些东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中已经展开探索,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阶段采用“工作室课题”式的课程方式,教师根据专业特长自主搭建若干个指导小组,并设定不同的研究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广州美术学院在教学模式上探索从学院“班级制”向“教研室+教学工作室”的模式转变4。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教育来说,按照会展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团队,实施任务项目引领团队,建立能力本位为宗旨的具有职业氛围和专业素质的实践平台,实施学习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探索对接行业企业、实现工学结合、解决当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种有效途径国。
本文通过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会展设计专业工作室运作的实践积累,总结在工作室运营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走出一条实践先行的创新教学道路。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职业化项目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是指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设定进行,在40~50分钟的固定学时内完成一定知识内容的理论传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主,是一种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免缺乏积极主动性。而项目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导完成项目,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并且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认知更加灵活和深入,成为传统教学第一课堂的强有力的补充。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核心优势和特色就是具有职业化特点的项目教学。通过前期分析具体实操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并且给学生分配任务,充分考虑学生业务能力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模拟公司项目团队设计小组形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完成既定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和学习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向的把控和方案的选择,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研讨,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不断深化设计方案和加强团队协作,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项目操作的能力,体现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成长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打破课程间的知识壁垒,通过综合性的设计课题帮助学生串联起原本孤立、片段的知识理论问。工作室教学是设计类院校较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具有聚合力和归属感,在相对冷漠的当今教育语境下,它的意义要远远超出专业知识的需求。二、渐进式的工作室培养体系每个培养模式都有特定的组合形式和指向目标,通用的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因。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设置何种教学目标,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实现对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进行效果评价,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的问题所在四。因此,在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培养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具有职业化特色的培养体系建立应充分考虑到本科生各个年级的学生专业性和实际情况而设定。结合不同年级段的特色,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类别,如图1所示。
第一类为学习能力强且专业基础好的学生,第二类为基础一般但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第三类为基础一般但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良好的学生,第四类为基础较差且能力较弱的学生。针对这四类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分别为强化型培养课程体系、菜单型培养课程体系、素质型培养课程体系及兴趣型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水平的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及讲座沙龙(如下页表1所示),学生在工作室所学课程及活动可以更好地辅助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吸收,并更加注重实践性。设计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与结构的科研产品,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前提,它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作室的教学研究水平[呗。在“工作室制”的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加入丰富多元的课程组,有计划地匹配学习交流和沙龙活动,既能挖掘学生潜能与特长因材施教,也能开拓学生视野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动手动脑多思多想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型培养课程体系适合学习能力强且专业基础好的学生。这个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拓展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的力度,并将这些第二课堂的课程和工作室项目进行良好衔接,适当引入导师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计划与目标,在项目实施中更好地巩固专业知识体系和个人职业素质能力。
菜单型培养课程体系适合基础一般但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这个培养体系在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将第二课堂的课程以菜单形式提供给学生,打破专业界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将选择主动性还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多专业交叉学习获取更多知识并且通过多专业创业实践得到能力进一步提升。素质型培养课程体系适合基础一般但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良好的学生。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着重加入对创业实践的组织策划,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大赛以及各类优秀创业团队设计比赛。在比赛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组建及运营能力、市场调研及分析能力、设计实践和后期执行能力、机遇与风险把控能力等,通过模拟创业经历来积累经验和教训,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和意识。兴趣型培养课程体系适合基础较差且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适当调整课程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职业化工作室项目教学实践职业化能力是指学生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它分为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职业素养和资质能力,也就是胜任某一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称作是专业职业能力;二是在职场中完成一项工作往往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达成的,通常需要团队协作的力量,这也就对职业化能力提出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即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善于沟通的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以及把控运营和项目实施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工作室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训练进度,推进由专业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进阶式培养,因此在工作室的平台上逐渐形成了第二课堂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工作室为导师和学生团队提供平台,而不同技术团队的指导教师也扮演着统领和指挥的角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会展设计专业通过近四年的不断实践及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中心,“导师制”的师资作为后盾的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由导师根据学生优势及能力分类辅导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参加校外机构比赛及社会实体设计项目,并且在实战中加入第二课堂沙龙及学术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专业程度及类别的第二课堂培养课程。在“工作室制”的强大平台下,校外企业或机构的实践项目能够在成熟的运作模式下进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第一课堂所遇不到的问题,都能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对策,这样的培养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反哺第一课堂的作用。目前本教学体系仍与本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在链接和磨合中,但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已经得出优秀的教学成果。例如,2017年,工作室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达成项目合作意向,由我方工作室团队成员参与其实践项目。在庐山西海水资源保护文化展的项目实践运作中,学生通过项目提升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团队协作和角色定位方面吸取到很多有益经验,并且将实操项目转化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加以深入设计。在工作室的第二课堂中导师根据其团队项目实操进度给予相关课程辅导和沙龙讨论,以助项目顺利进展。最终项目得以顺利落地执行并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一)会展专业工作室运营模式目前,校企共建是“工作室制”的主流运作模式。工作室运营是在基于社会企业与学校校企合作的框架下进行,会展专业以工作室为平台承接企业项目,由教师对接项目组进行辅导,如图3所示。
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整合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资源,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校社团组织机构不同,我校会展专业工作室以社会项目真题设计实践和第二课堂递补为宗旨,日常教学活动和设计实践活动主要围绕自主学习实践与社会真题操作。创新创业活动及大赛是工作室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来源,通过大赛积累创业经验,并且通过社会真题验证大赛经验是否具有科学性,目前工作室成员已经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氛围,在天津市多个设计竞赛单元获得奖项。在工作室成员的带动下,没有进入工作室的低年级学生也在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下得到成长。比如通过了解竞赛机制和比赛过程来补充自己的技能短板,在学习阶段规划中作出更好的调整,再如通过帮助高年级学生完成社会实操项目,及时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劣势,在项目辅助工作中得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教师团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及时给予辅导,学生在设计实施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获得的各种实践技能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社会的实践真题项目具有时效性和真实可操作性,学生在接触这一类项目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企业设计团队项目执行操作的流程,更加真实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前期调研、脚本撰写、设计规划及布局、设计方向确认、设计操作、与客户沟通、设计落地执行等各个步骤切身体验和执行,学到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所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与企业、客户、教师、设计团队等各个人员团队的沟通和配合最终完成项目,不仅巩固了理论能力,更加提升了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在工作室运营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教授的知识体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导师团队会相应扩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项目直击操作中加入不同板块的知识体系,并且针对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团队,培养相应的文案团队、设计团队以及工程执行团队。
(二)匹配知识构架及体系通过渐进式教学模块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将本科教学体系串联,打好低年级学生的技能基础,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化技能,形成“基础一提高一专业一职业”的一贯制教学体系,使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套创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形式是多样化的,有针对层次递进的专题教学;有校企联合的实践研讨会;也有搭配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而延展的沙龙活动。通过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沙龙及学术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到学术与设计分享会中,而这些课程和沙龙分享会也具体设定了相应的知识板块和内容(如下页图4所示)。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设立的《展览策划与管理》《会展设计》《文化空间展示设计》《专卖店展示设计》《节事与活动策划》等课程,不仅在工作室中设立了相关部门和小组进行搭配对接,例如文化空间设计部、商业空间设计部、节事活动设计部、策划部及服务部等,开展业务涉及活动策划、展会服务、会议组织与策划、舞台搭建、海报(背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六大块内容,在第二课堂课程方案中也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具体实践环节。从图4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板块是有难易程度区分的,例如基础理论知识板块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第二课堂,为开拓眼界及知识面的兴趣类课程。策划文案知识板块、经济管理知识板块、空间营造知识板块、媒体信息知识板块、艺术造型知识板块、感光技术知识板块、工程实践知识板块等是针对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具有专业知识补充性质的实践类课程,并且与不同专长的学生工作内容相匹配。例如,策划与组织课程及文案课程为工作室策划部和服务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引导学习,感光技术知识板块、工程实践知识板块为工作室负责项目落地执行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些知识板块与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构架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列组合拳既提升专业技能,扩宽知识经验,又做到了通过讨论和互相提问的形式反哺第一课堂,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水平。
(三)成果展示
工作室自2014年9月成立,至今已吸收2012级至2015级会展专业的44位学生。这44名学生也带动了其他在校学生共同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项目和设计类竞赛。社会实践项目既有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这样的专业学术单位合作的地方文化类实践项目,也有与企业对接的校企联合实训项目。工作室成员获得第五届中国营造——2015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铜奖一项,优秀奖两项;“青锐成长一设计未来星”天津市大学生设计大赛银奖、铜奖、优秀奖各一项;并且在庐山西海环保主题展、中纺集团十二五规划展、广西贵港港南城市形象设计、北京文化交流项目展等多个实践项目中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在自主创业方面得到了较多辅导和政策支持。工作室虽然尚未覆盖本专业全部学生,但是工作室成员的团队运作的示范作用,对其他在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运作方面给予较大帮助,形成了一股学生创新创业的风潮,带动了整个专业学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会展专业建立“工作室制”以来,有效地将第一课堂传统教学和工作室的第二课堂教学联动起来,更加注重实践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与学生团队有效对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具有时效性的专业与创业辅导。
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有较强的学科交又性的特征,因此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比较高,学生除了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大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如何将理论和概念层面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作品确是设计实践的问题。会展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整体学习学科体系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方法,对于实践的材料、加工技术、印刷工艺、文案策划、媒体信息技术、采光照明技术、工程预算及施工布展等实践经验都需要了解熟悉,这样才能够整体塑造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在工作室制度下通过第二课堂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