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副校长的家访启思录

发布时间:2020-04-17

  家访,本身是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校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今天的老师来说,大家更习惯于利用电话、微信等通信手段,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再不,就直接把家长“请来”面谈。而请家长,真的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心中的“梦魔”,闻听此言,简直就像“噩耗”一般。因为,这意味着绝没有什么好事。但客观上,这也确实是有些教师最后的“杀手铜”。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但又变化快的时代。教师的工作节奏和强度,早已今非昔比。每天早出晚归,在学校忙了一整天,下了班再拖着疲倦的身体去家访,真是一万个不情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学校、学生家、教师家已经绝非简单的三点一线。在晚高峰时去家访,无论是对教师的体力还是耐力,都是一种考验,关键是家长还不见得有时间。在大家隐私观念越来越强的今天,外人的到访,可能也不见得方便;相比亲自登门拜访,电话、语音、视频等交流方式,确实既节省时间,又不受空间所限。

  我们曾利用假期,对多位同学进行了家访。一是学校有要求,二是个人有需求。我们和这些孩子在学校都建立起了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个个天资聪慧,本该都是同学中的佼饺者,但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些问题。在中学已经过半的关键阶段,这真是让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们迫切想和孩子、家长坐在一起,谈一谈出现的问题,想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多个家庭走下来,我们强烈感受到,不管家长接受过何种程度的教育、从事什么工作,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很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对孩子在校出现的问题,都表现出了高度关注甚至是强烈焦虑。学习上出问题的,他们甚至不惜高价给孩子请“一对一辅导”,动辄花费上万,甚至是数万。但遗憾的是,据他们反映,效果并不明显。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在校学习出了问题,指望课后“花钱辅导”,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曾教出过许多引以为豪的学生。他们背后,往往是虽不见得受过多么高层次的教育,但却对孩子教育十分用心的家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出问题的学生,首先是家庭生活或者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在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和其他出现重大变故的家庭,体现的较为普遍。孩子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家庭变故的受害者。亲自登门拜访,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变故,并和家长协商如何将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这也是今天家访的意义。

  这类孩子虽冰雪聪明,也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但在过往的学习中,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上往往三分钟热度,丢三落四,学习效率低下,加之欠账较多,才导致了今天这种想“学好”,但一直没“学好”的尴尬局面。

  伴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当老师最大的成就感,不仅仅是让优秀的更优秀。而是,拉一把那些暂时掉队的,让他们走好人生中的关键的几步,让他们今后的道路,因为我们今天的努力,而有一个好的开端。这对于我们当老师的,真是极大的幸福。

  通过家访,我们深刻感到,在大家越来越受重视教育的情况下,一个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对于一个家庭,简直就是一场无休止的灾难。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少家长,要么是暴跳如雷,要么是斗智斗勇,无济于事之后,只能心灰意冷。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真的没有什么现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借鉴。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要么苦于无计可施,要么是火上浇油、背道而驰。他们太需要从理念到方法的具体支持。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唠叨和简单粗暴,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裨益,反而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弄得整个家庭鸡飞狗跳、乌烟璋气。在某位同学家里,家长说到孩子玩手机这一话题,起身,愤愤地拿起桌上的一个手机,说道:“这是某某最新款的手机,还可以吧?”然后,扭过身来、近乎“挑衅”一般地对他儿子说:“我们用不着,但就是在这放着也不让你用。”

  这还不够,又起身到里屋拿出一个笔记本电脑,冲着我们和孩子扬了扬,对他儿子说到,这个,也不让你用!就差一句话没说:哎,你说气人不气人!

  在我们外人面前,这些话都能说出来,足可以想见,孩子父亲是怎样的无奈与生气。父子两人,硬生生给弄成了仇人,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这样回头看来,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家校沟通方式,对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好孩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让这项工作做得更有成效,我们认为:

  一、事先精心准备,而不是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虽然沟通的方式和地点有很多,但是,在学校里,我们是主人,家长是学校招来处理问题的“客人”,多少会有些拘谨的心理;相比学校办公室、走廊、教室等任何一个人来人往的地点,换成了家长和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放松的家,无论是交流氛围还是效果,都会大不一样,这毕竟是他们的“主场”。

  精心的准备,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事先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特别是闪光点,而不仅仅是存在的问题;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是否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解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并提前联系,看何时家访家长和自己都方便;家访是地点变换后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间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师生间针对性更强的“一对一辅导”。为了能不虚此行,并让效果最大化,教师同样需要事先的精心备课。认真思考家访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的,精心进行私人定制版的流程设计:进门怎么打招呼和自我介绍,如何落座,先聊什么再聊什么,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有什么针对性的具体建议……有备而来,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亲自登门拜访的心理预期。如果仅仅是上门随便坐坐,不仅有违初衷、达不到效果,反而会极大地损害我们在家长及孩子心中的形象,恶化家校、师生关系。

  二、讲究家访策略,给亲子以实实在在的帮助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家访同样如此。

  家访的目的,本来就在于家校间、师生间进一步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访,是相互了解的过程,是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执教方法的过程,是宣传、培训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过程,是师生、家长直面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家访,重在沟通;沟通,必须讲究方法。

  例如,不要张口闭口全是学习,即便这是我们家访的主题。来到学生家里,就必须放下教师的身架,学会拉家常。在拉家常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家庭的相关情况,让孩子和家长都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们直面存在的问题,愿意一起积极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进门后,在方便的情况下,可以先看看孩子的学习环境;落座之后,尽可能打开家长的话匣子之后,多多倾听。在倾听中了解情况、掌握有用信息,同时揣摩家长心理,以家长愿意接受的方式,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听“好话”。所以,一定要肯定、表扬、鼓励为先。不要“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说问题。

  说问题,更要帮助一起寻找问题解决方法。满嘴的大道理,远没有具体的小方法对家长和学生更有实际意义。例如,针对学生假期学习普遍缺乏清晰规划、效率低下的现象,家访中,我们几乎每到一家都对孩子说,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就先拟定一个一天的“学习任务单”,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这样,在晚上上床休息时,再回头看看自己一天做的工作,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也会极大的增强自信心。

  三、创新方式方法,寻找适合、有效的家访方式通过我们了解,很多兄弟学校的同行,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家访方式,也很好地达到了家访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选择家访对象时,把离学校或自己家近的同学,作为了首选。这导致了,离学校近的学生,成了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这边语文老师刚刚走了,那边数学教师又敲开了房门。再要不,一开门,齐呼啦地进来了好几个教师。这时,就要发挥学校或班主任的协调、调度作用了。将教师个人的学科需求,同班级管理的需求相结合,合理分配教师家访对象,“雨露均沾”,让我们的温暖,惠及更多的学生和家庭。

  当然,不是以完成学校布置任务为主要目的、教师组团式家访,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都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一个班级人数较多,有同事为提高效率,请住得较近的同学及家长集中到某位同学家中,集中家访,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形式,除了能惠及更多学生之外,还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并因地缘关系而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共同体。从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来看,深受他们欢迎。但这种方式,涉及家庭不宜过多,特别是对于部分问题学生。否则又成了流水线作业,失去了家访的意义。因为,人数过多,很多话不方便说。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搭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在交流方式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学校应该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例如,视频聊天的形式,请家长、孩子都坐下来,共同聊一聊大家关注的问题;以短视频的形式,录制自己想说的话,发送给学生家长等。充分考虑到教师业余时间家访的不易,学校也可以用调休、表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哪怕是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播放教师家访的照片和视频),对教师家访进行鼓励和补偿,调动教师家访的积极性。

  学高身正,教师,这是个有着较高职业要求的行业。这要求我们在家访过程中,特别注意洁身自好。不要接受家长的宴请,哪怕是正赶上饭点的家常饭。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家访,家长很容易“略表心意”。当我们离开学生家时,除了孩子、家长的感激之外,真不能带走半点东西!这应成为我们家访的一条铁律!

  另外,我们家访,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出了问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影响、转变一个人更困难的事。孩子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绝不可能靠一次家访就能顺利解决,还需要老师、家长一系列的跟进措施,在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有可能迎来好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