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训职业学校竞争时代的到来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落实带来新变化,具体体现为目标高远的新要求、产教融合的新背景、“三教"改革的新着力点和中高职衔接的新特征。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审视会发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有基于职业的人才面向、基于课程的全面发展、基于实施的路径保障等多个维度。而在学校管理中则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修订机制、培训职业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以比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落到实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施工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起点。培训职业学校如何“按图索骥”,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更深入地实践探索。
一、基本判断:培训职业学校竞争时代的新变化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教育领域这一话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当下全国性的“双一流”“双高”评比,还是地方上的高职“卓越”计划、中职“领航”计划的实施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职业教育校际之间的竞争时代已经到来。就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当前培训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高远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新要求。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相继落地,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体系更加清晰,产业集聚度更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也更加旺盛。同时,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显著差别,以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为旨归,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人才培养的分工协作在使职教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对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培训职业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具备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目标。
二是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新背景。《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为各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双主体共育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的法治保障提供了样本。《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同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不可否认,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培训职业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最基本背景。
三是推进“三教”改革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新着力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甚至重构上,最终体现于教师、教材和教法的变革,即“三教”改革。其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则是教学改革的路径,三者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三教"改革,已经成为培训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四是中高职衔接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新特征。作为类型教育,中高职贯通与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和基本要求,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其实质是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之间升学通道的贯通与人才培养质量、规模在不同层级间的协调。实践中则表现为中高职衔接,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这就要求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延续性,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培训职业学校竞争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人才培养方案在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材教法、教学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各领域、各环节的新变化。"只有与时代共振、与产业共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良好生态,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二、趋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多维度契合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重点归纳起来有三个,即基于职业的人才面向、基于课程的全面发展以及基于实施的路径保障。(一)人才面向:彰显“终身发展"理念首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精准定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具备了丰富、多样的办学形态,而作为中级职业教育层次的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升入高职、本科继续深造的准备不可或缺,要做到不越位更不缺位。呵同时,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政策导向趋于单一化、行业归属淡化、学制基本统一、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导致不同行业所对应的职业教育专业门类和学制设置存在诸多差别,需要维持三年制中专、五年制高职、“343"中高职衔接、"34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等多种学制并存的局面。这些丰富的办学形态和学制是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不同生涯发展需要。不同的办学形态和学制,需要培训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应游离于体系之外。
其次,在职业教育目标转向中科学换位。现代职业教育已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某一技术的掌握,而要向生涯教育转变。其中,对“人之所以为人”理念的尊崇是驱动就业教育转向生涯教育的内在机理。这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生涯教育课程,构建生涯教育体系,更需要培训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基本遵循的前提下,针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帮助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计划,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生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职教命运共同体中有机对接。《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培训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指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里的"带动"二字,不仅是对高职院校的推动发展,也包含了对中职教育的示范引领,最终形成区域内中高职教育的命运共同体。这既要求同一区域内中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相对适宜,也要求中等培训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中向高职院校靠拢,进而达成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标。
(二)全面发展:贯彻“五育并举”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智育(技能)为本,广泛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形成“五育”教育课程化、体系化,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五育并举”的目标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则是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短板。
体育课程特色化。培训职业学校应在统一标准、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与专业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以适应不同专业对体力耐力、观察力等的不同要求。
美育人人化。美育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相结合,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重点,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课堂;另一方面,将专业、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重构学校文化内涵,在行业企业文化的提炼、转化和融合上下功夫,真正使职业美育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助推剂。
劳动教育体系化。2019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在国家层面将劳动教育摆在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毫无疑问,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培训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对劳动教育的体系化构建,比如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技能考核评价等。
(三)路径保障:推进“融合发展”实践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侧对接不准甚至偏离和脱节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是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开发、保障条件建设、过程管理等。
课程融合。一方面是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就是将基于用工标准的企业本位课程与学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在学校本位课程中有计划地渗入对应企业课程及其标准。同时,还需要校企合作再造课程教学的流程,以项目为纽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革为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场景、流程、方式方法等的全域化融合。
另一方面是不同专业的课程融合,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专业的界限日趋淡化,还有部分专业独立存在的条件正在逐步消减。前者如建筑专业的艺术化趋势,设计与美术在诸多领域开始重合;后者如会计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与其他专业的整合愈显必要,进而成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融合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整体设计,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在时空安排上,二者不可分割。
书证融通。书证融通指基于共同的教育培养与培训对象,通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实现学历证书的"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X"
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及相互转换,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评模式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书证融通的应有之义是行业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之间关系顺畅、互为补充。而体现在培训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主要是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则在于处理好证书内容与所授课程的融合以及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融合。此外,作为书证融通的重要支撑条件,学分银行建设也不可或缺,因为学分银行可以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三、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修订机制
修订的组织。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般以专业群为单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专业负责人牵头落实。参与人员应该包括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学骨干。对于原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有定量分析,避免仅凭直观感觉就做出决断。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决定权在学校教务部门,审核后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备案,而后方可正式实施。
修订的原则。一是学生发展原则,即修订后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重点包括“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贯通发展等;二是学校保障条件,也就是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脱离教学实际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三是兼顾企业要求,企业用人方面的合理诉求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修订的步骤。一是收集存在问题,对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理清需要修订的问题域,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开展专业调研,各专业群围绕对应产业群
(链)、岗位群(链)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就问题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根源、解决办法等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三是组织专家论证,对调查报告结果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进行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完成初稿;四是公开征求意见,向专业教师发放初稿,回收意见与建议;五是修订后公示并在公示结束后按程序上报学校,待后公开发布。(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网络。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联合行业企业负责人,协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人才培养的相关指导工作;由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组织实施与协调落实等。发挥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室的职能,借助学校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诊断。建立企业用人反馈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适配性调查;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对话机制,把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紧密度,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
优化管理流程。这一举措的前提是明确管理指标,即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细化分解为直观的测量点。建立管理平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平台,实时分享相关数据和信息,实现人才培养供需两侧的信息对称。基于数据的分析,各专业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建立年报制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编制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报,总结成绩,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上报学校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公开发布。主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监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明确第三方评价职责。基于1+X证书制度的第三方评价组织,主要是由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来担任。培训评价组织在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师资培训、教材开发与销售、考点建设、考核发证等,评价职责则主要在于证书考核。目前最紧要的问题在于证书标准与学校教学标准的对接不够紧密,教学与考证存在脱节现象,相关试点证书的一次性合格率偏低。这需要培训评价组织能够开展更为有效的贯标培训活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办学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促进培训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
完善评价过程。一是培训职业学校主动接受培训评价组织的评价,如实提供现场和过程性资料,积极组织学生按要求规范参加证书考试,为结果正义奠定基础。二是主动争取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从贯标开始,到将标准用于教学实践,再到实习实训室和考核站点建设,全过程参与书证融通试点。三是聚集优质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共享成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加强评价结果使用。一方面,高度重视由第三方组织的学生考证结果。考证结果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考证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有效检视证书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对接状况,进而对教学标准做出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合理吸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第三方评估意见与建议。比如课程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模式的变革,实习实训的组织安排,考核站点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等,以改善和优化人才培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