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高校学生心理普测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7-06

  摘要: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已成为常规动作。研究和实践表明,大量使用心理量表有利于大规模开展普测工作,然而在结果分析、个案发现研究、跟踪问效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为了弥补量表在普测中的短板,有必要采取其他措施完善心理普测效果。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中以心理健康量表测量为主,以期掌握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发展特点和潜在心理问题,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异常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目前高校心理普测现状

  总的来说,大多采用自陈式量表测量为主。使用较多的量表分为以下几类:0人格测验,如《卡特尔16钟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人格特征相对稳定,新生在入学时人格测量结果具有较为稳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对测试反映出的人格倾向性问题缺乏解决办法;②心理健康测验,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大多受到被测者当时情绪的影响,结果具有阶段性参考价值,对个体长远发展参考意义值得商權;③其他类型测验,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社会适应量表》、《人际关系量表》等,这类量表的结果常受到被测者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学习经验的影响,稳定性一般。采用自陈式量表开展心理普测便于操作简单便于集中采集数据,测量及结果分析用时较短,结果量化分析便于筛查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然而筛查率差异较大。从全国来看,各高校采用的心理普测工具包括UPI,SCL-90,MMPI、16PF等,筛选率从2.30%-39.40%不等,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即便是同一所院校采取相同的量表,每年的筛查率也有差异。除此以外,被测者易于伪装,存在刻意隐瞒的现象,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的问题(2)

  二心理普测后回访分析

  开展心理普测的目的,主要在于及时发现筛选具有潜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个体,以便及时关注和干预,预防个体或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一般来说,在进行大规模心理普测后,会对测量结果异常的同学开展回访工作3。以笔者所在学校心理普测回访工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回访人员

  回访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他们具有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善于处理发展性心理问题,对于问题难以处理的学生及时安排转诊。另一类是学生所在年级或学院的辅导员老师,他们一般具有多年教育和管理经验,善于处理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个体适应等方面-般性心理问题,在通过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确认问题难以处理时及时上报转介。这两类回访人员基本上能够掌握普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判和初步处理。

  (二)回访步骤

  负责普测的机构将普测结果异常学生名单下发各学院,其中结果有明显异常或整体偏差较大的学生由第一类回访人员进行访谈,普测结果某一项或几项有异常的学生由第二类回访人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危机进行预判。第一轮访谈结束后,专业老师将需要学院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反馈给各学院,各学院辅导员将需要专业老师进行专业辅导的学生情况向上反应。确认学生情况后,第一类回访人员主要负责重点人员的专业心理辅导,第二类回访人员注重平时观察和及时干预,必要时邀请专业老师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回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理普测特点和不足、同访者个人经验和多重身份以及回访对象配合程度都会对普测回访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1,心理量表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造成同访工作量加大。一方面通过回访发现大部分同学因为对题目理解、测试态度、情绪状态等因素造成测试结果偏差,其个体本身心理状态稳定,入学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个别学生害怕暴露,刻意隐瞒真实想法造成测试结果偏正向,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他们确实存在一般性心理问题,甚至是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心理病病。

  2,心理咨询师和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角色矛盾问题,影响咨询关系建立和辅导教育效果。尤其是作为第二类回访者,既是参与同访学生的管理者,又参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面对同一名学生,教育者、咨询者、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必然在回访过程中存在保密伦理、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心理普测和回访教育效果13,普测后随即开展回访工作,容易对参与回访学生心理造成压力,影响回访效果。学生对于普测结果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这个层面,如果普测结束后立即开展回访工作,他们容易贴上“结果不好,我一定有问题”的自我标签。尤其是在面对专业心理老师时,更容易自我否定,自我暴露有限,同访配合度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多管齐下完善心理普测手段目前大量使用心理测量量表,测量结果只能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参考,决策的辅助手段。单一测验的结果不能作为判断学生心理特点的唯一和绝对依据5应采取投射测验、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式,互相弥补不足,提高普测的信、效度。例如,在一定的筛查标准下,房树人投射测验与SCL-90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与筛选方面的作用基本相当,房树人投射测验在某些方面检出率更高,与SCL-90测验结合使用增加了筛查的准确率1)

  (二)众人合力增强回访教育效果由于心理测量属于较为专业的领域,需要由专门人员进行组织、解释分析和回访,在两类专业人员人数少、事情多、角色难等多种客观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做好回访和后期管理工作。①学生本人。对于那些对自己心理发展水平有一定了解,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在给予专业辅导的同时,激发他们潜能,利用自身力量克服困难。②家庭。相当一部分的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家庭。“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问归家庭本身,争取获得家庭支持,有针对地解决根源性问题,以期获得更长久稳定的教育效果。③其他学生。设立心理委员、信息员等发现学生心理不稳定线索的岗位。学生之间相比师生之间,相处时间更久、暴露水平跟高。对这些学生加以专业性辅导,他们对于心理问题线索更加敏感,发现反馈更加及时。

  (三)细水长流稳定心理健康水平普测只是发现心理问题的手段并非目的。“细水长流”在于“细”,要通过普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从小处、细节入手及时发现问题。测量总体情况良好,个别指标高于或低于标准值,结合日常行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线索。“细水长流”在于“长”,消耗时间长。心理普测不是一个单纯的普测行为,包含着一系列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咨询等相关动作。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水平有波动、教育效果有反复的情况下,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