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0-08-15

  [摘 要]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创新能力放在了其颁布的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重要甚至首要位置。创新性思维的本质是非逻辑的,创新性的思维形式包括想象灵感和直觉思维;创新性思维品质包括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心理品格包括好奇心、兴趣和意志,这些要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显著特征。教育实践中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素养落地,要突出创新能力主题、抓牢思维训练主线、坚持问题研究导向、创设实践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思维空间、注重全面素质培育、拓展个性培养渠道。

  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年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创新能力放在了其颁布的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重要甚至首要位置。美国出台的21世纪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中,突出强调了创新素养,提出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四大核心素养。欧盟、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都在其核心素养框架中十分显著地提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我国出台的核心素养框架中也强调了实践创新素养,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4个关键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最关键且最高级的能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急迫需要的能力。如何将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探索。笔者从分析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入手,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核心素养指向的创新能力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中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为:“在工作中展现创造和发明才能;能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并把新想法传播给他人;对新的、不同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并积极回应;能实施有创意的设想,为发生革新的领域做出具体的、有益的贡献。"[1]日本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创新能力上更加强调自主判断、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2)。我国提出的核心素养则强调能在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等方面形成创新意识。尽管各国出台的核心素养框架对创新能力的表述不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创新能力就个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力上。创造力就是一个人产生某种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能否产生创造性思维。一个人是否实现了创新,其标志是在此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思维新质,表现在产生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作品、新决策、新发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成果方面,创新成果还要以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作为检验标准。

  人类的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抽象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思维形式,它的思维过程是从概念出发,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达到判断和得出结论的目的,具有精确性、条理化、系统性等特点。但抽象思维是有其局限性的,只能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这种渐进性、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突破和跳跃,要实现突破和创新离不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通常运用观察、类比、想象、模拟等方式来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都能够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形象思维是人类进行创造的重要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机制中,书面的文字或口头的语言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符号和有一定明晰度的意象,他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3]灵感和直觉思维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人类仅靠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还不能实现创造和突破,要实现认识的突破和飞跃需要靠灵感和直觉。灵感思维具有突破、创造、升华的作用,它是瞬间顿悟、洞悉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经过长期酝酿所形成的潜意识在特殊诱因下瞬间爆发的结果。认识的飞跃需要渐变,更需要突变,直觉和灵感起到了跃迁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规律,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通道,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14)。他还告诫道:“要在逻辑上从基本经验推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说的任何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5他认为物理基础理论“只能直觉地去领悟"[6]

  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直觉思维都属于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系统综合。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体现了思维的巨大创造性。想象、幻想、联想、灵感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的突发,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人的创新和创造。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非逻辑的,突破和开创是不能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固定逻辑格式而得到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诸要素的作用。创新是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品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兴趣、动机、好奇心、情感和意志等伴随着创新过程的始终。人的心理品格在创新活动中影响主体能力的发挥,影响主体活动的效果,对主体活动具有激化、选择、内控和维系等作用。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创新能力即创造力,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对个人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是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心理品格,而创新性思维又包括创新性思维形式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从创新性思维形式、创新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性心理品格3个维度来分析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一)创新性的思维形式

  尽管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但创新性的思维形式主要集中在想象、灵感和直觉思维上。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理性认识方式具有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伴随着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因此才可以通过想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想象有一个从表象到意象的深入过程。表象是初级阶段,意象是高级阶段。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材料,它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个别感性形象或综合同类事物形成的一般感性形象。意象是通过抽象升华过程而达到更具概括性和深度的一种形象,意象是想象的关键,创造者通过意象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都要赋予形象以科学性的或普遍性的、真理性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戏剧和小说这样的想象作品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艺术家可以从历史元素中抽取真相,而不是穷尽所有事实。通过意象,艺术家能够在更深的层面讲述真相,洞悉模式和主旨7]。创造者依靠心理力量构建意象,围绕认识目的在脑海中构思出与事物相似现象的形象,探寻隐藏着的客观规律。这个过程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抽象性,建构和运用具有理性认识特征的艺术典型形象和反映客观规律的事物形象。

  直觉和灵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直觉和灵感虽有细致区别,但本质特征是一致的。直觉或灵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发生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中途,具有瞬间领悟事物本质规律的特性,这种突发是从感性向理性飞跃的高级的、关键性的环节。直觉和灵感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偶然性,它往往进发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暂时中断之后。当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研究和创作出现了难以进展的局面时,他们暂时搁置研究和创作工作,去从事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此时却迸发了直觉和灵感。一件偶然或很平凡的小事可能诱发直觉和灵感,它像闪电和流星一样稍纵即逝。

  人的认识首先是有意识的反映过程,潜意识深藏在意识底层,当人的认识进程受阻、暂时无法进展时,认识主体去从事一些其他活动,此时被强化了的研究问题就转化为潜意识,并与其他潜意识-道进行着无确定对象的、自由自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随机的、耗散性的、不确定的。在其他诱因刺激下,潜意识中的研究问题往往会突然明朗,上升为显意识,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潜意识是大脑的神经功能的反映,阈限上较强的刺激形成显意识,阈限下较小的刺激形成潜意识,阈限下的刺激我们无法觉察到。要使潜意识构成一定的认知图式并发挥作用,就必须使潜意识凝聚和沉淀到一定程度。潜意识有其内部组织结构,是其内部各种成分协调和作用的结果。直觉的发生需要平时丰富的积累,其中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被抑制的潜意识,成为科学家和艺术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显意识转化而来的,认识主体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这些潜意识的知识却产生了直觉。直觉或灵感的迸发需要平素大量的积累和刺激物的激活两个条件,是一个由显意识到潜意识,再到显意识交替作用的过程。

  (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是单一的思维形式、思维类型,而是创造性主体复杂的、高级的思维属性,这种属性能综合各种思维形式,具有强烈的创造性特征。最具典型性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发散性和批判性。这里并非指发散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形式,而是指思维中的批判性与发散性的思维品质,亦可理解为思维发散性与批判性的意愿、能力乃至思维习惯。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发散性思维是认识主体产生出众多方向各异的思路、答案、设想、办法等的思维活动,发散性思维具有辐射性、求异性、开放性。人们往往通过突破常规、离经叛道的思维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散性思维使创造者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从而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发散性思维的杰作,当时世界上有5位科学家分3个组开展研究,其中有两个组的科学家都是由获诺贝尔奖级别的大师组成,然而这两个组的科学家都局限于本专业的框框,思维单一,不能用综合的观点和生物学的视角看待DNA分子,导致模型的失利和陷入单链误区。另外一组的沃森和克里克是资历最浅、实验条件最差的,但他们不受专业思维局限,在多个方向寻求答案,当在衍射照片上看到一个十字架样的图案时,突然冒出一个三维图像,觉得DNA结构可能是双螺旋的,就此创造性思维产生了,重大科学发现诞生了。发散性思维的本质是创新,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流畅性就是产生很多想法的能力,体现了创造者不受任何约束,思路和想法大量涌现的量的特征。灵活性是认识主体产生各种不同想法的能力,体现了思维能在多个方向上运作和切换,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特定方向上,思维方向的变换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大门和缺口。独创性是产生新的想法的能力,是突破和创新的关键。

  思维的发散性是产生新颖想法的关键,它负责思想的产生,而这个想法成效如何要靠批判性思维的检验。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是思想的判断,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认识主体必须用判断才能确定新的想法是否有用或恰当。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需用批判的视角去审视科学发明和创造。在1922年为庆祝玻尔获诺贝尔奖而举行的玻尔节大会上,玻尔受邀演讲,当时仅读大二的学生海森堡以批判性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玻尔知道提问切中了他的理论的要害,会后他邀请海森堡散步切磋。海森堡大学毕业后到玻尔研究所工作,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关系,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说,那次散步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散步。

  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共同完成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有学者提出“混乱搜查、事实搜查、问题搜查、想法搜查、方案搜查、接受度搜查”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指出每个步骤需首先涉及一个产生很多想法的发散性思维,后继一个批判性思维,从而挑选出最好的想法并进一步探索。在混乱搜查阶段,首先用发散性思维寻求一切可能的问题,然后用批判性思维选择一个大主题。在事实搜查阶段,先用发散性思维寻找与话题相关的事实、问题、信息和感受,然后运用批判性思维依据重要性和相关性加以筛选,等等[8]

  (三)创新性的心理品格

  心理品格也称人格特征,创新性心理品格或人格特征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一般都特别关注认知和人格两个维度。“创造性人格更加坚持自我,更愿意独辟蹊径,更富有游戏感,更喜欢冒险,等等。这些品质显然使他们比常人更愿意尝试新的理念、方法、手段"9),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0好奇心、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品格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动力,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好奇心是喜欢新奇性信息的一种心理特征,表现在认识主体试图用已占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脑海中充满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有创造力的人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他们总是努力扩大他们的听觉、视觉和知识结构。好奇心强的人对问题的敏感性强,容易看到与习惯不同的差异,从而在差异中发现问题。

  ]对于新奇事物主动探索、寻找答案、积极察、反复思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强的人善于研究复杂事物,因为只有复杂事物才能满足好奇心。好奇心强的人还喜欢问题的多种解释、探索多种答案、寻找新的关系、建立新的联系、关注新的事物和意外事件等。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力,爱因斯坦说他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兴趣是认识主体在探索外界客观事物时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反应,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内部动机,也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兴趣使人愿意积极主动地钻研和探索,开展有建设性、有新意的活动,并伴随着快乐和舒畅的过程,实现创新和成功。兴趣与才能正相关,兴趣能够促进才能的形成和发挥,兴趣往往是人的某种才能形成的标志。兴趣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广阔性和倾向性等特征,因此,个体保持兴趣时间的长短、兴趣的强弱程度、兴趣范围大小、兴趣偏好等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它们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兴趣与人的快乐情感相伴而生,当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时,思维就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并能持久保持注意力,就易于获得创新和取得成功。许多科学家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就是因为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上。达尔文说,我比普通人只是强在观察事物方面,有些事物不易引起人们注意,我却认真地、孜孜不倦地研究它们。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完成某项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人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调节不良情绪,从而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活动。意志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达到某一目的排除各种干扰的抑制作用。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在事业上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意志的形成是人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凝聚和沉淀的过程。它一旦形成,就会存在于主体的潜意识中,成为主体性格的一部分。意志与兴趣直接相关,浓厚的兴趣导致顽强的意志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及实施策略

  创新是人的本质,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遵循创新能力的本质属性、各要素的特征、产生机制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积极探索适宜创新能力生长的灵活教学方式和开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形式、创新性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性心理品格得到良好培育和充分开发,要重点把握好如下7个方面。

  (一)突出创新能力主题

  要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牢固确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优先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使命,作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固本培元工程"[11])。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发掘和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学者安德森将“创造”作为教学目标6个层次的最高层次,而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5个层次列在“创造"目标之下。

  可见,在安德森看来“记忆、理解、应用”等是为“创造”服务的,创造是教学的最高的目标、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理念,以培养创新创造人才为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传统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点、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停留在认知目标的底端,停留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层面,因此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方式效果最好。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教学中要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品格作为首要任务贯彻教学始终。积极探索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在方案设计、问题解决、项目完成、展示交流和成果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生、不断超越的精神和品质,以及形成和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抓牢思维训练主线

  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心理品格的形成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贯穿人才培育的始终。要将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将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等培养、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心理品格。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训练思维,按照布鲁纳的理论,学习本质是“再创造"“再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职能是启发思维方式。布鲁纳认为:“发现,当然不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12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再发现过程,使他们得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得到磨练的是如何思考、举一反三和拓展思路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协助学生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获取内容和方法资源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这些资源"13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十分重要的属性,甚至有人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创造就意味着鼓励发散性思维,创造力需要随机变化以产生新的想法,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选择话题的自由,鼓励离经叛道的观点。在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尽量防止以往经验和模式所产生的束缚,突破已有观念、经验、知识以及思维习惯的框框,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创新就是让思维离开人们常走的大道,去尝试前所未有的新路,思维停留在原有经验的水平上不可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要训练学生从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转向复杂的系统思维。当出现超出人们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范围的问题时,就要跳出原有认识的局限,靠创新思维另辟蹊径去解决问题。因此要结合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鼓励思维发散和异想天开。创造力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评价性和汇聚性的批判思维,学生在思维发散之后还要能够判断和选择,以完成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我们不赞成那种脱离知识的空洞的思维训练,教师要积极探索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方式与方法。

  (三)坚持问题研究导向

  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探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认识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认识水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问题具有目标性、牵引性和驱动性,使学习者能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调动全身心的最大潜能,以极大的兴趣探索未知,建立起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在此过程中研究的问题层层深入,学习者的思考环环相扣、步步加深,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建构。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教师要能够结合学习内容,设置真实情境中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采取基于项目的学习,也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当然允许有的问题具有跨学科性,有的问题可以适当超出课程范围。“培养高阶能力必须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设计有助于高阶能力发展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综合性的学习任务"[14],

  (四)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转向。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是每个人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与交际行为的同步与统一,符合素养形成的整体性特征"[15)。将学习置于具体的实践情境,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知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是当前国内外深受关注和推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构知识、获得切身感受。真实的实践情境易于产生新颖想法、产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场域中人们既有一种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又易于被环境刺激而诱发出灵感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工具性、用途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实践课除在课程内进行外,也可以在课程以外的社团、活动小组中进行。杜威认为,人们通过体验、观察和实践来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创造力在所谓的正式教育中日渐式微,非正式教育中的直接经验与正式教育形成一种不利的割裂。目前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凸显优势。STEAM教学融实践性、跨学科整合性、合作性于一体,是目前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理工、艺术学科于一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它由小组集体完成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它重视探究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它把思维创新作为评价标准,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完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五)营造自由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尤其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思维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使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非常重要,“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说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16])。学校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要把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作为教师的一个目标,他还提出发现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的方法。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巧与迅速,扩大他们思维的自由度和提高他们思维的速度。儿童最具好奇心,思维自由度大,无拘无束,没有框框,教师要善于刺激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不打击扼制,不泼冷水,启发他们自由灵巧地思考问题。努力创造自由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迅速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沉思、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独处和冥想的时空,经过集中沉思产生创造力勃起的状态。美国的一些学校就专门为学生提供冥想的时间和空间,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创造性。要鼓励学生不受形式逻辑的约束,大胆猜测,从而培养直觉能力。科学创造需要猜测,对于学生来讲也要培养这种敢于猜测的能力。布鲁纳指出,为了使学生做出聪明的推测,应当鼓励学生去猜想。猜想可以促使直觉思维向合理程度发展,一步一步的分析是“推",偶尔做出跳跃是“猜",当学生一下子找不到答案或知识不充分时可以猜测。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训练,使之认清猜想的似合理性[17])。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以及大胆猜测、自由想象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尽量多地设置疑问,学生甚至可以用幻想的方式猜测问题的解决答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创造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理解能力。只有高度的空间理解力,才能形成某种直观图像,进而形成科学直觉思维。要加强直观性教学,直觉是形象的某种抽象化,教师要善于从图像、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批判与创新思维都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当遇到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试图找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应具有包容之心,适度地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犯错误的机会"[18

  (六)注重培育全面素质

  知识的多元和素质的多维是直觉思维形成的认识基础。人们的潜意识积累越多,思考问题时调动的思维元素就越多,联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容易产生直觉的判断和猜测。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除学好规定的各学科课程外,还要广泛阅读,尽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积累现实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形成足够刺激的信息量。巨大数量的外部刺激和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艺术和审美对产生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爱好小提琴,曾经几次举办过小提琴演奏音乐会,谁也不知道小提琴和相对论之间会有什么必然联系,但艺术审美会对人的直觉创造力产生作用,艺术素养直接影响科学家创造性的想象力。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音、体、美、劳等教学,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学生在美感的熏陶下,身心处于自由轻松状态,有益于想象、幻想、直觉和创造能力的丰富和发挥。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一些专业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感和心灵、良好的爱好和兴趣。审美活动中的直观和想象能够超越自我和现实,能够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体育和劳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力,培养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学中要有意设置一些难关,以锻炼和磨砺学生的意志和性格。

  (七)拓展个性培养渠道

  个性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表现和发展的最高形式。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挖掘人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培养人的创造力。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发现这些差异并着力去培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和发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不同层级、内容广泛的选修课程,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灵活的课程和因材施教,让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方式接触更广、更深、更前沿的内容,以利于培养特殊的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与大学合作开设高级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到大学做实验等方式培养人才。美国的“全美科技高中联盟”有50多所高校加盟,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将逐步取代旧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自我控制、定制化等优势。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有效利用优质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