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21

  [摘 要]系统思考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复杂性难题,做出全面性决策,最终与系统共舞。实践证明,“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时间对分和权责对分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系统的适应力,提升了课堂有效性,但在运用“对分课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政策阻力"“富者愈富”和“转稼负担”等系统陷阱的表象。应准确把握系统之特征,灵活运用可变革系统的“协调系统目标”“增加调节回路”和“理解时间延迟”等有利杠杆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其“进头脑”的功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教师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如翻转课堂、自主课堂、慕课、微课等,但由于当代大学生长期以来缺乏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欠佳、教学方法及手段滞后等原因,造成思政课目前很难实现其“进头脑”的功用。对于思政课,学生不关心“是什么”、不明白“为什么",也不会思考“怎么办”。“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彩一笔。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其在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方面卓有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对“对分课堂”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寻求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破解之道。一、系统思考是一种超越的智慧

  (一)系统之美-思考的艺术

  系统思考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并整合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思考不仅理论体系完备,而且方法和工具实用、有效,广泛应用于一些欧美国家的企业管理、生态环境、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并已取得显著成效。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现象,不见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位主义,局限思考1"等问题。“盲人摸象”这则寓言就是缺乏系统思考的一个例证,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通过了解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来认识系统整体的行为。

  (二)系统之结构-要素、连接、目标

  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2],如人、动物、树木、森林、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等。任何系统中都有必不可少的3个组成部分:要素、连接和目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各行其责;同时,它们的变化也会影响系统的运转。改变系统中的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最小,如一所大学的学生人数每年都会流动,教师和管理者也会有所调整,但它仍然是一所大学;改变系统的内在连接对系统的改变较大,如一所大学中不是教师给学生打分,而是学生给教师打分,那么这所大学可能会乱套,也有可能不能称其为大学了;改变系统的目标可以极大地改变一个系统,即使系统要素和内在连接都不变。试想,如果一所大学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播知识、教育学生,而是为了获得、赢取各类比赛,那么这所大学的发展会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系统是否运行正常,最重要的是目标,其次是内在连接,最后是要素。在进行系统思考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它们之间的排序问题。

  (三)系统之基础-动态变化

  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存量和流量。存量是每个系统的基础,是指在任何时刻都能感知、计量或观察到的系统要素,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而使其发生改变的量就是“流量”。如,一所大学的在籍学生人数是存量,流入量是每年新入学的学生,流出量是毕业的学生。“当某一存量的变化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流入量或流出量时,反馈回路就形成了"[3。反馈回路有两种: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具有保持稳定并使系统趋于设定目标的作用,如室内温度调节器,不管室内初始温度多少,只要设定了目标温度,屋内温度最终会达到设定值。增强回路可以不断放大、增强原有的状态,它可能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它可能使系统越来越好,也可能使系统越来越坏。例如,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如果他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提高自己,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听不懂,最后索性不听课了,这就是一个使系统状况越来越坏的增强回路。可见,要使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应该适当增加调节回路,并使增强回路向良性一面发展。

  (四)系统之特征-适应力

  适应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在系统科学中,适应力是指“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存在和动作的能力"[4]。与适应力相对应的是刚性。因为系统内部有很多相互影响的回路,它们相互作用,可以使系统恢复原状或达到最佳状态。人体就是一个神奇的、适应力很强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下面还有很多子系统,如果这些子系统,如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都能运转正常,那么这个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但人体这个系统的适应力是有限的,当人体的某个子系统的运转异常并持续恶化,而目前的医疗手段又不能使其恢复正常时,那么这个人的疾病就会逐渐加重,以致死亡。由此可见,适应力越强,系统运转得越好。

  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有效性的系统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5)。在思政课教学这个大系统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感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认同,而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获得知识。教师加强了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力图运用各种形式在思想上感化学生,却始终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情感认同。可见,这个系统的运转是不正常的,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教育的英文"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的,"e"表示向外、"duca"表示引导,由此可以将教育理解为把一个人的内心和能力引导出来,帮助其成长。所以,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应该是能力,在系统中可理解为“适应力”。这种“适应力”能够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符合社会和人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可知,系统是动态变化且具有适应力的,而且这个适应力是可以增强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一个需要加强的

  “适应力”,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加强这个“适应力”的有效“反馈回路”,它真正体现了正确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有2个:一是时间对分;二是权责对分。时间对分是指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分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教学过程分为3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教师先在课堂上精讲留白,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内化吸收,最后再回到课堂进行讨论,这是最原汁原味的经典对分,称为“隔堂对分”,它既发挥了传统课堂的优势-讲授在前、学习在后,又兼有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权责对分是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理念的颠覆,它依据渐进自主理论,倡导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学习模式。“对分课堂”的3个教学过程又可被细分为5个阶段,即讲授阶段、内化吸收阶段、小组讨论阶段、抽查阶段和自由提问阶段,这5个阶段中,教师和学生各行其责、共同控制。讲授阶段:教师拥有控制权,决定讲授的方式和内容;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具有控制权,依据授课重难点及个人兴趣与专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共同拥有控制权,决定如何交流;抽查阶段:教师拥有控制权,决定用何种方式抽查;自由提问阶段:学生拥有控制权,自由表达观点,并与教师互动。在时间对分、权责对分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多的是负责共性化发展,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学生则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负责个性化发展,解决个性问题。“对分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适应力”增强了,他们才能成为主动意义上的学习者,学会自我教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激发情感,进而实现教育的真谛,即“教育是由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这种活动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帮助其形成和发展,获得幸福的能力"(6)

  三、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产生问题的系统思考

  自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初试“对分课堂”后,迅速将此教学模式推向全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在学校层面,全国已经拥有3个“对分课堂”示范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在学院层面,上海电机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均建立了“对分课堂”教研基地。其中,上海电机学院是全国首个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的教研基地,并成功举办了3次全国性“对分课堂”教学法研讨会议,使数以干计的教师和学生在“对分课堂”中受益,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与好评。尽管“对分课堂”取得了如此可喜的成绩,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系统思考方法的深入研究,结合笔者3个学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模式的亲身实践,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系统障碍之教学理念滞后1,学校高层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学校高层大力支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项目资助等,改革的先锋会信心倍增,大胆尝试;相反,如果学校高层对于改革试点管理过于严格,尤其是对改革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过多置疑,很容易挫伤改革者的信心。纵观古今,南北方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南北方学校的教学理念也差别很大。目前,尽管“对分课堂”在南方高校,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较好,但在北方高校的推广依然迟缓。北方教师困难想得多、成效想得少;南方教师更具开拓精神,勇于实践。在存在此种客观差异的情况下,更需要学校高层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上加大对“对分课堂”的推广力度。

  2,教师个人对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目前,

  “对分课堂”的实践者中年轻者居多、年长者甚少,那些资历较深、学识渊博、思维缜密的老教师对传统教学法“情有独钟”,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能更系统、全面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对于所讲的课程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只要讲就可以了,而“对分课堂”还需要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这些“额外工作”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他们对传统教学法“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偏好仍缺乏深入了解。90后、00后的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喜欢个性化的表达,但也欠缺一些能力和素质,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的社交能力,分工协作、互助互爱的合作精神等,而这些欠缺的能力和素质正是“对分课堂”可以培养的。传统教学法打造的是“精品课程”与“精英教师",而“对分课堂"关照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以致用",能够真正聚焦"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二)系统陷阱之政策阻力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多个参与者目标不一致,就会产生变革阻力,系统存量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政策阻力”。例如,在运用“对分课堂”进行思政课教学时,这个大系统中的要素是教师与学生,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认知能力、技能、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总和。这个观点被称之为学习的“唯能力理论”,是对原有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变革。原有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知识教育。唯能力理论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能力,远远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畴。而大多数学生在这个系统中的目标是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也就是说,教师更关注能力,而学生更在意成绩。任何一方都在努力让系统更靠近自己的目标,如果这种僵持不下的状态得不到缓解,其结局也有可能是悲剧。例如,教师认为给学生留对分作业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学生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有负担,不愿意认真完成。为了不得不完成作业,学生就会想出很多应对政策,如抄作业、找别人代写作业等。这就是一个因系统要素目标不一致所导致的失效系统,显然无法达到“对分课堂”应有的效果。

  (三)系统陷阱之富者愈富

  在进行“对分课堂”的实际操作时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更加配合这种教学改革。尽管这个改革对于他们来讲存在一些困难,但为了保持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甘愿克服困难,倍加努力地配合教师去完成“对分课堂”的相关环节及作业。随着他们的全情投入,其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也随之提升,从而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好。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成绩不太在意,对于他们来说“对分课堂”作业就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他们不愿意付出太多努力,只是对付完成作业,从而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与成绩优异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富者愈富”的体现,一方越来越好,另一方越来越差。但“对分课堂”培养的重点并不是“精英学生”,而是“平民教育",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并不是两极分化。

  (四)系统陷阱之转稼负担

  “面对一个系统性问题,如果采用的解决方案无助于解决潜在的根本问题,只是缓解(或掩饰)了问题症状,就会产生转稼负担、依赖性和上瘾的状况。不管是麻痹个人感官的物质,还是把潜在麻烦隐藏起来的政策,人们选择的干预行动都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7)。教师在初试“对分课堂"时,由于对操作流程不太熟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对精讲内容的把握,对讨论环节的掌控等,种种新问题的出现导致很多教师感觉“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负担重,抗压能力不强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放弃改革的念头,又重新回到传统课堂,这是教师“转稼负担"的一种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对分课堂”也是一种新鲜事物,很多学生已经形成“平时不听讲、考前临突击”的状态,而“对分课堂”的作业也让部分同学望而生畏,因此,有的同学“对付”完成作业,仍然选择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转稼负担”。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面对改革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阻力时,很多人并没有积极地寻找应对策略,而是消极地逃避,并使用让自己更轻松的方式来规避问题。这种“转稼负担”不但不能解决现有问题,还会使改革归于失败。

  四、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系统思考

  面对系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寻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系统进行必要的干预。在系统思考理论中,这个行之有效的措施通常被称为“杠杆点"。也就是说,给系统施加一个有利的杠杆点,可使其发生神奇的变化,从而运转正常。通常情况下,给系统施加的杠杆点有12个,分别有数字、存量-流量结构、时间延迟、调节回路、增强回路、信息流、系统规则、目标、社会范式、超越范式等。针对前文提出的3个系统陷阱,可施加以下3个杠杆点:

  (一)协调系统目标-应对“政策阻力”

  一个成功而有效的系统应实现其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对分课堂”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应对

  “政策阻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设法让它们保持一致,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重新为系统设定一个总体目标,让系统要素都能突破自己的有限理性,为新的总体目标而共同努力。从教学目标的四层次理论可知,教学目标可分为复制、理解、运用和创造4个阶段。“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在于能力培养,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运用和创造这两个高级阶段。当代大学生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他们的能力大部分只停留在复制、理解阶段,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而对分作业中“亮闪闪”0这一部分的难度其实就已经超越了复制和理解阶段,学生完成有困难很正常,况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前没有作业。如何实现“皆大欢喜"呢?-方面,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应降低教学目标的期望值,循序渐进,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第两个层次-理解,并降低作业难度。但这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更高的期待,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耐心的引导给一部分学生提高的机会,争取让他们先达到第3或第4个层次,也就是学会运用和创造。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有效沟通,努力让学生自发地提高学习目标,并尽量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如何强化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呢?这就需要用到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杠杆点-信息流。保持信息流的通畅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通过调查或交流等方式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如学生倾向哪种授课方式、对哪类问题兴趣浓厚、对哪些问题存在疑惑、对考评方式有何意见、对课程有哪些期待等。保持信息流畅通,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教师的亲和力,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调节教学目标。通过更多的有效沟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理解,而是为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创造;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成果不仅要有行为上的表达,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理解,还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只有精神上补足了“钙",学生才会愿意付出努力去提高自己,而不是对付完成作业;只有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才会更加配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还需提醒学生的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提升,运用和创造这两个层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将受益匪浅,因为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学习思政课有用,还可以触类旁通,帮助他们实现“真知",获得“幸福感"。总之,为系统重新设计的这个总体目标非常重要,只有设计合理,教师与学生都能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才能避免“政策阻力”的问题。

  (二)增加调节回路--应对"富者愈富”

  已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都会得出

  -致的结论:对分作业的质量非常重要,它既是课上参与小组讨论的依据,也是课后学生独立学习成果的展示。对于那些未能积极完成作业的学生,绝不能放任不管,这事关“对分课堂”的成败,所以最适合施加的杠杆点是增加调节回路,以减少“富者愈富"的现象。

  1,增加“作业难度分级”调节回路。为方便作业批改,可将作业难度分为A、B两个级别。A级作业结构化程度高,主要针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在于对知识的梳理,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提纲式或思维导图等,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此外,可以设计一个开放式内容,让学生总结出“亮考帮”中“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已讲过的问题不能再成为疑问,提出的问题应是教师未讲到,且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后仍然存在疑虑的。A级作业既有明确而具体的内容,还有学生可以适当发挥的空间;既可以起到加深记忆和理解的作用,还可适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B级作业结构化程度略低,主要针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在于独立思考、开放性强,相对较难。

  B级作业除了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外,还应体现出“亮考帮"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亮”是重点。此处也应向学生强调,“亮”提炼的内容应在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分析和思考后得出。它应是学生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某一方面,内容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感想,也可以是评价,不用面面俱到。“亮”点有一个即可,但绝不能是课上已涉及的内容;“考”和"帮的要求同“亮”一样。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初始阶段,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提炼“亮考帮",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可见,认真查阅资料并进行独立思考是高质量完成“亮考帮”作业的前提。也就是说,若想高质量地完成对分作业,学生不仅基础要好,而且需要主观上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也会令人欣喜。通过不断地独立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作业分级看似简单,但它已体现出对分作业的几个核心特点:相关性、基础性、梯度性、开放性、挑战性以及个性化。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分作业重质而不重量。不论是A级作业还是B级作业,学生不用大篇幅码字,只需精炼提纯;教师可以规定字数,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也方便教师批阅。

  2,增加“作业评分分级”调节回路。对分作业应遵循公平、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是指教师需将作业的评分标准告之学生,并严格按照标准批阅,期末考试前,教师向学生公布作业得分。公平原则是指作业难度不同,评分标准也应不一样。无论是A级还是B级作业,一次作业的成绩满分均为5分。

  A级作业相对简单,只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就可以给3分;写出“帮”的内容可以给4分;同时,为了鼓励一些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考虑给A级作业适当比例的5分。5分标准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独具特色(运用思维导图或其他适当的形式)或“帮”的内容“名副其实”。也就是说,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只要完成A级作业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得3分;只要稍加思考,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4分;只要有个性化的表达或深入思考就可以得5分。虽然A级作业的难度稍低,但学生通过努力就有机会得满分。B级作业相对较难,但与A级作业基础得分一致,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性总结得3分;写出“帮”和“考”的内容得4分;写出“亮”的内容就可得5分(表1)。

  增加“作业评分分级”调节回路

  作业难度分级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减少对作业的畏惧感。评分标准分级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原则,作业难度低,得分相对低;作业难度高,得分相对高。但选择难度低的作业,学生通过努力一样有得高分的机会。作业难度分级和评分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减少“富者愈富"的现象。

  (三)理解时间延迟--应对"转稼负担”

  时间延迟是系统的六大障碍之一。在一个系统中,时间延迟无所不在,任何一个存量都可能是一个延迟。如,一所学校的建设需要时间,知名度的提高需要时间,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时间,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任何一项改革的实施都需要时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崭新的改革,它已经被诸多同行认定是卓有成效的,但和其他正常系统一样,它也会出现时间延迟的现象,而且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学校的氛围不同,改革所带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理解时间延迟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改革的信心。

  当我们感到改革效果并不理想而不想继续时,如果我们知道时间延迟在一个系统中无所不在,就不会轻言放弃,定会锲而不舍,静待花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等下去,还需及时发现干扰系统正常运转的其他因素并采取措施,以此来缩短产生正面效果的时间。教师是改革的重要引路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分课堂”的成败。改革初期,如果课堂效果不理想,首先应分析教师的原因。此时,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对分课堂”操作规范和流程不熟悉,但有的教师会错误地认为这是“对分课堂”自身的设计问题,并对它持有疑虑。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坚定改革信念。教师应深入了解"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明确知悉“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对分课堂”的操作规范,并在实践中虚心地向已实践成功的同行学习。只有得心应手地运用操作方法,才能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尽快进入状态。然而,实践中一定切忌照搬照抄,应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以上分析的是由于教师问题所导致的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但有的教师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对分要领,课堂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表面上看是学生出了问题,实则还是教师的问题,是教师制定的系统规则-对分作业的制定与评价体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对分作业的质量非常重要,事关“对分课堂”的成败。如果作业的难度设计不合理,评分标准欠公平,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已经在应对“富者愈富”的问题中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总之,正确地理解时间延迟不仅有助于教师树立改革的信心,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思考导致时间延迟的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目标就是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8]。关于“如何培养人”这个难题,我们一直在探索,从未停歇。“对分课堂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并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勇于改革的实践者,他们从了解对分、实践对分、置疑对分、相信对分到发展对分,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就像系统思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一样。“对分课堂”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教学范式,但这种范式提供的只是一种参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不断发展它、完善它并超越它,“使自己摆脱任何范式的控制,保持灵活性,意识到没有范式才是,真实,的。"1]这是我们能变革的系统杠杆点所处的最高层次-超越范式,最终我们将实现与系统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