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也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发布时间:2018-09-05

  2017 年9 月,我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援疆之路,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二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承担“内初班”物理教学工作。“内初班”全称是新疆区内初中班,它让更多民族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内地新疆高中班提供高质量生源,切实使新疆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设立“新疆内初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关于教育惠民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其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物理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旗帜鲜明地把“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贯彻在教学中,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深深懂得中华民族是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没有“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就是无本之末。

  一、挖掘教材等素材中“大美新疆”的实例

  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一课的第3 题中介绍,“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1.2m。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井可达90m 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10毅C”。我在引导分析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分蒸发的过程中,不仅启发学生用影响蒸发的因素回答问题,同时更注重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升华和凝华》时用大漠里的故事学习升华的知识。据《北京晚报》2001 年1 月7 日《中国新闻》栏目报道,1 月4 日凌晨3 时左右,罗布泊沙漠中开始下雪。第二天中午,阴天,气温约为-15益,科考队员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覆盖着约5耀10 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20 分钟左右,科考队员手忙脚乱地从沙滩车上卸下器材设备时,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固体雪不见了,地上也没有湿的痕迹,那只能是变成水蒸气,说明这是一种升华现象。在解析本题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事例的思想价值,使学生的思想同时得到“升华”———引导学生了解小河墓地,它是2004 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奇与谜值得探索。

  我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同时,把大美新疆的奇与美融进去,希望学生爱新疆、爱祖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 个兄弟民族也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教育学生认同伟大的祖国,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挖掘教材及其他一些元素

  在学习《声的利用》时,八年级上册《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的材料中,北京天坛驰名中外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奇妙的声音现象。经过了解得知,班里47 名同学只有一名同学去过北京,但也没有去天坛公园。于是我以这篇材料作为契机,查阅各种资料,并把回声知识融进去做成ppt,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并非那么深奥。而利用身边的物理知识举例子,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学习《乐音和乐器》的打击乐器时,从学生最常见的达甫(手鼓)开始,再把“威风锣鼓”融进去。同样,弦乐器也是列举都塔尔、热瓦甫等乐器,再讲二胡。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由56 个民族共同创造,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利用一些实例和情景

  在学习参照物时,引用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列举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参照物是“两岸”,后一句参照物是“竹排”,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用著名军旅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作引导,在“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歌声中把学生带入课堂。而这样的优美乐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这样的引入教学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民族的团结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同学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四、教学中融入我国高科技成果

  十九大报告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词,通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变成了现实。教学中将这些成果融入课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参照物时,用有关“天宫二号”的练习题:2016 年10 月19 日3 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若认为“神舟十一号”飞船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D):A地球,B 月球,C 太阳,D 天宫二号。在学习《显微镜与望远镜》的“探索宇宙”时将“天眼”融进去: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江湖人称“天眼”,一眼望穿百亿光年。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利用课本中“小孔成像”实验拓宽知识面。小孔成像是大约两千四五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的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再进一步扩展到2016 年8 月“墨子号”发射,它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讲述密度时,可以将“大飞机”制作材料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依靠科技创新,使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从“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样,就会让学生认同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坚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课上课下点滴渗透,结合“内初班”学生的文化底蕴,线上线下挖掘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等各种资源的育人功能,合理设计,层层深入,推进“五个认同”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47 名同学做民族团结的表率,为祖国的复兴大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