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生活”的基本方略

发布时间:2018-09-08

  摘要:“课堂生活”概念的提出,意在使师生共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焕发生活色彩、凸显生命价值的课堂。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角度,需要做到:赋予书本知识生活意义,实现“三重沟通”;激活课程样态,重建课程内容。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可以开展指向“共生”理念的合作式教学、立足思维导图的图式教学、基于自学的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课堂生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教育者要重视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学习者生活本身。“课堂生活”概念的提出,意在让课堂成为有效连接学生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促使师生共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焕发生活色彩、凸显生命价值的课堂;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长远发展、主动发展。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当教学内容不再独立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之外,而是和他们的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时,教学便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引导他们在灵动的情境中进行建构与创新的有意义过程。

  (一)赋予书本知识生活意义,实现“三重沟通”

  从微观层面看,激活课堂教学内容,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课堂生活”涵盖的教学内容赋予了书本知识生活的意义,实现了“三重沟通”:一是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二是经验世界与成长需要的沟通,三是学习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意在让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让课堂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很多教师都会围绕核心内容“小鸟与青蛙争论天有多大”进行阅读、讨论与体悟,会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明白教参中的道理:要像小鸟那样见多识广,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这样局限于教参道理说教的做法,没有延伸至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积淀,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只会让他们人云亦云,刻板地接受教参已有的结论。“课堂生活”指引下的教学则能立足学生已有认知,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同样是教学本课,笔者教学时原本想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让他们想象青蛙跳出井口时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但当一位学生说出“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因为环境被污染了”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强烈共鸣。学生的这些认知源于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是他们真实、有理由的、个性化的想法,理应获得尊重。因此,笔者顺势将学生的这一课堂生成与自己的预设融合起来,让学生现场捕捉,相互启发。在持续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认为:即使环境被污染了,青蛙也应该跳出狭窄的井口,去看看眼前广袤的世界;即使环境被污染了,青蛙也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思考改变生存环境的方法。另外,对“天的大小”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小鸟认为青蛙错”的理解上,而是要认识到:小鸟之所以说天很大,是因为它翱翔于天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坐井观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囿于自己的视野而“坐井观天”,因此,看问题一定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认知局限,拓宽视野,往更深远的地方看。

  从上述教学的思路转变就能看出,将教学内容从局限于、依赖于教材知识的传授转向打通文本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屏障,文本内容才会更鲜活,课堂教学也才更有深度。

  (二)激活课程样态,重建课程内容

  从宏观层面看,为了让教学内容指向更为多元的层面,我校立足国家课程,从“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品德与人生”“运动与健康”五大领域出发,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拓展课程对应基础课程的五大领域,以限定拓展校本课程和自主拓展校本课程为主进行充实。限定拓展校本课程内容主要是国家统一标准的教材内容;自主拓展校本课程内容主要是学校依据学情灵活拓展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还打通学科壁垒,进行学科融合,创生特色课程,以让教学内容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

  针对拓展课程中的内容,我们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进行单元内容的整合,重点课文、重点章节精讲精练,避免匀速前进和低效重复,实现课时的集约化。我们鼓励同一年级的各学科教师对本年级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式梳理,把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内容罗列出来,做到学科整合,内容多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为例,我们对六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出“春来了”这一主题教学内容(如表1)。教学过程中,我们主张“少讲解多阅读、少课文多活动”,采用“一篇带多篇、篇章带整本”的阅读策略,如以《走,我们去植树》引出《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课,进而掌握相关的表述结构、表达方法,习得相关的重点语句。在此基础上,再串联出与春天相关的整本书,为学生打开发现春的窗口,使他们领会更丰富的表达内容,掌握更实用的表达方式,获得更独特的体悟。

  再如,我们连续多年面向市区学校开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儿童阅读观摩活动,先后由学校教师执教“多面的狐狸”“危急时刻”等9个主题的群文阅读课,进行了“课程视野下的儿童阅读”专题汇报,邀请多位全国知名儿童阅读名师来校做报告。这样的活

  表1

  动,从多个层面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更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将学习当作一种生活常态。

  针对特色课程的内容,我们历来重视学生的在场体验、经验的直接获得。如低年级开发实施的“快乐半日”特色课程,以跨学科内容整合为抓手,以生活化、游戏化学习为基本策略,以主题单元为基本教学内容,由正副班主任或学科教师组成活动导师团,先后生发了立足学生生活的“好朋友”“我是一名小学生”“圆圆的月亮”“红领巾,我爱你”“灵巧的手”“春天来了”等主题教学内容。围绕“好朋友”这一主题,我们融合了绘本故事、歌曲、游戏、美术等资源,在课堂上安排了“学唱儿歌《好朋友》”“赏析绘本故事《我有友情要出租》”“玩玩数学游戏‘朋友,爱我你就抱抱我’”“玩传统游戏——跳房子找朋友”“给好朋友画张相”等学习活动,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转化为情趣盎然又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活动。

  另外,为了让教学内容延伸得更远,我们还将地域文化、生活环境、职业爱好不同的家长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特点,以主题方式实施“爸爸妈妈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每学年初,学校都会设计下发“教学调查表”,让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申报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类,并结合学生成长需求、节气、节假日等元素对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家长走进课堂,讲述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生做传统美食、讲授生活常识、玩传统游戏……家长授课的内容涉及交通、科学、运动、职业技能、传统文化等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链接,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参与生活的窗户。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关系课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倡导理想课堂生活的构建:走向丰富,走向开放,走向平等,走向合作,走向学生对创造性的关注等。教学方式的不同,为学生提供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也就不同。理想课堂生活重建,必须涉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一)指向“共生”理念的合作式教学

  我校作为区域课堂转型的基地学校,着力打造以“儿童视角”“协商合作”“智慧生长”为价值追求的共生课堂,力求做到师生“以活激活”“共生共长”,让课堂生活焕发生机,更有生长力。

  教师一个人把控或者某几个学生参与的课堂,无法激发课堂活力,且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对问题的多层面认识。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在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归纳并找出知识规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他们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对合作式教学进行了专门研究,从小组的组建、角色分工、合作机制、教师角色定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实践,形成了共生课堂的基本逻辑:“自主学习,生成问题—检查交流,提炼问题—小组共学,探究问题—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生动又不乏准确的语言是本文的最大亮点。文章运用了大量如“大部分”“仿佛”“也许”等约数以及“集体大逃亡”“家常便饭”等生动的词汇,准确又生动地介绍了火星上水的来源和去向。为了让学生及时发现并悟得这一亮点,课前,笔者先组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前置性学习,然后通过检查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分类、聚焦和提炼学生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接着,出示两组语句:(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和“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 ”;(2)“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和“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被裹挟带入外太空……”,提出对比阅读的问题“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作者为什么用第一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像第一句的说法文中还有几处,请摘抄下来,谈谈这样表达的好处”,并根据学情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再围绕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对学”和“群学”;最后,总结提炼初步形成的学习成果,形成群体性的意义建构。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特质把握得更精准、更到位。这样的效果并非单向的教师灌输所能达到的。

  (二)立足思维导图的图式教学

  立足不同学科的特征,我们还提炼出了以思维导图为主的图式教学方式,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每种图的使用确立了使用步骤,意在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以绘制思维导图为例,通常有五个步骤:第一步是“明确目标,提炼主题”;第二步是“要素拓展,联想发散”;第三步是“构思分支,以图示意”;第四步是“层及关联,艺术加工”;第五步是“完善整理,评价反思”。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的语篇教学、词句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板书设计等环节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校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语篇伊始,便围绕“星期六,大家都帮父母做了哪些事”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气泡图的形式构建家庭不同成员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整体网络,初步感知语篇内容。基于文本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以及文本提示进行思考提炼,陆续找到了主要人物:Mikes father, Mike, Mikes mother, Helen, Tim, Jim以及dog,并根据他们各自所做的事情,完善了气泡图(如图1),构建出了学习网络。这样的尝试,不仅为学生语段的有效输出提供了结构框架,还帮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形成了缜密的思维逻辑顺序,对于主动学习的持续推进、严密知识结构的构建都大有助力。

  (三)基于自学的探究式教学

  我们的课堂还讲求立足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探究实践,旨在让学生从中获得新体验、新见解。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流程实现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更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图1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井》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汇报、辩论等方式理解中心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之后借助班级网络平台,设计了“课堂讨论区”界面,鼓励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将自己的质疑输入“课堂讨论区”。自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电脑画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一旬是12岁还是10岁?‘年过六旬’到底是多大?”“门前的路面一直湿漉漉的,乡亲们是怎么走的呢?”“为什么各家各户不安装自来水而一定要到古井去取水呢?”“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更为精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除了提出自己的质疑供大家思考外,有位学生还在“课堂讨论区”说:“我最喜欢‘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还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一样。”还有位学生说:“老师,既然作者把‘井水’比作‘乳汁’,就不应该把‘古井’比作‘母亲’,我们认为将‘古井’比作‘乳房’会更合理,因为乳汁是从乳房里流出来的”……当笔者将这些独到的问题和想法张贴到课件中让学生讨论时,很快就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重构更趋完美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生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学生化、生活化尝试告诉我们:过去,书本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全部;如今,生活世界是学生的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