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以宁波市青少年宫校外在线教育实践为例

发布时间:2020-04-15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判断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以手机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升级,体现的大众信息接收习惯的迅猛转型。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当前网络传播格局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融媒体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牢牢占据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移动优先的趋势在在线教育领域也有充分体现。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占整体在线教育用户的96.5%,增长率达63.3%。有23.8%的手机用户使用过移动端在线教育,较2017年底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在线教育移动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在此背景下,以青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公益机构,应牢牢抓住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时代红利,应势而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移动端作为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力方向,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向移动端倾斜,进一步搭建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体验,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

  二、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创新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用户习惯催生阵地转移。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年龄层主要集中在6至40岁。随着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速,这一人群获取资讯的方式主要依靠移动网络。《报告》数据显示,

  10~39岁群体占目前整体网民的67.8%,是网络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人群。

  2.传统瓶颈倒逼服务升级。一方面,传统的青少年校外教育主要在线下进行,其推送资讯、培训报名、咨询解答、课程开展、成果展示等必要环节都采取面对面方式进行,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初期各机构所搭建的网页平台,也因网民上网习惯的转变而受到制约,出现用户数量骤减、资源更新迟缓、功能开发停滞的一系列问题,难以发挥原有功效。

  (二)可行性

  1.蓬勃发展的移动应用能够为校外在线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一方面,依托网上共建共享的海量教学资源能够突破各机构现有师资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用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等技术工具可以全面优化用户报名、资讯推送、即时交流、培训反馈等环节的用户体验,并形成持续性分享。

  2.高度整合的用户黏度能够为校外在线教育提供天然的用户基础。各移动平台在流量获取、社群运营、用户规模与黏性等方面成熟且有优势,如将校外在线交易移植至移动端,对用户来说不仅观念上高度契合,而且在操作上容易接受;对机构来说,借助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能够降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为在更高水平上开展教学研发、定向推送、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宁波市青少年宫校外在线教育实践探索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青少年宫着力谋划校外在线教育向移动端的战略转型。目前,该机构提供的移动端服务平台有三个:一是“宁波市青少年宫”微信订阅号,定位于资讯发布,兼具在线报名、网络课堂等功能。截止2019年3月30日,该平台粉丝数为51239人,用户人群主要是宁波本地的青少年及家长。用户黏度高,WCI影响力指数高,是宁波本地受关注度最高的校外教育公众平台之一,在宁波市新媒体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宁波市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中,长期位列“市民公共服务类”十强。二是“数字少年宫”

  APP手机客户端,定位于功能应用,可实现选课报名、在线缴费、课程查询、线上作业、即时交流等九大类功能。该APP版块自2016年推出以来,已有160万次使用量,后台数据库积累的有价值的用户资源达六万余条,是浙江省少年宫系统内首个实现全功能运作的地市级版块。三是“宁波市青少年宫”微网站,定位于政务公开,该微网站将原有PC端“宁波市青少年高”官网的重点服务功能优化移植到手机移动端,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微信公众号底部功能菜单等渠道访问使用。

  以上三个移动端平台定位各有侧重,功能各有优势。通过综合运用,已经形成了功能互补的移动端服务矩阵,全面实现资讯发布、报名反馈、实时查询、宣传展示等功能,总用户数(有叠加)突破15余万人,总访问量突破300余万次,形成了移动端校外在线教育的良性循环。该机构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平台

  1.在线培训平台。开设“微课堂”版块,成为线上培训的主阵地,轻点鼠标,名师到家。如该版块于2016年11月推出的书法名师周宗毅的8集系列微课,每集3~5分钟,受到青少年欢迎。此外,“微课堂”还开设了美术、舞蹈、音乐、科技、天文等门类,先后收获了8万多人次的点击收看。2019年,栏目又创新推出了“小年糕大课堂”栏目,通过网络征集了一批由青少年自己摄录的“微课”,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向大家演示各类技能、分享生活窍门和学习心得,如正确的握笔姿势、还原魔方的技巧、发声的练习方法、英语朗读和发音等等。由于教学视频是学生亲手演示,既实用又接地气,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好评。

  2.线上活动平台。运营团队善于结合时事热点和重要节日,积极策划开展各类微活动。如“垃圾分类大闯关”答题、中秋诗歌吟诵等活动的主题网页,融会了语音、视频、游戏等多媒体元素,寓教于乐,吸引了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

  3.才艺展示平台。固定开设“微主播”“微舞台”版块,为青少年搭建展现才华的网络舞台。如“微主播”栏目面向全市招募小主播,以“我和宁波市青少年宫的故事”为主题,让孩子用3分钟的语音讲述在青少年宫学习、成长的暖心故事,一经推出就收获了近2万多粉丝们的关注;“微舞台”栏目则是让一批有特长的青少年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舞蹈、戏曲、乐器等方面的才艺,收到孩子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二)再造流程

  传统线下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在培训报名、咨询、反馈等环节都面临效率低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报名拥堵、资讯不全、反馈迟滞等,是校外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宁波市青少年宫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线上线下各要素进行集成融合,对各流程进行再造,大力提升了校外在线教育的服务效能。

  1.优化前端供给。由微信订阅号发布开课公告,由

  “数字少年宫”APP提供报名平台,打通微信、APP、微网站和线下自助终端的报名和缴费入口,从而实现多平台无缝衔接、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的前端供给格局,不仅让用户在培训报名环节享受到“最多跑一次”服务,也大大缓解了机构线下报名的工作压力。截止2018年12月,通过APP、微信、微网站报名的学员,已占总数的90%以上。2018年5月,宁波市青少年宫的“电子发票查询系统”在微信平台上线,学员家长可自助查询下载培训电子发票,减少了来回跑腿的麻烦。

  2.强化即时沟通。注重发挥移动端平台即时通讯的互动功能,无论是课程培训还是日常活动,都会在报名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建立专门微信群,教师、职工与家长可以在群内提前沟通注意事项;在“数字少年宫”APP中,用户可以对报名情况、授课时间地点进行实时查询,且该APP融入了短信群发功能,对培训开课、停调课等重要事项群发短信通告;三大平台的后台留言和用户咨询,均落实专人进行在线答复。

  3.注重日常反馈。该机构着力加强日常的资讯反馈,将各类活动开展中的实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实时分享在群内,同步满足家长的知情权。此外,该机构所对所承办的大型赛事和重大活动,均在事后即时进行宣传。例如,由该机构承办的浙江省首届

  “The Blast Games机器人竞技活动”就在活动结束后,将记录短片通过公众号推出,扩大了赛事影响力,吸引了更多青少年投身机器人竞技活动。

  (三)优化体验

  1.运用互联技术提升用户信任感。在2018年举行的第五届宁波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作为承办方的宁波市青少宫,在整个赛场布设了12台网络摄像机,对开幕式和比赛全过程进行了在线视频直播,有22万人次的点击收看。由于直播过程实时、公开、透明,比赛的公正性得到了呈现,改变了以往个别家长对比赛规则和公正性的异议,该项赛事开办以来第一次实现了“零投诉”“零异议”,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口碑,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互动策划,保障用户参与感。该机构通过高质量策划推动粉丝高水平互动参,并注重项目的全流程传播,形成持续曝光、赢得持续关注。2019年3月启动的宁波市青少年宫形象宣传片的拍摄,策划团队借助微信号进行公告,面向粉丝用户群征集小演员;拍摄过程以幕后花絮的形式滚动连载;在成片后通过官方微信号、微网站及本地教育新媒体矩阵联动发布。以上策划和实施步骤,不仅宣传了该机构“致力于公益”的良好形象,而且赢得了移动端平台粉丝用户的深度参与、联动分享,并吸引了更多新注册用户。

  3.线上线下联动增进用户获得感。宁波市青少年宫采取“线上发动征集、线下实体支撑”模式,在过去三年形成来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