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18

  城南新区义务教育围绕公平优质发展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布局规划、人才培育、深化合作、提升质量等措施,着力协调好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教育质量、教育特色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措施与目标、监测与评价,努力办好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公平优质的教育。

  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认识:教育的公平与优质之间的和谐统一

  1.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统一性。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是基础。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积聚,教育公平就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需要协调推进义务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面,因地制宜实施“名校+”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均等、充足和优质的学习机会。

  2.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统一性。

  没有教育质量的公平是无意义的教育公平。我们现在强调教育公平发展,并不是把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不是“削峰填谷”,相反,我们要“填谷造峰”,要着力整体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仅让学生“有学上”,更是要让学生“上好学”,保证学生人人都能享受到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

  3.教育公平与教育特色的统一性。

  教育公平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齐步走”“一刀切”,而是追求学校在高水平、高层次基础上的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相对均衡的前提下,各学校要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努力追求学校独特的个性和气质,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个性和特长都能充分、舒畅发展的独特空间。

  二、探索:教育公平优质在城南的区域实践

  1.完善教育布局,构筑教育发展新高地。

  随着盐城市委市政府城市发展“重点向南”的战略,短短几年间,城南新区拔地而起,成为全市新的行政文化、商务商贸、科教金融中心。由于城市居民“井喷式”增长,全区各中小学生数快速增长,“上学难”“大校(班)额”等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以来,全区共投入10多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2所,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所有薄弱学校“旧貌换新颜”。2016年,城南新区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等文件要求和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城南新区2016~2030教育布局规划方案》《城南新区南海未来城教育规划》,突出打造“教育重镇”这一核心,教育布局体现品牌化、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多元化等“五化”特点,坚持学校建设与住宅区建设同步启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校,基本实现幼儿园不出小区、小学不出街区、初中不出主干道。

  2.实施名师工程,打造教育人才集聚区。

  围绕教师成长,通过培引结合、多管齐下,着力建立教师奖励机制,落实人才强教战略。出台《城南新区教育人才引进和对外合作办学的意见(暂行)》《城南新区高层次教育人才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教育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确保教育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出台《城南新区教职工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指导意见》,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勤罚懒,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成立9大学科教研中心,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以江苏省前瞻性课题“体验式学习:构建儿童‘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引领,构建“共享、共研、共进”的合作平台。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行动,组织专题研讨,开展科研攻关,深化区域教学改革,提升教育科研层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学历提升、教师阅读、基本功培养等系统性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

  3.强化名校引领,实现合作办学全覆盖。

  为有效破解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积极落实盐城市“515”人才计划,坚持推进教育人才引进和对外合作办学的战略,实施“名校引领行动”,依托盐城市第一小学、盐城中学两所百年名校在城南新区的优势,通过交流领办的方式,实现城南新区学校与市内名校教育共同发展。此外,城南新区还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引进省内外名校优质资源。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全职或柔性引进外省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通过人才引进提升全区学校管理和教科研水平。

  4.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素养大提升。

  指导学校积极落实校本课程建设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机制,开展特色校本课程评比和推广活动,为全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课程资源。要求各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从关注学科转为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力。

  三、思考:教育公平优质需兼顾的几个问题

  1.推进公平优质发展的内涵和外延需进一步明晰。

  何为公平、优质?目前,政府的判断与人民群众的直观认识还未完全统一。政府或教育部门要通过制订教育公平发展与教育优质发展的标准,合理确定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使学校、家庭、社会对评价结果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2.推进公平优质发展的措施与目标需进一步融合。

  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要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在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需旗帜鲜明地将资金、装备、人员等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防止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马太效应”。

  3.推进公平优质发展的监测与评价需进一步加强。

  2017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对督导评估的目的、内容与标准、程序、结果使用等做出了全面规定,为县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但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要结合区域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体现优质均衡内涵的指标要求,努力提升县域义务教育监测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