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政策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

发布时间:2018-10-11

  2016年10月28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以下简称《计划》);2017年3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厅〔2017〕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017年8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年度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7〕8号),同时下发了《计划》各项目的实施指南。教育部、财政部系列文件的下发,说明《计划》已经正式启动。正确理解和实施《计划》精神,对实施好《计划》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一、《计划》的主要内容

  《计划》按照“问题导向、课题引领,总结经验、改革创新,贴近基层、立足实践”的工作原则,从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入手,由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实施内容、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

  (一)目标任务

  《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校企双方人员交流合作等项目,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示范引领地方和职业学校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显著提升。关键词是“示范引领”和“全员培训”。

  实施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项目,支持发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促进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一批适应中高职人才接续培养需求的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为实施校际合作、校本研修提供支撑。关键词是“协同提升”和“团队研修”。

  实施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沟通机制,实现教师到企业实践常态化,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关键词是“企业实践”。

  (二)实施原则

  坚持“国家引领、地方为主,对接需求、重点支持,协同创新、注重实效,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实施原则,明确国家专项支持与地方统筹实施的任务分工,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等紧缺领域、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建立区域、校企、校际协同发展机制,强化项目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

  (三)实施内容

  重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校企双方人员交流合作三大类项目。开展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优秀青年分层分类培训和校长专题研修;加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支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

  (四)保障措施

  提出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体系建设、严格经费管理、开展督导评估四大举措,切实保障项目规范有序实施,并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

  二、《计划》的主要变化

  《计划》在总结“十一五”和“十二五”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从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满足教师培训需求、便于组织实施、更好地发挥中央财政政策的实效出发,对《计划》的任务、项目内容、组织实施方式和经费管理做出了调整。

  (一)任务的变化

  任务的变化主要是由技术指标转换为功能指标。“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任务的描述方式采用技术指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以下简称“十二五”《计划》)中任务的表述为: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等。而《计划》任务的表述方式为: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技术指标明显有数字的要求,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具体的任务。功能指标有作用和意义的要求,带动地方、全员培训就是《计划》的功能。

  (二)项目内容范围的变化

  《计划》项目内容更加聚焦培训专项。“十一五”期间,实施《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实施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开发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等四个项目,包括教师培训、培训资源建设和兼职教师项目三个类别。“十二五”《计划》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项目: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推进项目,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计划》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卓越校长专题研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九个项目。项目内容包括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校企双方人员交流合作三大类别,均为教师培训项目。

  (三)组织实施方式的变化

  组织实施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级培训任务操作主体的变化。“十二五”《计划》按照中央、省(区、市)两级组织的方式,中央财政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中主要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省(区、市)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级培训组织实施主要由教育部直接操作,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搭建信息化平台,组织开展需求调研、项目确定、项目招标、项目承担单位确定、过程管理、评教评学等工作。省级培训由省具体操作。“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对《计划》组织实施方式做了调整,规定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各省将作为实施的责任主体,国家层面主要开展统筹协调、绩效评估、视导检查工作。

  (四)经费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由项目制投入转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3号)(以下简称“十二五”《管理办法》)指出,中央财政通过设立项目经费,引导地方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这种项目制经费投入的模式,往往导致有项目就有经费,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通过现代培训学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经费支持,带动地方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投入机制不受国家项目的影响,各地总能保持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发展。

  二是专项经费的流转方式由过去拨付给参训学员所在单位转为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十二五”《管理办法》规定,各省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培训经费拨付到中等职业学校,由教师参加培训时缴至培训机构。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经费跟着学员走,学员如果没有参加培训,培训经费就会滞留。《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执行《现代培训学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及时、足额地将项目经费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经费跟着项目和学员双重渠道,只有项目开展了,学员报到了,经费才能拨付,解决了经费滞留的问题,经费的流转更加规范和流畅。

  三、《计划》项目设计的主要特点

  为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计划》在项目设计时突出体现教师培训体系的系统设计规划、聚焦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支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将培训成效转化为教师的工作绩效等特点。

  (一)强化系统规划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的全面系统。

  《计划》实施对象既包括中职教师,又包括高职教师;既包括教师,又包括校长;既包括“双师型”教师,又包括班主任和管理者;既包括专任教师,又包括兼职教师;既包括教师个体,又包括团队建设。从对象上来说,培训包括了职业院校中的各类教师和管理者。

  2.按教师需求系统安排培训项目。

  为做好《计划》项目设计和内容安排,2015年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从1500多名被调查者反映的情况来看,专业操作技能、企业实际岗位能力、现代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与设计技术、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培训排在前五位,这些内容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均设计到项目中。同时,被调查者最想参加培训的形式是到企业实践中学习,根据教师的需求,专门设置了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二)基于教师培训问题解决

  1.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表明,我国中等培训学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约占专业课教师的56%,与《现代培训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60%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5%,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不高等问题,《计划》专门设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等项目,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2.有效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指导技能训练能力不足,新任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等问题,《计划》专门安排青年教师跟岗项目、企业实践项目、专业教学法、技术技能培训(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学校职业教育理念等专项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基本教学素养和能力。

  3.有效解决职教师资能力培训不足的问题。

  针对“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提出的培训供给不足、参与培训教师覆盖面较小、小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等问题,《计划》加大了中央财政支持教师培训的力度,在经费不减的情况下,更加聚焦培训项目。同时,扩大培训对象的覆盖范围,把全体教师纳入培训范围,通过提供公共类模块的培训项目,给各类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模型设计培训项目和安排学习内容。《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师德为先”,强调培训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信、尊重、信任、情感丰富等人格特质。《计划》强调要将师德培训作为各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所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计划》设立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等内容。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应掌握的学习流程、教学流程、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技术、授课技巧等教学知识和技能,《计划》设立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与应用、教学实践与演练等内容。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持续学习和充电能力,《计划》设立教师协同研修、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等专项对教师予以培训。

  (四)推进培训成果转化

  强化培训成果落地,就是真正让培训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强调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项目资格审查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强化的是集中培训过程中学员对培训的喜好程度和通过培训学员获得了多少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培训后教师能否有效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对培训是否支持教师教学绩效的改善没有要求。柯氏评估理论强调,培训项目评估不能只看集中培训时学员的反应和学习情况,更要看培训是否促进了学员行为的改变、是否支持学员工作绩效的改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整体规划和激励政策,引导、支持校长和教师参加培训,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坚持学以致用,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本校教学工作实践相结合,推进培训成果转化,有效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四、《计划》的实践要求

  《计划》绘制了“十三五”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蓝图,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已经印发,加强培训学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成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重任。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重在统筹规划、落实问效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根据《计划》项目设置要求,围绕五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目标,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方案。在国家重点领域、精准扶贫等战略性产业上要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对项目申报、项目承担单位遴选、项目评审、学员选派、培训实施、总结评估等全过程进行管理,保证项目实施环节规范有序。要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和标准,开展检查与指导,重点评价培训对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和教学行为改进的实效性。

  (二)职业院校重在任务定向、促改提效

  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明确每名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方向。在派出校长和教师参加培训时,要明确今后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明确这些工作应学会哪些知识和技能,让教师和校长去参加培训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职业院校还需要在教师和校长培训返校后,制定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引导、支持校长和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将培训所学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技能等进行推广和应用,并形成教师和校长的自觉行为,切实带动学校教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绩效全面提升。

  (三)项目承担单位重在问题导向、助改增效

  项目承担单位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职业学校与教师参加培训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按需施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引导式、教练式、互动式、参与式、情境式等培训方式,开展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要强化学员返校后的跟踪指导,帮助学员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转化,促进教师和校长的行为改变,从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绩效。

  (四)教师重在学知练技、以改提效

  教师是参加培训的主体,要厘清教学绩效的差距和专业发展的方向,通过评估教学绩效查找自身的问题,通过与优秀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明确自己的差距,通过结合学校事业发展明确成长的方向。教师通过建立愿景、链接经验、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贡献智慧、练习反馈等形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和校长还需要在参加培训返校后制订行为转化计划,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转化,通过反思、成果汇报等形式,形成工作案例,将培训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