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快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质资源、技师院校技能教育优势和充足的生源,形成合力,办好多元化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下,新旧动能转换、“-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常态的战略增长,正呼唤多层次、有知识、强技术、具有职业发展意识的新生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技师院校技能教育优势和充足的生源,形成合力,办好多元化教育,形成新层次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体现出实用性、职业性,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才能给学习者创设好终身学习的平台和条件,让技师院校学生具有高技能的同时,也能站到学历教育的平台之上,为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培养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径。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融合的现状
以济南市技师学院为例。学院是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现有轨道交通、机械制造、机械维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汽车维修、信息技术、烹饪、财经商贸、新材料、医药10大类、30余个专业。招收中级、高级、预备技师层次学生,在校生1万多人,学生毕业时最少持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为满足家长、学生的学历教育愿望,学院已与几所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中央电大等联合办学,同时学院设有继续教育部门,实现内联外延。但是,专业不对口、学习途径和学制不灵活等问题限制了合作的脚步。从更高层面的大视野下观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利用尚不能大规模地在技师院校这块沃土上广结硕果。
山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报名人数2016年已降为20.8万人,录取分数线理工类高起本已从2013年的230分降为2017年的145分。生源的减少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而从社会急需人才类型看,人才供给侧与经济社会需求侧不相匹配,达不到精准供给、有效供给,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突破这个瓶颈,与技师院校技能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扩大高校生源,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融合的意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融合办学,能提升两者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校的理论平台和技师院校的技能强项。在办学实践中,实施好教学动态管理和多元发展,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从而使培养层次、专业类别、知识深度适应经济需求,更快更好地契合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家大力扶植技能教育,每年的入学人数基本与普通教育人数持平。技能教育院校的家长、学生还渴望得到学历教育的培养经历,普通高校与技师院校的有机结合,达到学历、技能两者兼顾,既解决了学生所需,也扩大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问题。两者融合发挥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特长、技师学院技能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3~4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内,由单一专业的学习延伸到终身教育的范畴,解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路径,创设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办出富有特色的教育,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8年,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新动能,继续破除无效供给。
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要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非常得力的左右翼,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通过沟通、衔接,把两者的融合强有力地落到实处。学生多渠道发展,形成“升学有机会、就业占优势、创业凭本领、终身可发展”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便捷通道。各类院校必须积极应对这种形势,立即着手,极速进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轨道,适应经济转型时期人才培养急需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
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融合的多元化路径
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两类院校应紧密合作,拓宽办学思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开放模式,广招优质生源;双方建立统一合作机制,分析供需状况,根据技师院校学生层次,设立中、高级培育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资源,快速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培养需求。
两者融合形成办学合力后,在内涵建设定位和发展方式确立上要随之改变。
1.在技师院校设教学点,开定点班
学生管理放在教学点,既减少高校人力物力投入,降低办学成本,也为学生解决时间空间上存在的难题。突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制定出专业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评估等方面规划。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2.动态设置专业,形成宽门类格局
找准教学管理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节点,根据新常态下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需求端入手,着眼区域经济、产业调整、技术升级需求状况,及时对应市场变化;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遵循学习者自身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对口定制”。让学生“来者有学、学者有用、用时有长”,学生在岗位服务时才能如虎添翼。通过两者的融合,与市场同步,对准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要什么,就能迅速提供什么类型的专业技能人才。构建科学动态的培养目标体系,对接市场输出多元高技能人才。
3.规范设置课程,教学方法灵活
必修课坚持国家标准,即时调整创设个性需求的选修课。《高等教育法》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本科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设定的学业标准是:“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的前提下,针对需求设定选修课,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提升毕业生专业领域创新水平,保证学生专业急需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4.多种授课形式并行
“让每一堂课都有价值”,讲求教学效率。两类教育融合中必须重新创设教学方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终身教育理念,使其在今后工作生活中能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储备,挖掘知识潜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技师院校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在校学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环节,与之联合的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变化,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譬如,可以实行实时授课和网络授课相结合,在某一学段内甚至可以以网络授课为主。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碎片学习、微课教学、直播教学、教育公众号、跨界学习、翻转课堂等都可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空间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学习方式,完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此时,学校要选派各专业教师进行岗位督查,指导学习情况、答疑解惑、问题研讨、经验交流,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既完成学习任务,又保证学习质量。
5.创设弹性学制,学分互认
继续教育院校应配合技师院校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习年限,为处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可根据各自时间段统筹安排工作和学习,解决在企业实习阶段的继续教育学习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技能、学历双重教育的目标,又能使办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足不同层级学生需求,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健全学分认证机制,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进行认证。给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分档案,进行学习成果和经验的认证衔接,互补相应学分,避免重复学习。具体而言,第一步进行同一类专业和课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第二步建立某一层次、同一大类学科的标准或通用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认证;最后在整个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层面,建立成绩评价框架。另外,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都在企业一线岗位,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技能的最佳体现。要预先做出安排,让学生利用在企业“工学交替”时调研企业、行业发展情况,并撰写出调研报告;“顶岗实习”时在师傅的指导下,总结技能方面提升体会,写出顶岗实习体验报告;将上述两个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完成理论转化为技能的答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转化能力,又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即当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时,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技能教育要紧密融合,及时针对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输出对企业贡献度高和自身发展潜力大的人才。同时,再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将先进学习理念、先进实践技能植入学生头脑,落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受企业欢迎。并且,积极出台激励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大数据企业人才类型急需动态观测制度,这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技师院校技能教育融合后的持续强势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