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中图片编辑从业要点刍议

发布时间:2018-10-30

  摘 要:图片编辑在新闻出版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优秀的图片编辑除应具有一些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之外,在选择图片时还应注意图片的基本参数、图片与题材的配合关系。在给图片配文时则应注意文字与图片间的位置、文字对图片细节内容的揭示。在使用图片时更需要注意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避免侵犯图片作者的著作权和图片主体的隐私权。

  关键词:新闻;出版;图片;编辑;从业要点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古代‘报’的话语研究”(2017BXW008)研究成果之一。

  图片编辑在新闻报刊的发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学中把图片编辑定义为“把关人”。把关人在出版环节中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或者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1]前言1。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说:“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象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象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象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1]前言4-5图片编辑决定了图片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版面上。

  一、图片编辑应具的基本素质

  想要了解图片编辑从业者应具有的资质,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图片编辑学,这是一门研究图片编辑活动及其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分为图片编辑史研究、图片编辑理论研究、图片编辑实践研究,这三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如果拆开来理解,“编”从字根定义为:把细小的条状的东西交叉组织在一起。“辑”从字根上定义为: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条理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图片”则主要指的是图像(包括图片和影像)。而“图片编辑”可以是名词,指专门从事图片编辑的人;也可以是动词,指将各种传递信息的图片(包括:图像)进行编辑的过程。图片编辑是一个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足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把图片编辑从业者称作“把关人”的缘由。

  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闻出版行业,图片编辑大多从事收发照片、联系摄影记者、送稿件等辅助工作,并不能决定照片的使用和统揽全局的工作。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专家科林·雅各布森非常客观地评价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现状,他认为中国只有好的照片,并没有好的图片编辑[1]前言3。即使到了今天,好的图片编辑也非常稀缺。那么一个图片编辑的职能是什么?其实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领域,也不乏优秀的图片编辑,如新华社摄影记者、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西安华商报》图片编辑、摄影评论家巩志明;《南方日报》图片编辑李楠;《南方都市报》图片编辑王景春。他们之所以成为业界翘楚,综合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素质和市场意识。新闻图片的选择往往需要图片编辑具备良好的政治敏锐度,对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深入领会。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卖点,从探寻如何迎合受众心理到适度超前,以此来提高刊物的受阅读量。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众摄影》杂志封面就用了一个女演员的近景特写,来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

  (二)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一个图片编辑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了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也有助该刊物的文化渗透和理念传导。而对于专业技能方面,剪裁图片、调整图片大小、色阶以及调整分辨率至300像素/英寸都需要图片编辑来把关。当有需要时,可以要求图片编辑在其校准过的高分辨率屏幕上进一步对图片进行编辑(包括调亮/调暗、锐化、清除污点及基本的颜色校准)。

  (三)行业经验和创新精神。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时效性是一个杂志生存的命脉。但在很多新闻报导中,常常不能准确地获取直观的图片来源,如银行加息、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图片编辑通过自己的经验选择多义性的图片,来配合文字实现信息的传播。比如,一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图片,并配合银行加息文字说明,便可以清晰地传达信息。又比如,一张带有中美两国象征意义符号的图片,就可以传递出中美两国经济文化的冲突。图片的收集、分类与整理是图片编辑从业者的必修课,图片的灵活运用也非常考验图片编辑的行业经验和创新思维。

  (四)职业道德和社交能力。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如战争、火灾、地震等,需要在第一时间获知进展信息的时候,能快速指挥摄影记者到达第一现场。如无法到达现场,图片编辑通常会向自己熟悉的媒体或图片供应商购买图片。但也绝不能利用ps技术随意制造出第一现场的假象,或是一味追求视觉张力,故意增加血海中的色温值,用以表现灾难的残酷性。

  (五)短板理论和修炼细节。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需要对图片的各个信息进行审核,如果没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细心,有可能就会错发或者是漏发信息。要知道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任何错误都不会被掩盖,这不仅考验了图片编辑综合素质,也考验了他对于细节的求真务实的态度。

  二、图片编辑的选图原则

  新闻出版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图片选择权问题都存在诸多矛盾观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生活》和《展望》杂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当代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效力的《生活》杂志认为,摄影记者对于照片太过感性,无法正确客观地评断自己拍摄的照片。杂志主编要求摄影师不得干预图片的编辑与排版工作,摄影师在拍摄之后就完全丧失了对照片的控制权。尤金·史密斯也因趣味方向的不同几次同《生活》杂志几乎闹翻。与之相反,《展望》杂志则让新闻记者和图片编辑同时参与进来,新闻记者是对照片所拍摄的意图最清楚的人,如果完全剥夺他们审片的权利,仅由图片编辑随意改动,无法充分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有可能会出现错判。而对于新闻出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图片编辑应时刻提醒自己,为什么选择这张图片,并与摄影师交流并向其询问,寻找佐证图片,对所选照片进行技术鉴定,从其他渠道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完善相关信息来分析选择图片。

  除此之外,选择图片的标准还与照片的技术素质是否合格、传播的标准、艺术化的程度等息息相关。每个大型的图片社也都有自己技术参数上的选图标准,如路透社就对图片编辑有严格的守则,里面涉及到Photoshop的使用范围、摆拍与重现、图说的写作规则等专业要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路透社是如何规范摄影记者以及图片编辑的职业操守的。比如著名的三不原则:1.不得对原片的主体进行增加或减少,不得改变原始内容以及图片的新闻真实性;2.不得过度调亮、调暗或者模糊图片,不得通过对图片某些部分进行掩盖从而误导读者;3.不得过度调整颜色。就算是在Photoshop里的应用工具下的具体参数,也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如相机设置中锐化应该被调整到零;照片可能需要在Photoshop中按照300%数量、半径0.3像素及阈值0色阶进行锐化;仿制图章工具只可以设置在100像素以下进行操作;高光/阴影工具只能通过选择性的高光工具来调整,通过20~30像素羽化以及曲线调整,这些细节也都有所规范。

  另外,不同的题材对于图片的尺度选择也是要区别对待的。像报道摄影与宣传摄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审视新闻的角度。宣传摄影通常为受雇摄影,服务于利益集团。以美国为例,美国一些重要的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的摄影部门,他们经常向媒体提供白宫或国防部的日常相关照片,而此类照片以相关利益为出发点,决定拍什么、怎么拍,向媒体提供什么样的影像,借以达到什么样的公众舆论宣传。但由于采访困难,很多媒体也不得不使用这些照片。对于这些照片的选图,要做到:1.信息含量;2.形象价值;3.风格与个性;4.感染力和亲切感。而报道摄影则是从新闻点出发决定拍摄什么、怎么拍、怎么用,以及怎么达到公平报道。作为图片编辑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为什么要选择这张图片,谁是他们的传播对象,什么是他们试图传播的信息,以及为什么要传播这些信息。所选择的图片应具备:1.主体突出;2.特点环境下的人与环境得到揭示;3.兼顾前两种的条件下,把人与人的关系予以揭示。

  美联社图片编辑苏珊·韦拉密斯认为:“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必须直接了当,非模仿,并包含了摄影记者独特的感受。”[1]8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一度把“画意摄影”用作“报道摄影”,将绘画的意境看作记者的独特感受,从而忽视了图片信息含量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对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来讲,图片的真实性是最应该考虑的。苏珊·桑塔格说:“照片不仅是一个图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它还是一种踪迹,是直接从现实摹印下来的某种东西,犹如一只脚印或一个死者面具。”[2]是否具有所需传达给读者的有效信息,是选择图片的关键,至于图片的构图、色彩、光影效果,都只能是围绕上述所产生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图片编辑,既要懂得取舍,以及如何提炼有效信息,也要知道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展示。

  三、图片编辑应注意图文配合

  新闻报道采用的是图片和文字相互结合的传播方式,这表明图片和文字在刊物上的作用同等重要,图片都要有图说,任何一幅图片没有文字的限制就没有意义。保罗M·莱斯特说:“尽管我们是靠眼睛来看东西的,但我们有意识的思考绝大部分是靠文字结构的。因此,文字和记忆技巧及文化背景一样,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直接形象或媒介形象的理解力及随之产生的长时记忆。文字和形象等比例结合,是最有效的传播形式之一。”[3]图片在很多时候是时间的一个节点,混杂了诸多干扰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碎片式的,不足以讲述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图像丰富性必须由文字锁定,如时间、地点,何人、何事、何地,主题,技术参数等,任何图像中未锁定的信息都需要我们用文字一一交代。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推敲图片,对图片的信息量和真实性进行细致的考证,却很少关注图片说明,而图说对于图片的理解往往是非常直观有效的。如果没有图说,就无法消除图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更无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简·克瑞可曾做过一个相关研究[1]96,他把一幅照片加上了不同的图说,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读者面对同一幅图片,不同的图说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图片说明的作用就是使读者根据图片编辑的意图,毫无歧义地理解图片的含义。撰写图说时一定不能马虎,因为它决定着一幅图片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力度。图片说明不是对图片的重复性描述,而是在图说中强调事件的细节。在《编辑的艺术》一书中,图说被概括为:1.揭示图片的意义;2.描述图片的细节;3.展示图片不能诉说的信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如黑窝点暗访、针孔偷拍、马赛克处理等,运用了非常规拍摄手段或特殊技术处理,都应该在图说中特别标注。

  在图说的撰写中,要做到既专业又通俗,别让读者太累,也别让他们的脑子闲着。首先,图说的文字不要太过冗长,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因为图片与图说属于快阅读范畴,太过于冗长的文字反而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其次,文字与图片不要太近或太远,文字与照片要保持弹性,图片紧跟标题,图说紧跟图片,这样有助于读者正确分辨图与文的连续性,不会错看或者漏看信息,如由于版式原因,图说不能紧跟在图片正下方,应用箭头标注,防止产生歧义。在内容的撰写中,要体现图片编辑的人文关怀,但对于事件本身不应掺杂个人情感。对于形容词或修饰语要谨慎使用,做到“三要”原则:1.要补充图文以外的信息;2.要强调细节;3.要讲图片背后的故事。“三不要”原则:1.不要重复正文;2.不要描述画面;3.不要直接出面评价事非。

  另有一些图片,不会一一附带图说,而是在图片上方给一个有指向性的标题。标题和图说虽然都是对于图片的二次说明,但在语言表达上却略有不同。标题应更为概括,字数控制在5-10字。除语言更为简明、准确、形象以外,标题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标题在图片的上方最好,右侧次之左侧又次之,下侧更次之,但千万不要在图片周围反复制作标题,妄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适度迎合受众消费,理性地表达个人情感,可增加刊物关注度,是图片编辑从业者的工作职责,但作为行业从业者的道德和素质进行探讨,一直是图片编辑们最后的防线,坚守职业底线也是杂志的生存法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4]但近些年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刊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在如何增加读者关注度的问题上,很多图片编辑不惜触碰道德底线,层出不穷的标题党事件让人唏嘘。例如:标题为《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行》,其内容竟是:一个人两手各拖一个印刷了李湘代言的大头宣传纸袋在地上行进;标题为《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其内容则是:水浒传故事图片。这些恶性的标题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如徐宝璜所言的“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5]。这些利用标题来博眼球的“标题党”们也终将被历史淘汰。

  四、图片编辑应具法律意识

  在新闻报道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管多慌乱的场面,图片编辑也都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因为任何一个细小的法律问题,都会暴露在被忽视的细节上。在对图片的管理中,著作权的保护是所有与新闻摄影相关的法律问题中最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中国的《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先后加入了《帕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这使得中国的著作权保护方面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具体著作权的照片所下的定义是“一切摄影作品以及摄影方式表现的其他作品”。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只保护带有艺术性质或文献性质的摄影作品”[1]154。因此,除了对作品署名以外,还应该对于照片的艺术性进行考量,对于翻拍类作品要坚决抵制。但即使这样,图片也不一定能够被轻易采用,图片编辑还需要核实图片作者是否属于职务作品与受雇作品,或与他人共同拥有著作权等。与此同时,还要对该图片是否已签署了相关约束使用权,如一次使用权、独家使用权、独家代理权、第一使用权、特定区域使用权、特定区间使用权、非限制使用权等更细致的使用规定。

  再细致的工作也会存在疏漏,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将人格权分成四个方面: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对于当事人的错误和不实报道就可能触犯上述四个方面,图片编辑往往会因此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会负上刑事责任。在新闻报道中,除肖像使用权外,图片说明也常常是侵权的起因,规范图片说明的写作,少用最好不用形容词,慎用贬义词,写出完整的图片说明。当媒体雇佣摄影模特时,签约中不仅要获得肖像使用权,还要避免承担与他人如摄影师、模特的法律纠纷的连带责任。如未满18岁需要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签字等,这些都需要图片编辑具备细致的法律知识才能够胜任。

  法律是把双刃剑,即可以约束人也可以保护人。我国界定媒体是否侵犯隐私权的三个要素:有隐私事实;侵犯者进行了传播;造成了后果。现如今网络的发达,让很多事件暴露在阳光下,如名人和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就备受关注,但在法律上两者被区分为:一般公民和特殊公民。一般来说,“公众场合”加“公众视野”可以避免摄影师陷入侵权纠纷。但有些时候即使在公众场合也要避免触犯一般公民的隐私权,如“戴妃事件”就触犯了戴妃的个人隐私权。而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是需要被大众和媒体监督的,因为作为公民我们同时享有知情权。如某局长在高档场所宴请贵宾、某领导包养情妇等,当事人除了是一般公民以外,还具有特殊的身份,并受到媒体和舆论的监督。对于这类图片,在《刑法》规定中,依据情节量刑需参照以下三点要素:捏造伪造不实之词;对名誉造成损害;传播并造成影响。因此如实报道不会对被摄者产生损害不会造成诽谤,这也是被案例证明的行为准则。

  在新闻出版中,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除了会传播消息,更会发人深省,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局势的发展。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图片编辑,则应该做到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职业素养,且勿急功近利,为了追求所谓的“爆炸性新闻”,而忽略了认真严谨的选图原则。诚如论者所言,新时代的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循三个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恶行、不卑躬屈膝、不贪赃枉法,多行善举、廉洁自守、不惧暴戾;二是责任戒律,严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每条新闻都要对受众负责,为服务的媒介机构负责,为国家与社会安全负责;三是职业戒律,新闻陈述不能言过其实、弄虚作假,殃及社会、低俗色情均属职业禁忌。”[6]这番话对于我们的图片编辑同样适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很多事件真伪难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图片编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做到去伪存真,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