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从《长城》看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

发布时间:2018-10-31

  摘 要:我们在参照并学习好莱坞工业模式的同时,也为探索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道路打下了基础,但这绝不是照搬照抄好莱坞,而要遵循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中国电影机构和电影工作者要有积极的国际传播意识,主动利用电影媒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并选取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恰当的“包装”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进而让国际民众看到我们的文化自信,确立自身的传播主体地位。

  关键词:中国故事;《长城》;中国电影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16YJC76006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传统艺术国际传播策略研究”(2017SJB0200)阶段性成果。

  现阶段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发展迅猛,但在国际市场总体缺乏竞争力。中国电影工作者能否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向世界观众推介中华优秀文化,这是当下中国电影业面临的现实问题。2016年12月,由张艺谋执导、旨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史诗巨制《长城》在内地和全球首映,该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超过11亿人民币,海外市场表现在近年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中也算不俗。据统计,该片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乌克兰等国上映取得了首周末票房冠军,并在27个海外上映国家中排进首周末票房榜前三[1]。《长城》最终成为张艺谋导演获得海外票房最高的电影作品。从影片本身来讲,《长城》是向国际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全新尝试。影片的“外壳”包括制作、出品、特效、剪辑、编剧、演员甚至是故事展开模式等基本是“好莱坞”式的,而其“内核”侧重讲述通俗易懂的“中国故事”,并试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该片为今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照。

  一、《长城》“外壳”:

  中外合作的“好莱坞”商业巨制

  好莱坞制作团队携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第一人”张艺谋,历时三年共同摄制的电影《长城》,是一部定位全球市场的“好莱坞”商业巨制。据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数据,《长城》制作成本高达1.35亿美金,相当于近10亿人民币,制作团队多达1300多人,堪称中美合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工业电影”。影片从制作、出品、特效、剪辑、编剧、演员、服装设计甚至是故事展开模式与传统好莱坞大片如出一辙,裹挟这样的“外壳”目的是要让世界为之震动。“我们想把《长城》拍成一个全球观众都能接受的电影,虽然中国元素特别浓厚,但希望国外观众和国内观众都爱看。它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必须符合全球的大片的商业标准。”[2]

  (一)中外团队深度跨国合作

  目前,跨国合作是中国电影实现有效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电影与实力雄厚的海外影视制作出品商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影片在异域市场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还利于建立影片的全球市场分销体系。一方面,在电影制作水准上,《长城》汇集了好莱坞和中国顶尖摄制团队,剧组人员来自30多个国家,国际化程度很高。特别是视觉特效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软肋,《长城》的视效团队是制作过《阿凡达》《哈利波特》《魔兽》等好莱坞大片的全球最顶级视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全片特效镜头高达1500多个,数以万计的怪兽饕餮攻城的镜头更是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视觉观感逼真,加之导演张艺谋尤擅拍摄气势恢弘的场面,因此视效毫不逊色于任何好莱坞大片。同时,作为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商业大片,为了适应国际观众的观影需求,《长城》全片使用双语对白,可见《长城》制作团队对国际市场的把握和定位是务实的。另一方面,在电影发行渠道上,从以往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经验可知,真正能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国产片数量有限。因此,国内制片商开始走出国门选择合作拍片以达到“借水行船”的目的,利用国外影视公司来拓展海外市场,共享其全球发行渠道。《长城》也不例外,该片海外发行业务由好莱坞历史最悠久的环球公司来承担,通过环球影片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仅在北美地区,就有5000块银幕公映。该片上映半年达1亿人次观看,相当于50年长城游览人次总和,可见其海外传播的范围及影响力[3]。

  (二)“走向世界第一人”张艺谋执导

  中国电影要想成功走出国门离不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海外票房号召力的导演。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张艺谋担任了主角。从他早期拍摄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可以看出,他的成功都是凭借在欧美西方国家权威电影节的获奖或提名进而在国内获得认可的。“张艺谋由于屡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并且在开放时代第一次荣获世界第一流电影节大奖,享有‘世界级’大导演盛誉,从而被捧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第一人’。”[4]2002 年,张艺谋的《英雄》又让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美国蝉联了两周电影票房榜冠军。此后拍摄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亦不错。2008年,张艺谋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再一次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无穷魅力,令世界为之震撼,他本人因此被提名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张艺谋作为《长城》导演,应当说为该片在海外观众的观影期待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其海外票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中外明星演员共同演绎

  多国演员联合演绎电影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自然少不了合理选择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牌明星加盟。特别是出于商业和票房考虑的大制作更离不开明星演员的“吸粉”效应。《长城》选择了中外“全明星”阵容——从好莱坞演员马特·达蒙、威廉·达福到中国演员刘德华、张涵予、景甜、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王骏凯,几乎覆盖了“老中青”全年龄段的观众群。作为一部“爆米花大片”,依靠中外明星的轮番“刷脸”来吸睛,本身已经达到商业电影营销的目的。当然,尽管有如此豪华又庞大的明星阵容,但囿于影片时长限制,剧情发展演变节奏快、情节高度浓缩,不可避免会使片中人物形象塑造显得粗糙。

  二、《长城》“内核”:

  “中国故事”满足国际观众猎奇心理

  国际观众特别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观众,对迥异于他们以往认知的古老中国文化一直不乏兴趣。“文化差异使人们产生了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异域商品的需求,即希望从外来文化中摄取本民族文化中稀缺的元素,以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多样化的需要。”[5]他们之所以愿意走进影院观看中国电影,更多是被片中不同于本土的故事情节及自然风光、建筑装饰、华丽服饰、激烈打斗等视听元素吸引。从这点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应保留自身最具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传统意味的元素以满足外国观众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长城》虽然拥有好莱坞式“外壳”,但其表现的“内核”即故事题材和视听元素却是纯“中式”的。按照张艺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设想,片中的长城、饕餮、黑火药、盔甲、孔明灯、秦腔及漫天黄沙、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都是精选的中华文化元素。

  (一)故事题材

  以往中国影片在表现主题、传达价值观念方面更多是从本国观众的视域出发,较少考虑外国观众的需求,即使出于“猎奇”心理,国际受众也很难理解接受影片,因此,在国外市场反应欠佳。实际上,几乎所有在全球卖座的好莱坞大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与现时代相去甚远的古代、未来世界或虚拟时空,故事题材通俗易懂,较少做深刻的意义阐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消除跨文化传播的隔阂,最大限度拓展全球受众群。为了能在国际市场实现营销,《长城》的故事剧情简单明了,讲述的是中国宋朝的一支精英军队为保卫国家、拯救世界,在中国著名的 “长城”上同由天空陨石幻化而来的怪物“饕餮”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首先,《长城》大胆尝试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人拯救世界的故事。从历史来看,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巅峰,与中世纪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当时的世界强国。由此,《长城》将故事设在宋朝,让中国人拯救世界也在情理之中。宋朝火药还没有传到欧洲,男主人公威廉即是为了获取黑火药跋山涉水来到中国,这只是欧洲人为中国先进技术所倾倒的一个缩影。当然,面对崇尚骑士精神和拥有个人英勇力量的欧洲雇佣兵威廉来说,中国军队亦为之折服。

  其次,《长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男主人公威廉认为个人力量大于一切,他从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促使他投入战争的唯一理由是获取金钱财富。而在中国女将军林梅看来,在战斗中相信同伴、合作战斗是取胜的关键,她不断战斗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类和平。虽然影片结局仍保留传统好莱坞英雄男主人公“拯救世界”的桥段,但不同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化,男主人公已经从一开始“只相信自己”到被感化转而相信他人。在他与饕餮的殊死搏斗中,通过林梅和其他中国将士的多次帮助,威廉最终学会了“信任”同伴。可见,《长城》意在向国际观众传达中国人相信集体主义的力量大于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过去,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内容多展现中国功夫、自然景观、建筑装饰等直观易懂的文化符号,而对这些物质文化内蕴的深层情感与精神内容的传播则显得乏力。通过电影故事的感染力向世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这是今后中国电影、中国故事能够走进国际观众心中的关键。

  (二)视听元素

  《长城》通过对外输出中国故事和中国视听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观影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1.长城。长城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标志性建筑。从历史上来看,长城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护城墙,象征了坚固防守、英勇无畏的精神。《长城》电影则重构了中国“长城”在战争中的作用,成为人类抵御怪兽的防护屏障。

  2.饕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饕餮被视作贪婪的象征,其所到之处,皆遭吞噬。据《神异经·西荒经》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这一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担任了《长城》的反派角色。影片还原的绿色饕餮形象有着好莱坞怪兽的基本特征,嫁接在中国神兽的身上,具有中西合璧的观感,大概也是为其能为全球观众所认可所做的努力。

  3.色彩。张艺谋是一个擅用高纯度色彩的艺术大师,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常会运用大面积单色调、高纯度的色彩呈现画面,以期给观影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暗示。《长城》秉承了张艺谋的这种风格。片中五支无影禁军,分别身着不同颜色和图腾的铠甲,同时融入中国传统“五禽戏”,即紫色“鹿”军代表持盾步兵部队,金色“虎”军代表工程机关部队,黑色“熊”军代表近战部队,红色“鹰”军代表弓箭部队,蓝色“鹤”军代表飞索部队。与饕餮正面交锋之时,五种颜色的军队错落排列、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五彩的画面视觉冲击极强。

  4.道具。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当时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影片描述欧洲国家对于黑火药的渴求,体现了一种大国自豪感,将这一史实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是想让全球观众知道火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祭奠奠帅的孔明灯、鼓舞战士士气的鼓及战争使用的投石器、弓箭、长枪、盾牌、热气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宋朝军队先进的作战武器装备。此外,电影拍摄全程是在中国取景完成,取景地中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地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和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加之电影配乐融入传统秦腔——长城上响起的嘹亮歌声配合激昂的鼓声和飞上天际的孔明灯,如此浓郁的中国风画面呈现,更是典型的张艺谋式的中国风格。

  三、结语

  作为一部拥有好莱坞“外壳”却旨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商业大片,《长城》为今后中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照。一方面,中国电影要想获得更多海外观众的关注,就应当不断改善外推模式,可以通过与好莱坞电影商合作拍摄,制作上强强联合,共享双方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往往更易取得共赢和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当然,我们在参照并学习好莱坞工业模式的同时,也为今后探索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道路打下了基础。但这绝不是照搬照抄好莱坞,而是要遵循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机构和电影工作者要有积极的国际传播意识,主动利用电影媒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并选取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恰当的“包装”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进而让国际民众看到我们的文化自信,确立自身的传播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长城》电影海外票房表现不俗!2月17日登陆北美影院[EB/OL].[2017-02-09].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7-02/09/content_28147049_2.htm

  [2]揭秘张艺谋《长城》:全程中国拍摄[EB/OL].[2015-04-16].http://ent.ifeng.com/a/20150416/42374751_0.shtml

  [3]杜思梦.《长城》的观影人次要至少相当于50年登长城的外国人总和[N].中国电影报,2016-12-14.

  [4]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J].文艺研究,1997(5):67-68.

  [5]罗能生.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4.

  作者简介:张安华,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