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8-11-02

  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采用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某大学609名学生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到:男性特质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女性特质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大学生性别角色、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一种心理和社会联系[1],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困扰很多是由于未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的[2];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促进学业学习、提升应对效能、促进心理健康[3]。因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对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当涉及教养方式和性别角色是如何共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时,目前的研究比较缺乏,没能得到理想答案。

  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4]。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又可称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Epstein, N.B., Bishop, D.S.和 Levin, S.(1978)提出了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5]侧面表明家庭对于孩子将来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假设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6]。有研究指出,性别角色中男子气(男性特质)和女子气(女性特质)两种人格特质的分布程度也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7],不论男女,表现为男性特质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只有女性特质明显以及两种性别特质都不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相对较为不理想,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同时都很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8]。后来也有研究证明,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都明显的个体以及男性特质明显的女性个体人际关系最为良好,女性特质明显的男性个体人际关系最为紧张[9]。总之,以往的研究表明男性特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女性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存在一定的分歧。

  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与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均具有预测作用,那么这二者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呢?有研究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影响的条件化模型,认为父母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会受儿童气质特征调节[10],本研究假设:父母教养方式和性别特质各自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预测作用,性别角色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共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具体表现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获得学生所在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以及学生自己的知情同意后,于2014年10月,选取某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年级从大一覆盖至大三。发放问卷60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573%。被试年龄17~24岁(2004±0046);男生330人(566%);独生子女306人(525%)。

  (二)测量工具

  1.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采用蒋奖、鲁峥嵘、蒋苾菁和许燕(2009)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对学生感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测量。本研究中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的α分别为070、091、093,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的α分别为087、093、084。

  2.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采用刘电芝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测量。本研究中的男性量表的α为097,女性量表的α为095。

  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1996)编制,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回答是得0分/否得1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0。

  (三)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根据调节效应的检验程序,对涉及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采用excel for windows绘制简单斜率分析图。

  三、结果

  (一)相关分析

  首先构造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和父母过度保护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都是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应维度得分之和而产生的。结果显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与人际关系有较大正相关,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父母温暖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男性特质、女性特质与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温暖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见表1。

  

 

  (二)男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首先对年龄、父母拒绝、父母温暖、父母过度保护、男性特质、女性特质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考察男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拒绝不能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男性特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际关系(t=2320,p<001 ),男性特质与父母拒绝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过度保护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关系(t=-961,p<001),男性特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际关系(t=2469,p<001),父母过度保护与男性特质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3)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温暖和男性特质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际关系,并且二者的交互项纳入回归模型后,也可以显著预测人际关系,即男性特质在父母温暖维度与人际关系之间有调节作用,分层回归第三步变量全部纳入方程后的模型为Y=213×性别-035×独生子女+032×男性化+009×父母温暖-0004×父母温暖×男性化+1657。具体内容见表2。

  

 

  以男性特质得分高于平均得分一个标准差(104)作为男性特质高分组的入组标准,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作为男性特质低分组的入组标准,各人口学变量取平均值,进行了简单斜率分析。得到高男性特质组Y=0086X+1763(t=287,p<001),低男性特质组Y=0094X+1697(t=313,p<001)。表明与高男性特质相比,低男性特质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受到父母温暖的保护作用。

  (三)女性特质在父母教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在上面变量中心化的基础上,采用分层回归,考察女性特质在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拒绝可以负向预测人际关系(t=-250,P=001),女性特质可以正向预测人际关系(t=2753,p<001),父母拒绝与女性特质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人际关系。(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温暖可以显著预测人际关系(t=223,p=003),女性特质可以显著预测人际关系(t=2416,p<001),父母温暖与女性特质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人际关系。(3)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过度保护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关系(t=-223,p=003),女性特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际关系(t=2508,p<001),并且把父母过度保护与女性特质的中心化后乘积指标纳入回归模型后,结果显示二者的交互项可以显著预测人际关系,分层回归第三步变量全部纳入方程后的模型为Y=-209×性别-019×是否独生-006×年龄-005×过度干预+034×女性特质+0003×过度干预×女性特质+1827,具体见表3。

  

 

  以女性特质得分高于平均得分一个标准差(110)作为女性特质高分组的入组标准,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作为女性特质低分组的入组标准,各人口学变量取均值,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得到高女性特质为Y=-004X+1764(t>20,p <0001),低女性特质组为Y=-005X=16849(t>20,p<0001)。表明与低女性特质的学生相比,在高女性特质的大学生中父母过度保护对其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较小,见图1。

  

 

  四、讨论

  (一)相关分析讨论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随着时间的发展,个体的本身特征和环境将会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处于内层系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11]。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得分呈中等程度相关,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保护因素,这一结果和以往大量研究一致,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险因素。父母温暖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在父母温暖教养方式下可以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学生也会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12]。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可以构建个体的认知资源,增强个体的自尊,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13]。父母过度保护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管束和对子女的不信任,父母的拒绝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严苛要求和对子女的消极态度,在这种教养行为下,子女可能体会到更多的消极体验,不能构建积极的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破坏,故父母拒绝和过分干预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呈高水平正相关,这种高水平的正相关说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得分高的个体,即非男女特质未分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程度比较高,这与王礼申[13]和史威[1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呈中低水平正相关(r=043, p<0001),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相符,也支持了关于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刘电芝等,2011 )。关于性别双性化的研究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一维两极的结构,而是两维的结构,个体可以同时拥有较高的男性特质和较高的女性特质,基于性别角色的双性化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培养,既要重视男性特质的培养也要重视女性特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男生只重视男性特质的培养,女生只重视女性特质培养的错误做法。

  (二)男性特质在父母温暖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调节作用的讨论

  本研究在检验男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时,得到男性特质在父母温暖和大学生人际交往之间存在调节效应。以往关于个体发展不同保护因素之间对个体发展结果交互作用的研究包括两种交互作用模式,第一种是增强模式,即一种保护因素可以增强另一种保护因素的作用;第二种是补偿模式,一种保护因素的水平比较低时,另一种因素可以补偿其低水平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15]。在本研究中男性特质和父母温暖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保护因素在上文已经得到证实和讨论,结合保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保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补偿模式。

  (三)女性特质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调节作用的讨论

  与男性特质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不同,本研究得到女性特质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对女性特质在父母情感温暖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研究得到高女性特质的大学生,父母过度保护对他们人际关系的破坏作用受到高女性特质的削弱,表现出随着父母干预的增长,人际关系下降的程度较小,与此形成比较鲜明对比的是在低女性特质大学生组,随着父母过度保护的增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表现出比较大的降低。 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子维度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模式,一方面揭示出父母教养方式本身概念和维度构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作用的独特性,突出了双性化性别角色的重要性。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的完善、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开发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与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需要后续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五、结论

  (1)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保护因素,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危险因素,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2)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都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保护因素,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3)男性特质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女性特质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蓉.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进展及其问题[J].宜春学院学报,2012,33(10):177-180.

  [2]McEvoy, P.M., Burgess, M.M., & Nathan,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outcomes following group and individu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4,157:25-32

  [3]D´Angelo, B., & Wierzbicki, M.Relations of daily hassles with bo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J].Psychological Report,2003,92(2):416-418.

  [4]钟颖.论家庭因素在 “90 后”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影响[J].科教文汇, 2013(4):176-177.

  [5]Epstein, N.B., Bishop, D.S., & Levin, S.The 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78,4(4):19-31.

  [6]钱铭怡, 张光健.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7]王丽.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交往关系探析[J].校园心理, 2011,9(2):89-91.

  [8]王礼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和谐度的相关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4):42-44.

  [9]史威.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水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1):013.

  [10]Gallagher, K.C.Does child temperament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on adjustment?[J]Development Review, 2012,22(4): 633-643.

  [11]刘文婧, 许志星, 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28(6):625-633.

  [12]邹玉龙.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2011(1):145-146.

  [13]Fredrickson,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56(3):218-226.

  [14]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李霞.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心理学报,2011,43(6): 639-649.

  [15]赵景新, 刘霞, 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 亲自亲和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13,45(7):7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