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技工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06

  本文通过对技工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的分析,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愿学”; 二是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三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 四是与专业结合,让学生“想再学”。

  一、理论基础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皮亚杰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己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二、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技校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在技工学校,数学已成为现代各专业学习辅助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培养现代技术专业人才的各种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技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别相对较大,总体知识比较薄弱,这就给技校的数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大多数技工学校学生来说,“数学成绩”是他们各科成绩中的重灾区,双基薄弱、兴趣淡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的,跟上技工学校改革的步伐,实现“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和双赢”。 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数学与专业学科间互相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情感教育” 始于“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基于对技工学校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深入分析,源于教师对发挥个人特长的自觉、自省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向往。“情感教育”以“愿学、乐学、会学、想再学”为关键词,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专业发展服务。

  三、实施方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愿学”

  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巨大的潜在影响,而师生关系是形成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学习动力,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变“厌学”为“愿学”。教师热爱关心学生,也往往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爱屋及乌,喜欢其所教的这门功课,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不少问卷调查都证实了这一观点。由此可见,与教师的快乐相处是快乐学习数学的前提。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第一印象,经常进行交流

  教师不可板着面孔,急于宣布各种要求,应以平等的观念、亲切的语调、自信的笑脸、宽容的胸襟和广博的知识来征服学生,将美好的第一印象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然后经常与学生交流,适当地与学生聊聊时政风云、社会新闻、校园佚事、个人经历,既是课堂里的德育渗透,也能营造氛围。课后谈心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与你分享快乐、共担烦忧。

  2.投其所好,沟通需要共同语言

  师生之间面临着时代不同、年龄差距大、流行元素变更等问题,难免有距离。但是学生不可能回到教师成长的年代,教师却能感受到知识经济、网络文化的鲜活存在。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关心的时尚资讯,看看偶像剧、听听流行歌曲、网上冲冲浪……花点时间、留点心思,就有了更多的“谈资”,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学生甚至会把你当成“偶像”。

  3.面向全体,兼顾个性差异

  教师往往会对优生、差生特别关照,可怜的“中间层”常常被遗忘。“情感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互融,是把课堂变成大家庭,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片阳光。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掌握交流艺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二)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有了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要呈现的知识产生了关注可能,课堂教学的空气不再凝固,教育环境不再是灰色的。但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必然要在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动脑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是最适宜的,具有形象、生动、感性、直接、趣味等特点。它以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把问题置于现实场景中,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实际意义。这是 “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切入口。教师在操作中定位要准确,材质要厚实,可采用做游戏、生活情境导入、小品表演、课外采风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案例一:解斜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教师以台风问题引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以“泰坦尼克”与冰川相撞事件进一步引出所学知识在航海领域的实际应用。

  案例二:复利问题的教学。教师先布置好“把压岁钱存入银行”的假期作业,并分发人手一册的理财账本,在上课之前由学生进行结算汇报。“先用后学”的方法能使得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并且开展“金算盘”评比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

  1.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构建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案例:在教授《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时,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准备好白板、图钉、绳子、铅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椭圆,并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当两个图钉重合在一点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2)当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3)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4)当绳长和两钉距离满足何种关系时,才能画出椭圆?

  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椭圆并结合问题思考,学生能更直观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并由此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迁移、推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2.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合作学习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投入探索,表现自我,积极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创新,形成良好的个性。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案例:在讲述《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分小组来学习,四个学生为一组,在上新课之前,先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开心词典的活动形式进行竞赛性学习,对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复习。在讲述新课时,也不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启发性学习:

  已知角α的终边如图所示,请作出角π+α的终边:

  

 

  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1)角α的终边与角π+α的终边关于什么对称?

  (2)作单位圆(r=1)与角α和角π+α的终边分别交于点P和点P′,则点P和点P′关于什么对称?

  (3)按照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sinα=()cosα=()

  sin(π+α)=()cos(π+α)=()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推导出诱导公式二: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笔者通过用以上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原本较难的推导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完成推导过程,并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得出其他的几个诱导公式。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的启发和训练,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注重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

  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时间能力的联系;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学习了《数列》这一章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研究还款方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研究还款方案

  活动课题:研究还款方案。

  活动方式:到银行实地调研考察、交流讨论。

  活动工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活动步骤:

  (1)提出问题:利用商业贷款购买一套商品房,总房价30万元,向银行了解最多能贷多少钱;若分期付款,有哪些还贷方式可供选择;若10年还清,各种还款方式每月应付多少钱。

  (2)分析问题:到附近银行实地调研考察,列出一个问题提纲,带着问题(贷款利率、贷款的百分比、还款方式等)去考察,去提问,并分工协作:有提问的,有记录的,有整理的,有交流的。

  (3)解决问题:计算每种还贷方式每月所付款项以及总利息,并进行比较。根据还款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还贷方式:等额本息还款法或等额本金还款法。

  (4)填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银行从每月月供款中,先收剩余本金利息,后收本金;利息在月供款中的比例中随剩余本金的减少而降低,本金在月供款中的比例因而升高,但月供总额保持不变。假设月供额为x元)。注:实际上,每月所还x元到归还期本息总额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以上共120个月的本息总额就是等比数列求和,结果应等于30万元贷款10年后本息总和,由此可算出月供额x。

  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每月归还的本金额始终不变,利息随剩余本金的减少而减少)

  

 

  注:实际上,每月本息总额构成一个等差数列,以上共120个月的本息总额就是等差数列求和,这个结果减去30万元本金应等于利息总和。

  最后,学生归纳得出:等额本息还款,每个月的还款额是固定的。由于还款初期利息较大,因此初期的本金还款额很小,相对于等额本金方式,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还款的总利息要多。

  数学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同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深切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运用数学,从而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四)与专业结合,让学生“想再学”

  “情感教学法”是数学综合性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运用,是把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等的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育资源,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案例一:设计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利用数学史上“数学本身就被视为一门艺术”的事例,说明数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促进。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研究数学与声学的实践中概括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布鲁内利希研读了欧几里德等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还研究光学,从而利用几何学和光学去研究透视法,把数学运用于绘画;达芬奇创作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数学的透视方法和黄金分割法等。

  案例二:建筑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把抛物线方程与拱形门的设计联系起来。利用测量面积的具体公式和近似方法,计算和解决专业学科中设计到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目测建筑物的高度,将三角知识融入课堂。

  案例三: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将三角函数里振幅、周期、相位变换等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切割机里常用的切割原则等同三垂线定理等立体几何的知识联系起来,将复数的知识与电工基础知识联系起来。

  四、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使其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厌学”变为“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主动“想再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秀菊.情感教育——数学教学成功的前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3):19.

  [2]潘文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