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课程:传统文化与VR的完美相遇

发布时间:2018-11-14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流传在北京城的古老民谣,表达了老北京人对前门楼子的深厚感情。前门小学虽地处北京市前门地区,但是提起前门的历史变迁和街道风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觉得很陌生。怎样将“前门文化”更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因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前门人-’而骄傲呢?这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就在此时,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在线创客行为大数据采集及智能分析的青少年创新素质测评系统研究”项目进入了笔者的视野。该项目是以“青少年创新素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测评系统”为基础的互联网跨学科综合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我有幸成为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并不断探索学校特色与VR(虚拟实境)创客课程的融合之路,使前门课程最终在学校落地生根,让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为了更好地完成虚拟搭建,我和学生首先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前门的历史变迁,认识了正阳门箭楼、城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这一建筑群。接着,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前门大街,认识建筑布局,感受历史变迁。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我和项目线上老师进一步沟通,让线上老师借助剖面图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前门的整体建筑结构特点以及立柱之间的关系。在线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正式搭建了。

  课程的推进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设想虽好,但在动手搭建的时候却犯了难。有的围着建筑转圈,有的站在半空观察,还有的虽然开始搭建了,却马上又一一拆除……看着空空如也的场地,我让大家放下鼠标,提示道:“要想顺利地搭建出正阳门城楼,我们首先最需要做什么?”孩子们认真思考之后,开始七嘴八舌,有的说“我觉得要从最底层开始建起,先确定立柱的位置,再逐渐向上搭建”,有的说“要通过计算确定建筑在虚拟课堂中应该用几块方块,每一次立柱需要几块方块”……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马上肯定道:“如果刚才在听到了任务后你们不是各自行动,而是先商量一下,制定出搭建的步骤,我想现在你们已经完成定桩的工作了。”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有步骤地做事情,对团队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共同制定了工程进度表:

  第一步:主体测量、定位、立柱;第二步,完成一层屋檐和二层楼板;第三步,完成二楼围板、斗拱和屋顶的梁架结构;第四步,完成二楼下层屋檐和二楼的歇山屋顶;第五步,进行围墙、门窗和其他完善工作。

  与此同时,我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个小组要按照严格的小组合作要求行事:在复制的过程中每个人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小组长需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进度,做好项目管理;正副班长要随时关注工程进度,适时进行人员调整,与工程进度保持一致。

  前门课程的逐步落实,使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收获满满。他们不仅了解了历史的变迁,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更学会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做事,学会了如何在项目中更有效地发挥出每个人的作用,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同事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并大胆设想:以前门文化为主线,完成箭楼、瓮城、前门楼、前门老字号等前门大街其他组成部分的搭建工程,并融入声音、人物等,将现代化的VR、3D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泥塑相结合,利用沙盘和现代信息手段,将前门的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面前,让前门文化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