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勇担历史与未来的重托

发布时间:2018-11-15

  “你们的工作很重要,革命需要接班人!”周总理59年前的寄语仍然回荡在培星小学教育人的耳畔。带着这份期望与嘱托,在国家发展的新时期,在教育改革的新阶段,作为一所具有68年建校历史的红色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始终不忘弘扬民族精神,将培养有民族魂、有报国志、有责任心的培星学子视作自己最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学校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做“知行合一”的人,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承前启后——植根传统,面向未来

  对于红色小学来说,为国育英才的渴望更加强烈。培星小学是由两所部队子弟小学归并而成,前校长陈力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及校训“厚德博学、追求卓越”。优良的革命传统,深深地存在于每一个培星人的血脉中。回望过去,学校几代领导励精图治,树立了培星的声誉,为学校赢得了掌声与喝彩。

  然而,培星人并没有志得意满,在他们看来“只有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教育最终是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为此,学校以长远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实际所得,做到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借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究竟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认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即让学生做事,使其在做事中运用所学,促进其合作,发挥其特长,发展其思维,激发其创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近年来,随着教育环境与因素的改变,学校逐渐确立了“做更好的自己,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以自身为起点,为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拼搏,鼓励学生追求幸福的人生。同时,把培养“道德与学识同发展,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思想和行为相一致的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健康、善学、负责、践行、创新”的能力及品质。“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是培星小学提出的育人目标,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指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德育特色文化。在培星小学,人人都争“做更好的自己”,学校也一直向着更高的水平奋进。学校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提出“办充满人文关怀、宜教乐学的幸福学校;做以学生发展为荣、博学进取的幸福教师;育怀爱国心、有责任感、具行动力的未来国家公民”的发展愿景,高瞻远瞩而又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专注每一个细节,呵护每一个个体。

  不忘历史,代表着牢记初心;面向未来,意味着要肩挑重担。培星人无悔付出,辛勤耕耘,在这里,教育绽放着迷人的光彩。北京市群众身边的好学校、京城最具幸福感领军小学、北京市课改先进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皆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也是学校苦心孤诣的回报。

  不破不立——用课程牵引学生发展

  培星小学“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发展,这是与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指向相契合的。学校试图打破各项工作之间的边界,将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实现全面、全程、全员育人,而课程便是最好的载体。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层级五领域“知行”课程体系,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层级五领域“知行”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大类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协调学生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带领学生经历知与行的实践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五大领域的课程建设,拓展了课程的广度,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学校尤为注重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不仅将用于开展实践活动的10%学时进行了整体调配,将其融入“知行”课程体系,还利用主题式、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由“学知识”转变为“做事情”,为其开辟养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对多种知识、技能、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目前,学校已初步建构起“走进自然科学,走进历史文化,走进社会生活”三个领域的主题实践活动体系。

  必选+自选,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推行必选与自选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与发展机会。在必选课程设置上,学校进行了各课程领域下的系列化、集群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传统文化、科技探索、德育体验、阳光体育四大课程群,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以德育体验课程群为例:由于坐落在部队周边,红色气息浓郁,学校对红色育人特色进行了梳理,形成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编写了首部德育校本教材《民族精神代代传》,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主管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并围绕这一课程开设了幼小衔接课程、军营入队课程、实践长走课程、志愿服务课程、毕业课程等一系列德育体验课程。该种体验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让德育体验有目标设计、有体验过程、有学科融合、有评价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认识与实践、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让“知行合一”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此外,学校还开设了40多门富有特色的自选课程,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与差异。学校成立了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游泳队等体育团队,行进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艺术团队,单片机编程、无线电测向、金鹏科技论坛等科技团队,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搭设更高的专业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科技、艺术、体育成绩硕果累累,多次在全国、市区级竞赛中斩获殊荣。

  改革评价方式,巩固课程成果。为了保证课程实施效果的持久性,学校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评价的要素上,学校更关注学生参与积极性、态度、能力、方法上的收获,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在评价过程中,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分享、交流的空间。每学期,学校都认真开展“卓越之星争章”活动,借助海报、新媒体平台等,对每月产生的月度卓越之星进行大力宣传,彰显榜样的力量,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随着“知行”课程的深入推广,学校将10%的学科实践课程的成绩也纳入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之中,各学科老师通过大量的研讨,制定了具有学科自身特点又超越学科本身的评价要素,使评价的目标更明确。同时,突出素养评价,以“乐考”促“乐学”,让传统的知识考查变成了学生综合能力展示的秀场。

  尊师重道——成就“更好的”教师

  “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学校要努力成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满足教师职业追求,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平台,助力教师实现幸福人生。”在校长朱郁的带领下,学校以“做更好的自己”理念为引领,对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策略,注重不同教师的梯队建设,最终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打造“知行合一”的专业教师队伍。

  发挥骨干教师、党员教师引领作用。作为党员与骨干教师,理应走在人前,做好标兵。学校在教师培养环节细化骨干教师职责,要求他们做到:对青年教师进行贴身式服务,事无巨细地指导他们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学期指导青年教师的课不少于10节,及时指出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开放课堂不少于3节,为青年教师“定标准”;每学期为全校教师上一节“引路课”;党员教师每学期要上“示范课”,力求实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的加入,无疑为学校带来了活力。为了让他们迅速适应教师岗位,胜任教师工作,学校推出了“青蓝工程”,为每一位工作时间在三年以内的教师安排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当“师傅”,指导、陪伴他们成长。在“师傅”的帮扶下,青年教师缩短了成长周期,达到了一年能规范、两年能上开放课的培养目标。学校党总支还联合教育、教学、工会、团支部牵头成立了“培星小学阳光悦读青年汇联盟”,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分享、党课培训、读书交流等活动深受青年教师的喜爱,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快速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合理利用校内校外优质资源。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成立了培星小学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一批教师共同成长。语文、数学、陶艺、班主任共六位名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观摩课、主题沙龙、经验分享等活动,向教师们分享育人智慧,为他们擎起前进路上的明灯。为给教师搭设更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平台,2009年开始学校与四所学校建立了友好联盟,现已增加到十三所,每年定期的课堂交流、互派互访等机制,使联盟已凝聚成同生共长的发展共同体。截至目前,学校共接待了友好学校的180余位教师来校参观学习,成功举办了两届友好校课堂交流活动,本校教师也先后有60余人走进国内外友好校,参与汇课交流。另外,“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信念使培星人女厶终充满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因此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尽心尽力地帮勖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共同发展。学校与革命老区的四所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还成了北师大“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基地校和海淀区项目校,先后接待了内蒙古准格尔旗、河南洛阳、河北遵化、四川凉山悬崖小学等近20批500余人次来校参观学习。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增强了责任意识,锻炼了专业技能,日渐成为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教育生力军。

  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

  教育需要合力,打开校门办学是培星小学一贯的姿态。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部队和科研单位,家长素质较高,参与学校建设、为孩子成长服务的意识也更强。基于这种隋况,学校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鼓励他们参与学校治理,成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并在家庭教育平台建设和实施途径方面也进行了相关探索。 首先,确保常规工作常态化。学校通过微信群组建家校合作平台,使三级家委会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其次,创新家长会形式,让家长成为共商学生成长大计的伙伴。再者,坚持家长开放曰活动,更好地维系家校良好关系,每年开放日学校发放的家长问卷满意度都在95%以上。此外,家长学校是开展家校工作的一大支撑,学校通过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做到精准化服务,获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而家长大讲堂则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课本以外的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来自部队单位的家长走进大讲堂,让学生懂得了“若无国防,则围难屡起”,在他们幼小的心田种下了关注国家安全、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种子。在培星的校园中,植物同长走实践、趣味运动会、爱心义卖等大型活动中随时随地可见家长志愿者的身影,家长志愿者团队早已和学校融为一体,成为助力学生学习、成长的后援军。

  2018年6月5日上午,“知行合一,做更好的自己”北京市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培星小学现场会如期举行,会议由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科长赵霞主持。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海淀区教科院、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海淀区教委宣传科、海淀区少工委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项曰学校的代表、周边友邻单位、友好学校、家长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中,与会者跟随学校小导游和家长志愿者的脚步,参观了校园;走进课堂,感受知行课程带来的改革成果;观看宣传片,直观了解学校的育人特色;观看社团展示,以学生自主创办的星光电视台的一档栏目为切入口,让社团学生自主进行忙报与展示。同时,培星小学朱郁校长以《知行合一,做更好的自己》为题做了主题报告,总结汇报了学校的发展定位、知行课程引领学生素养发展、分层培养教师、统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借助新优势项目提升办学水平五个方面的育人工作,特别明确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为未来而教的信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服务围家社会的责任感,继续落实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王云峰指出:10年来,培星小学扎实推进育人课程建设,立足“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在课改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课程优化整合,突出育人目标,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陆云泉主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好学校是有温度的,学校不在大小,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是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培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像培星小学这样的普通学校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学校、优质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专委会副主任、特级教师刘永胜校长则称:“培星小学在学校优秀文化引领下,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师德师风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尤其是新优质学校创建以来师生变化更加令人欣喜,这是学校多年积淀与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

  这些肯定令学校倍受鼓舞。自2016年9月通过述职评审成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49所项目校的一员开始,培星小学借助优质资源不断落实办学理念,在区两委一室的领导下,在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全方位的飞速发展。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学校对自身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和期许,将会继续尽心尽责,创新进取,力争早日建设成为真正的新优质学校。

  知与行,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培星小学深知“知”与“行”的价值,将“知行合一”的理念根植每位师生的心中,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做更好的自己”。肩负着历史与未来的重托,培星人将永远坚守本心,满怀激情与斗志,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