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摘要:将在线教学融入传统课堂,二者优势互补,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文章以“自然地理学”为对象,在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介绍了如何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合理分配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进行成绩评定,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媒体和线上方式的适度问题。本研究可为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基础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在线教学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1],它可以更为有效地达成上述目标。

  对传统教学方式形成第一次冲击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始于二战后,当时西方各国开始逐步将视听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媒体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教学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是主导教学的基础性手段[2]。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将世界变成了一个互通、共享的地球村,在线课程应运而生。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开放课件”计划,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帷幕,随后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做法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认同[3]。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也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序幕。目前,在线开放或在线共享课程的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教育部在2016年已首批公布了268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1月又推出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在线教学方式也已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日益结合,混合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和教师的认可与采用。

  “自然地理学”课程是水利工程二级学科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地球自身地质地理环境与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和识别分析方法,以及其在各类工程中应用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与水文水资源现象及工程相关的地质、地理、气象和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结合专业需要,主要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悉自然地理现象的基本类型,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类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简单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为学习后续水文学、水资源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毕业

  后从事水文水利计算、工程规划设计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地质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学”总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42学时,室内实验6学时,课程目前使用吴成基主编的、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课程质量标准、课程PPT、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及其他教学资料齐全,并录制有室内实验视频6个学时。各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均包括:教学PPT、相关图片动画、习题和相关网址链接。本课程已经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上面向学生开放,课程所有资料均可进行浏览,初步连通了课程的网络学习通道。

  一、“自然地理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在线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两个开放,即面向学习对象的开放性学习过程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更新。慕课正是这样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可以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与平台。“自然地理学”课程系统地讲述自然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了地球及其内外部结构、地壳矿物岩石构成与地质构造、大气特征与气候、土壤的形成与特征、地球水体作用及地貌、生态系统与地理区划等。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自然地理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这对传统“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慕课的兴起为“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发展方向。“自然地理学”课程将以此为契机,利用慕课符合社会发展、网络发展需要的优势,在现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与慕课有机结合,增加课堂的深度和思考的厚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灵活和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4]。

  二、自然地理学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在线课程两个开放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形成以传统教学途径为主并与在线教学过程契合互补的“二合一”教学新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结构成熟、逻辑合理与在线教学过程的自主、灵活特点结合,两种方式互补互促,构建内容一致、更新及时和学习时间契合紧密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2)课程内容建设上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合理分配内容要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授课内容,时间紧、任务重,而长时间的枯燥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大幅下降,涉及到的众多知识点,学生们一时很难消化吸收。在线教学则可以进行片段化的教学,在线教学的资源不仅仅限于本校教师制作的授课内容,还可以来源于国内外学科最顶尖的讲座。其10—20分钟课堂设计正是抓住了人的认知活动在最初10分钟是高效的特点[5]。所以在制作在线课程资源时,除了要兼顾课程的前沿性,还要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点进行重点与难点的分割,合理分配两种教学方式的内容要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更注重的是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用心,最后靠突击复习通过考核。而通过在线课程的建设,可以精准地分析学习模式、学习偏好和行为绩效,识别出潜在问题以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即通过阶段化以及深层次的学习分析方式来多元化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6]。这样,可以根据两者各自的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即大幅度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在线绩效+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完成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考核。

  三、“自然地理学”混合式教学结构配置

  (一)课程内容结构

  依据以传统教学途径为主并与在线教学过程契合互补的“二合一”混合教学新模式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与强化。其中,总计48学时内容,课堂授课分配为36学时,重难点部分将由15个视频共450分钟,加上测试、考核合计约12学时的线上自主学时完成。

  (二)课程资源分配结构

  在“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PPT、微课短视频、动画资源等。而在线学习过程需要占用各单元的微课视频(10—15分钟)、相关网站链接资源、在线测试、在线讨论和在线考核等。

  (三)课程成绩构成

  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成绩评定上应该首先反映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分配比例和课程资源分配比例上的关系,同时体现出多元化和过程性的特点。

  尽管混合式教学有资源丰富、过程灵活、考核全面等优点,但是我们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实施中发现,它仍然有自己诸多的问题。比如,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教学课时,如何确立最佳的线下、线上教学切入点,把握最佳教学方式转换时机,另外,还有传统的板书比例应该占多少,都是目前混合式教学方式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课堂上,未经过精心设计的、过于频繁的教学方式转换和手机媒体的使用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对课程整体结构的把握,反而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此外,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两方面的重任,而育人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丰满的人性和良好的情感习惯[7],这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一系列的人性要素去达成,是教师在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兴趣、解决教学难点,并使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向学情感产生巨大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最终获得知识记忆和情感收获的过程。所以,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更强大的驾驭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以及情感输出、感染能力。我们认为,实际教学中,媒体和在线教学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媒体和线上教学手段的运用“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未来的研究思路应该就不同类别的课程混合式教学,对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方式和运用程度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