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摘要: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考核改革实践,分析了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措施,对改革前后两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比较。改革实践结果表明,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反馈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大量经济信息以数据形式体现出来,这对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海量数据的处理、挖掘及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正是基于这样背景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的一门课程。由于课程兼有理论与实验内容,因此,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课程考核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发挥考核的激励、反馈作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因此,如何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下分析大数据能力,是课程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许多学者对不同课程考核形式及内容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张平乐和郭声波认为课程考核应不仅是对纸笔测验考核评价方式的发展,还应注重课程和专业的差异性[1]。荣瑞芬等则认为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应建立笔试考核和平时实践考核两部分[2]。在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中,唐志发现多元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3]。张孟等进一步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细化研究,发现月考的频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4]。可见,在课程考核问题上,总体认为应该改变目前以期末考试为中心的单一考试方式,多元的考核评价形式及适当频率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就“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而言,现有对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研究侧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形式,考核模式研究并未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虽然也有部分学者讨论了关于统计分析课程的考核问题,但多数仅是提出一个课程多元化考核的构想,如:辜子寅认为传统的“纸+笔”考试可能不再适合这门课程[5];王瑜和麦海娟提出可以采用“平时成绩+笔试+机试+小论文”考核方式[6];李保林和杨丽华则认为可以考虑“平时考勤+课程报告+期末上机”的考核形式[7]。

  这些都体现了多元化考核理念,然而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仅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如何让考核形式操作起来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如平时成绩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处理作业雷同,如何对平时的实验课程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提高实践数据分析能力,这些都是课程考核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多元化考核的构想,但在考核的各环节上仍须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更客观地检测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现有的考核

  评价体系

  (一)课程原有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反馈。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考核的基本模式已由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变为现行的“期中+期末+平时”的考核模式。

  具体的考核评价模式一部分取决于学校对授课教师的管理要求,一部分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特殊性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例如,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调整不同部分成绩的构成比例以及增加考核的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通常采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四个指标“平时+实验+期中+期末”构成。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以及作业两项,考勤约占

  5%,作业成绩约占15%;期中考试约占10%。实验成绩则来自教师对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的评定,约占2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最大,一般约占50%。期末考试为笔试成绩,实验报告体现为学生的实践环节成绩。

  (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原有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上看,虽然体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仍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客观准确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软件的实际运用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后作业成绩评价的客观性不足。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然而这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这一前提条件下的,缺失这一前提,作业反馈存在失真风险,导致教师无法判断教学效果,影响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准确性。准确性的缺失将使作业成绩评价失去意义。现实情况正是由于教师很难控制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导致课后作业雷同程度较高,作业成绩通常显示学生掌握程度较好,错误率较低,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表明作业反馈机制失效,作业考核流于形式。教师无法依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判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准确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无法依据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2.实验报告作为实验部分成绩评定依据,仍具有“一考定终生”的特点,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不利于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性。因课时有限,在上机课时仅完成当堂教师布置的作业,实验报告的书面编辑工作通常在课后完成,这导致教师对学生软件操作以及分析能力难以准确评价。这一点与作业成绩的判定情况有相似之处。实验报告的雷同以及完成的非独立性不仅无法准确评估学生平时实验课程的努力程度和数据分析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容易诱发学生的部分投机取巧的心理,挫伤了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公平考核的氛围。因此,仅根据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对教师而言不啻于是一项挑战。

  3.单纯的期末笔试不利于综合测量学生的实践能

  力,也不利于考察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情况。有的学生理论能力较强,但是操作能力较弱;有的学生会操作却不能很好地对软件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与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单纯的笔试很难体现这种目标导向。

  三、“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及效果

  (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念

  课程考核是为能准确客观反映教学成果、督促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开展的,期望在科学的课程考核指引下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为实现课程考核的作用,同时鉴于已有的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考核优化的主要理念是:(1)提高教学效果的可测性、客观性;(2)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体系,达到“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学习团队和实现团队考核,激发团队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及发扬学习互助精神,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框架

  为贯彻上述教学理念,课程考核改革设计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总评”成绩考核仍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对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进行控制。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中成绩三个部分;期末成绩则实现课程考核的终端控制;能力考核包括理论及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环节蕴含团队协作的测试。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兼顾每一个环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努力程度。

  (三)课程考核操作

  1.调整平时考核结构,弱化作业成绩权重,防止作业雷同,增加课堂考核指标。作业作为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并深化所学理论的基本项目仍应保留,为防止作业考核流于形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适当弱化其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同时实行雷同作业负向评分机制,防止作业抄袭;另一方面,为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随堂提问及课堂讨论的方式,根据回答质量给出相应评分,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反馈机制。

  2.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实验团队,实现“组+组员”考核模式,过程与结果并重。考核既包含团队测试也对单个组员进行测试,强调团队激励作用。这种考核方式不再以最终实验报告为唯一标准。学生要获得优异成绩,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还需要团队内其他成员不能有较差表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及相互督促,获得共同进步。具体的实验考核测评设计如下:(1)将实验根据内容分解为不同实验单元,允许学生进行实验团队(组)的自由组合,完成实验单元内的任务。(2)教师发布实验任务后,各团队(组)必须在给定时间里完成任务。(3)教师随机抽取组员进行团队实验任务的演示,根据该成员的完成情况,评定团队分数。若该名学生未能完成则认为该团队(组)完成情况较差,给出低分;若完成情况较好则给出整组高分。因此,抽取成员完成情况将对整个团队(组)成绩评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在实验课程之前做好复习准备工作,并互相督促和学习以追求团队整体的最好表现。(4)单个组员成绩测试。教师布置限时作业,要求组员将自己的实验作业传至教师机器,教师根据具体完成情况对组内成员进行评级,实现小组成员成绩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差异化。

  3.改革期末与期中考试形式,即将原有的笔试形式改为采用上机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给出的数据及问题选择分析方法,进行上机操作,并根据软件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呈现在试卷上。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有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实现对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四)效果

  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为比较课程考核改革效果,将前后两学期参加课程考核改革的学生和未参加课程考核改革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并对参加课程考核改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140名学生参加了调查。

  1.未进行实验分组考核班级和进行实验分组考核

  班级成绩差异。根据实验内容完成情况,比较了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验完成情况的差异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的班级,70%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自己的实验结果,即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作业,30%的学生实验操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而未进行小组考核的班级作业及时上交的约占50%,这表明改进的实验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数据处理能力。

  课程期中测试平均成绩显示:进行实验分组考核的班级成绩更为理想。期末考试由于试卷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成绩的比较。但总体而言,可发现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与操作能力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按实验分组进行考核的班级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

  2.学生对课程考核内容的评价。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90%的学生赞同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60%的学生认为加强平时成绩考核会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四、结语

  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加公平的考核氛围,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以考促学目的。课程考核评价优化的实践结果表明,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尤其在实验环节有较为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