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促进学风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使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关系,剖析目前学生党建工作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促进学风建设的创新工作模式。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模式,实现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目标高度一致

  学生党建工作是通过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学风建设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刻苦努力、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均致力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其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学生党建工作是学风建设的思想政治保证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培养、发展和管理教育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为学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是促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效应有利于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和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学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学生党建工作通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以德育促学风、以管理促学风,最终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三)学风建设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学生党员既是高校工作的对象,又是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强化学风党建载体建设,有利于巩固学风建设在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利于形成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党支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主要力量,牢固树立培育优良学风的正确导向,有利于支部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壮大党员队伍,凝聚青春力量。通过长期一贯的学风建设,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具备较好的学习意识和政治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不足

  (一)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学校、学院、基础党支部、学生党员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机制,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传、帮、带”长效机制。首先,工作机制不健全。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多是宣传号召,主要凭党员自觉,还没有固化为工作职责。其次,考核指标不明确。学生党员帮扶方面,缺少量化指标和严格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强的个体指标,无法检验学生党员的工作效果。最后,奖惩机制不完善。党建工作促学风建设存在虎头蛇尾的情况,对效果好的缺乏奖励措施,对应付了事的缺乏惩罚手段,难以形成推动学风建设的持续动力。

  (二)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不广泛

  一是传统途径效果不理想。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基本以课程帮扶、课堂及早晚自习检查等方式为主,成绩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学生党员与被帮扶学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极易使被帮扶学生陷入疲惫或产生反感。传统途径中还缺少在学习经验交流、社会活动参与、科研团队组建、日常生活结对等各层面的立体帮扶。二是新途径开发利用不够。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专题学习论坛、学习讨论群、手机APP、特色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在党建促学风建设方面仍鲜有运用,导致学风建设网络阵地缺失,使学风建设工作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吸引力。

  (三)学生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差距

  第一,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学习方面存在途径单调、阵地缺失、制度欠缺的问题,对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分析不足,一定程度上使学习教育跟不上形势、达不到要求、起不到预期效果。第二,对学生党员的考核管理不严。高校一般比较注重学生入党前的管理和培养,入党后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缺少标准和制度规范,以至于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方面起不到模范作用。第三,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不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不够经常和深入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形式主义,致使学生党支部在推动学风建设中的号召力、感染力大打折扣。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举措

  (一)创新学生支部管理模式,为促进学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科学高效的支部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对促进学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一是要按纵向原则建立学生党支部。目前,低年级学生党员比例普遍较小,且专业间分布不均衡,为便于同专业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和帮扶,可按专业建立党支部,由高年级学生党员任支部书记,组织开展支部活动、学业交流及生活引导等工作。二是要扩大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覆盖面。完善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持续性培养体系,通过启蒙教育、推优、党课、社会实践等环节,将低年级优秀分子尽早地吸纳到党组织中,扩大党组织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领导建设。要在选齐配强支部班子的基础上,为学生党支部配备素质过硬的党员辅导教师,弥补学生党员流动性大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指导督促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

  (二)创新学生党员教育模式,为促进学风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提高学生党员思想素质、觉悟水平和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法宝。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支部理论学习制度,紧跟形势任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全过程,引导学生党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转变思路方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网络图书馆、在线读书室、专题学习区等,建设线上线下畅通的学习新渠道,增强学习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再次,要根据专业学习特点,组织建立以党员为主、普通同学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学习引导小组、学习督查小组等,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形成全体学生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最后,依托党团组织,建立分科目学习小组和帮扶小组,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型、科技普及型、专业应用型和学术报告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点面结合促进学风长效发展。

  (三)创新学生党建活动模式,为促进学风建设搭建重要平台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紧密结合学生、教学等工作,形成促进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与班级工作紧密结合。利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组织开展课堂秩序检查管理,严肃学习和考试纪律,同时利用班会和集体活动,开展“优良学风”大讨论,推动“优良学风班”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党员教师作为班级指导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有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三是与团建工作紧密结合。以党建带团建,利用“党团活动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学生团干部,为党组织培养可靠后备军。四是与宿舍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应利用好学生寝室这块阵地,开展“读书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创建“党员示范寝室”“优良学风寝室”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新学生党建考核模式,为促进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取得学生党建促学风的良好效果,应秉持“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完善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第一,实施学生党员挂牌制度。学生党员在校园内要佩戴党徽,在宿舍、课堂、考场等场所要实行“党员挂牌”,将此作为一项制度严格管理和规范党员的言行,督促其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实行学生党员帮扶制度。学生党员要对同班、同寝或低年级同专业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帮扶过程中要做到有据可查,学期末要检验帮扶效果。第三,实行学生党员述职制度。每年组织党支部述职大会,将学生自身学习和促进学风建设作为述职重要考核指标,全体学生党员对其进行测评,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党员要限期整改、追责问责。第四,完善激励措施。学生党支部要按学期、学年适时开展“优秀学生党员”“学风建设先进党员”评选活动,并积极向学校层面推送优秀人选和事迹,对在促进学风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党员给予奖励和表彰。

  大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党员是促进学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应紧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创新学生党建促学风建设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用,使广大学生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在优良的学风环境中早日掌握扎实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