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性课型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11-29

  摘要:专题研究性课型引导学生从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调查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成果到总结交流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在网络环境下让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专题研究性课型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某一特定的专题研究课题作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气质为本位的生成性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专题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专题研究课题,所以课题的确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讨、通过互联网研究有关信息、总结经验的探究意识生成过程。一般来说,专题研究课题应具备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特点,充分考虑到研究内容的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一过程有一些基本的步骤和要求。

  第一,定向。教师可以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意识”找寻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的困惑点、关注点之间的关联性,在两者的契合点上设置专题研究课题,初拟《专题研究课题指南》,指明研究方向,让学生宽泛选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反馈信息。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从教学实践、基本理论和信息资料出发,围绕研究方向确立一系列的专题研究课题,并收集整理成《专题研究课题汇编》。

  第二,提炼。初步提出的课题一般是比较空泛、笼统的,需要对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筛选,然后把所要研究的专题提炼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选题的权利,同时也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作用,把握好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找问题。尤其是针砭时弊的研究,学生因心理成熟度不高、社会阅历浅,易萌发过激观念。因此,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用辩证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立论。

  第三,论证。课题的论证是对课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可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使整个课题研究具体化、系统化。在课题论证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二是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是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技术路线;四是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五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等。

  二、专题研究计划的设计

  课题选定后,要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目前,大学生仍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缺乏自主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设计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案,以期逐步生成学生对专题研究的预测分析和统筹安排的探究技能。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虑选择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最适合课题研究的进展及资料的获取和处理,最易取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历史、现实状况等材料的常用方法。它具有间接灵活、途径多样、系统严密和实施方便等特点。调查研究主要包括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和参观调查等方法。访谈调查是以面对面谈话或网上交流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优点是灵活性强,搜集材料准确可靠,有利于调查的深入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素质和情绪往往影响到访谈的进程和效果。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或网络平台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法。其优势在于实用简易,注重效率,资料也便于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于受问卷回收率以及设计问题的数量、代表性和深浅度的影响。除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外,还可以通过参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参观调查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播放视频等活动,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前给学生讲述当时的历史背景,观看影片《拉贝日记》的片段,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组织学生参观,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撰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第二,查阅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和证明研究对象。其优点是能研究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无对象反映性的干扰,有利于纵向分析,而且费用较低。但这种方法缺乏标准形式,编码也较为困难。因此,文献资料法一般用于理论性研究课题。

  第三,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深入研究某一个特定对象的方法。这个特定对象可以是人、事件或组织。个案研究包括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其中,前两种方法是较为常用的。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8—10人组成课题组。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专题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一个学期时间完成专题研究性学习作业。另外,还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

  三、专题研究计划的实施

  专题研究性计划的具体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获取和筛选相关资料。学生首先要选择有效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包括访谈、上网查阅书籍、报刊和杂志、网络调查等方式。而学生要学会甄别信息资料的优劣、真伪,筛选出与研究课题相关度高且有价值的资料,放弃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合逻辑地驾驭资料,最后再综合分析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第二,制作调查研究成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既定成果形式的要求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论文、PPT、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同时要从形成“作品”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核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充分以完善成果。

  第三,初步地展示与交流。学生将专题研究得到的初步成果在课堂充分展示,成果的展示方式要提倡多元化,除了按一定要求制作PPT以外,还可以采取演小品、演讲、辩论会、播放微电影等方式。学生通过研讨与交流,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其探究气质的生成。

  在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师的指导不再将学生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研究信息,启发学生思路,补充背景知识,介绍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和创新。教育内容的获取方式、学生的探寻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都发生较大变化。在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考核过程中,围绕大学生情感、认知、行为方面合理设置考核评分点。一方面考核学生对课题知识点“知不知”、“会不会”,在理论知识了解、理论思维分析和自主探索上设置考核评分点;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对课题重难点“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在学生讨论发言、实践体验、参与表现中设置考核评分点。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