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 个省( 市、自治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9-01-02

  摘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实施三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政策文本、普及水平、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组织领导是影响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五大因素。要提高实施效果,需要在政策文本的普识度和指导性,特校的招生能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特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与康复服务、辅具配发、家庭资助,教师待遇、特教师资培养培训、课程教育改革,七部门的沟通合作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问题提出

  2014 年1 月8 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以下简称“一期提升计划”)开始实施,实施效果较好。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进一步提高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

  黄汝倩对地方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政策进行了文本研究,发现地方政策制定者专业化水平不足、政策措施操作性不强、政策执行效果难以检测、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薄弱、民族地区特殊教育薄弱等问题。[1]李静郧、孙玉梅也对提升计划的地方政策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地方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政策内容愿景化、政策措施笼统化、责任主体模糊化。[2]黄儒军、申仁洪发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展报告,解读了一期提升计划出台的背景、价值取向、重点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提升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3]张婷等对山东省提升计划实施3 年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使山东省的特殊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存在着基层政府对特殊教育不够重视、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质量不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等问题。[4]这四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有关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状况的文献。本研究旨在对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进行追踪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影响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以期为第二期提升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士能抓住这些关键因素,提高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2017 年7 月17 日,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并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实施二期提升计划的重要意义,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因此,研究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二期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内容,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旨在了解提升计划实施以后教师们的所见所感,从而获取与提升计划实施相关的信息,提炼和分析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调查问卷(教师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政策文本、普及水平、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组织领导五个维度,共35 个条目。借助SPSS 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测得α 系数为0.826>0.6,KMO=0.782>0.5,显著性P=0.000<0.001,说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三)研究步骤

  1. 问卷编制

  本研究查阅了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相关的文献,通过互联网检索、了解各地区此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文本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关键性的陈述;最终编制成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调查问卷(教师预测卷)》。就近选择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对问卷进行预测。课题组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和问卷测试的结果,经过多次讨论,对问卷进行了反复修订,最后形成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调查问卷(教师卷)》。

  2. 抽样调查

  从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20 个省(市、自治区)中,选取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通过当场发放、快递邮寄、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问卷1445 份,回收1097 份(回收率75.9%),其中西部地区826 份、中部地区54 份、东部217 份。

  3. 数据处理

  对回收的1097 份问卷进行甄别,剔除无效问卷136 份,保留有效问卷961 份(有效率87.6%),其中西部地区790 份、中部地区54 份、东部117 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录入,利用SPSS18.0 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一期提升计划还有很多方面有提升空间,但具实施的总体效果较好。影响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较多,我们从政策文本、普及水平、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组织领导五个维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一)政策文本

  我们将来自政策文本自身的影响因素分为文本的普识度、宣传方式、指导性、必要性4 个指标。调查数据显示,47.1%的教师了解提升计划,50.3%的教师通过阅读上级文件了解到,81.6%的教师觉得有必要实施提升计划,63.2%的教师认为提升计划文本具有指导性。数据分析表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政策文本的普识度、宣传方式、指导性、必要性密切相关,显著性水平P 分别为0.000、0.002、0.000、0.004,均小于0.01;且这4 个指标间两两相关,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

  (二)普及水平

  我们根据一期提升计划的内容,用招生能力、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指标来衡量普及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22.2%开设了学前教育,9.1%开设了普通高中教育,15.2%开设了职业高中教育;57.3%的教师认为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能力有待提高,93.0%、89.8%的教师认为残障学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有待加强。由此可见,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不高。我们从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的五个指标中选取了招生能力、职业教育,将其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分析显示,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与招生能力、职业教育显著相关,显著性(双侧)分别为0.048、0.025,小于0.05。

  (三)条件保障

  根据一期提升计划的内容,我们将条件保障细化为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当地政府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资助力度、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医疗与康复服务、辅具配发、其他力量参与办学7 个指标。数据表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医疗与康复服务、辅具配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其他力量参与办学4 个方面需要大力加强,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与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资助力度不够。

  本研究从上述7 个指标中抽取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当地财政投入两个指标与一期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与“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当地财政投入不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6、-0.239,显著性水平sig 值均为0.000。这说明“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当地财政投入不足”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高度显著负相关。且“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与“当地财政投入”高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6,显著性为0.000(见表1)。

  

 

  (四)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一期提升计划的内容,教育教学质量由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两个二级指标组成,我们将教师队伍建设细分为7 个三级指标,课程教学改革细分为4 个三级指标。

  1.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的7 个指标为:教师待遇、教师专业素质与技能、教师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师资培养数量与质量、师资培训数量与质量、培训对工作的帮助程度,7 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工资待遇有待提高的特校教师占96.1%,认为自身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的占88.7%,认为职业认同感有待加强的占87%,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的占76.6%,认为培训数量有待增加的占89.1%,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的占89%,觉得培训对工作较有帮助的占66.7%。另外,分别有88.8%、91.8%的校长认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数量不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教师待遇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从特教津贴和年收入两个方面来测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并分别将特教津贴、年收入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特教津贴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特教津贴在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上有显著差异,显著性为0.01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见表2)。将最后一组“特教津贴比例为30%以上”作为对照组,进行Dunnett 双侧检验,结果表明:没有特教津贴、特教津贴在15%以下、特教津贴为15%与特教津贴在30%以上的均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显著性分别为0.012、0.026、0.035,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且特教津贴比例越低显著性差异越明显。特教津贴比例为16%-30%与特教津贴为30%以上之间的均值差异无显著性(见表3)。

  

 

  特校教师年收入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年收入在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上有显著差异,显著性p=0.013<0.05。LSD 检验结果显示,年收入3 万元以下与年收入3-5 万、5-7 万有高度显著差异,显著性分别为0.001、0.007,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年收入3 万以下与7-9 万有显著差异,显著性为0.01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这表明,年收入越低,显著性差异越明显。

  第二,教师培养数量、质量与教师专业素质回归分析。教师培养的数量、质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预测能力。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为因变量y,以“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数量不够”为自变量x1、“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为自变量x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数量、培养质量与特校教师的专业素质高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72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0.000。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 为0.536,表明特教师资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对特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贡献率为53.6%,特教师资的培养数量、质量对特校师资专业素质的预测力为53.6%,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方差分析结果,F=57.100,P=0.000。

  表5 是特校教师专业素质与特教师资培养数量、质量的回归模型,由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396+0.174x1+0.519x2。方程中,常量为1.396,回归系数分别为0.174、0.519,经t 检验,回归系数的P 值分别为0.049、0.000,小于0.05,有显著性意义。

  

 

  第三,教师培训数量、质量与教师专业技能回归分析。教师培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具有预测能力。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为因变量y,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数量有待增加”为自变量x1、“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为自变量x2,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数量、培养质量与特校教师的专业技能高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8、0.507,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0.000。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311,特教教师培训的数量、质量对特校教师专业技能的预测力为31.1%,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方差分析结果,F=661.721,P=0.000,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直线关系。由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425+0.287x1+0.355x2。方程中,常量为1.425,回归系数分别为0.287、0.355,经t 检验,回归系数的P 值分别为0.000、0.000,小于0.05,有显著性意义。

  第四,教师培训数量、质量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回归分析。特校教师培训的数量、质量对特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有预测能力。分别以“特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特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因变量,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数量有待增加”为自变量x1、“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为自变量x2,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特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与“特校教师的培训数量和质量”高度显著相关,线性关系存在,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为y=1.992+0.108x1+0.394x2,回归系数的P 值分别为0.000、0.000,有显著性意义;“特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特校教师的培训数量和质量”高度显著相关,线性关系成立,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为y=1.350+0.143x1+0.431x2,回归系数的P 值分别为0.000、0.000,有显著性意义。

  第五,教师培训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相关分析。教师培训对工作的帮助程度、培训的数量、培训的质量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高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显著性分别为0.004、0.007、0.000。其中,培训对工作的帮助程度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呈正相关,说明培训的实际效用正面影响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培训数量有待提高、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呈负相关,说明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的现状,会对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产生负影响,为了增强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需要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训数量与培训质量之间高度显著相关,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见表6)。

  

 

  2. 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将职业教育课程、个别化教育计划、康复训练、普特交流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4 个指标。调查数据显示,40.4%的学校开设了职业教育类课程,26.8%的学校实施了个别化教育计划,26.5%的学校开展了康复训练,81.8%的特校与普校进行了交流活动。调查中还发现,83.1%的特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有待修订。由此可见,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有待修订”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进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01<0.01,说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高度相关。

  (五)组织领导

  根据一期提升计划的内容,我们通过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学校重视程度、学校管理、学校领导能力、教育部门指导、各级政府的监管、各部门沟通协调7 个指标来衡量一期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当地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能力有待提高、教育部门指导不够、各级政府缺乏监管、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较少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

  我们抽取政府重视程度、学校重视程度、学校管理、学校领导能力4 个指标与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进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分别是0.667、0.594、0.664、0.095,说明不相关。但是,政府重视程度、学校重视程度、学校管理、学校领导能力四者两两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一期提升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政策文本、普及水平、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组织领导五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的每一个因素均影响着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还需要抓住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增强政策文本的普识度和指导性

  一期提升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政策文本的普识度和指导性还需要加强。一期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本中,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体现出政策制定者特殊教育、教育管理等基本素养不足,缺少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5]政策制定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和水平[6],因此,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政策文本的指导性,意义重大。同时,也应做好政策的宣传、学习工作,提高普识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社会市民了解提升计划,形成全民全社会认识、重视、支持特殊教育的社会氛围。这将能更好地增强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特殊学校的招生能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由调查结果得知,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能力还有待提高,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还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能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状况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显著相关。下一步,我们需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是新建学校的招生能力,增加教育机会的供给量,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尽最大可能的让适龄特殊儿童能就近入学,尽最大可能让残障程度较高的也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力。杨希洁教授在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情况的调查中也发现,新建校中绝大部分只开设了义务教育学段,改扩建校中53.87%设置了高中教育,仅11.54%设置了学前教育,3.85%设置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7]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向义务教育的“两端延伸”,扩大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供给,任务既艰巨又紧迫。方仪教授等对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的调研发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分布缺乏均衡性、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开发缺乏科学性、教师队伍方面缺乏成长性。[8]加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院校残障学生教育的发展,增加残障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机会,开设适合社会需要和残障学生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提高残障学生的就业能力,任重而道远。因此,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能力,加快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既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又能全面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条件保障,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与康复服务、辅具配发、家庭资助

  调查数据表明,特殊教育的条件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地政府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资助力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均需加强,特别是医疗与康复服务、辅具配发、特殊学生及家庭的资助、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等方面更需大力加强。近些年,各级政府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条件保障,各级财政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断增长,特殊教育经费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显不足。财政部门、民政部门、残联、卫生部门等需要协同合作,尽可能为特殊儿童提供一定程度的免费医疗服务,尽可能满足特殊儿童康复的需求,为其配发相应的辅具,减轻其障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另外,特殊教育需要全民参与,在政府直接财力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政策优惠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康复机构,通过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捐资助学,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树立光荣榜等办法鼓励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和课程教育改革的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的七个指标均需要大力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指标也需要大幅度加强,特别是教师待遇、师资培养培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紧迫。杨希洁教授的调查也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普遍缺乏康复师、职业技能教师、学科教师、生活教师,特别是新建特校教师到岗率很低,已到岗的教师83%来自普校,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9]加大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来源问题。高师院校应根据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课程,为特殊教育学校输送、供给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产品,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加强在职特教师资的培训,进行内部建设,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解决现有人员的专业问题。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应进行训前调研,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类型的变化、学生的需求、教师的需求等,确定培训的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训练,提供给特教教师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增强培训的满意度和适切性。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行政推进工作,而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支持。[10]我们需要通过行政方式,协调各方力量,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加快教材编写的进度,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推进个别化教育计划,增加职业教育类课程,加强康复训练,尽可能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服务满足特殊孩子、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加大普校与特校的交流与融合,使更多健康健全的孩子了解特殊孩子,也使特殊孩子能有更多与普通孩子交流的机会。因此,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尽量使特教师资供需数量均衡,供需结构也得到均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提高特殊教育行业的吸引力,尽量留住和吸进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育改革,尽量为特殊儿童及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期待的局势。

  (五)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七部委的沟通与合作

  调查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地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指导不够、各级政府缺乏监督与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虽然相关研究表明,组织领导与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无直接显著相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组织领导的强大作用。调研中发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从普校调转而来,他们对特殊教育知之甚少,外行领导内行,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重要领导人的任命,专业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指标,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的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一位具有较好能力、理念、思想的领导,能引领学校快速发展。同时,有必要扩大特殊教育专业参培人员的范围,将教育系统、发改委、民政部门、残联系统、卫生计生等七部委中分管特殊教育的各级行政领导和工作人员纳入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范围,增强他们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加工作的有效性。加强七部委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推进特殊教育的机制,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会晤,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交换意见,使各部门既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又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如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的背景下,宝山区人民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局、发改委、卫生计生委、残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编制办,构建了一套由教育部门组织,八委办局共同合力参与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使得各单位各司其职、紧密合作,有效地推进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11]上海市宝山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项目的运作模式,可作为多部门精诚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