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现状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06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共历经四个发展阶段,表现出管理的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趋势。但从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化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亟需在实践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多元合作的联合育人方式,坚持以专业领域及要素扩充为事务方向,坚持以学科为支撑的协同体系共建,在思维观念、体制机制及学工队伍建设方面谋求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萌芽阶段(1978-1985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高校的管理理念进行重塑,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被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工作内容,体现出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的变化。政府提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专业化发展,主导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是恢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完成高校学生管理任务。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化进程处于萌芽阶段,主要坚持以德育为先,纠正片面强调以政治教育为主导的行为,开启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另外,这一时期,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通常挂靠在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生管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由其他人员兼任,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也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起步阶段(1985-2000 年)

  1985 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大,学生管理更具弹性,逐步建立起学生自缴学费、自主择业机制,更加明确了学生管理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需的各类人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事务日益复杂化,管理内容逐步扩展,学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出现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经济资助等新事务。同时,学生管理的组织机构不断细化,专项负责学生成长、发展等系列工作,同教育教学活动明显分离,工作职能日趋多元,以保证学生管理活动具有完整的流程,专业化管理逐渐显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稳定阶段(2000-2007 年)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面对急速增长的学生数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包括经济、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亟需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予以强力支撑。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大,学生管理的理论不断深化,并开始引入国际化元素,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管理体系。随着我国高校逐步适应了激增的学生数量,学生管理工作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成型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尤其是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学生指导委员会、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勤工俭学中心等相继成立,各二级学院也成立相应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及部门,学生事务性工作在管理上日趋专业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管理的方式更为便捷,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学生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与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相关的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并作为研究对象成为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趋于稳定,各项配套措施相继完善,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基本成型。

  (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全面发展阶段(2007 年至今)

  “2007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人才需求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在快节奏的环境下显露出各种问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管理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工作机制重新进行了梳理,学生管理队伍及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培训体系日臻完善,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学生管理的思想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教育引导与服务,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其职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达不到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在理论、实践及要素支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理论基础薄弱

  理论是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先导,有力地支撑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必须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论研究滞后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进程,相关理论研究处于零散状态,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大多是关于经验的论述,对学生管理活动中涉及的要素形式鲜有科学的论断,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认识不足,搞不清学生管理工作属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专业特征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优化以及学生管理人员培育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化研究。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是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瓶颈,亟待加强科研投入,进行理论突破,带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状况来看,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素养欠缺,面对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应对举措,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管理人员的准入条件较低,这里指的不是学历层次的问题,而是对于学生管理经验与能力缺乏系统的考评,导致入职人员能力水平差别较大,影响专业化水平。其次,我国学生管理人员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管理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缺乏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扮演好学生管理“多面手”的角色。最后,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不利于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导致部分学生管理人员缺乏职业热情和进取意识,另外学生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也不够清晰,影响其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要素支撑不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需要诸多要素的有力支撑,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制度的保障,再到工作的人员、运行机制等,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政策,尤其是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辅导员教师的选聘、培养、考核进行了制度规范,加快了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进程。但是,顶层的政策部署与制度设计缺乏时效性,制度的更新速度滞后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难以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通常过于笼统和宽泛,对于在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混乱。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梯度建设方面,缺乏系统的规范与有效的成长机制,对其管理、考核的制度体系不健全,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导致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足,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我国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脱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履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高校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接受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这是学生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通往专业化发展之路的根本,需要学生管理人员自身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打造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夯实学生管理专业化建设基础。其次,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主要目标,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结合学生活动的实际,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充实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内容。最后,高校要将学生管理工作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和兴趣爱好的重要平台,明确认识到管理并不仅是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形成正确管理观念也是专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坚持多元合作的联合育人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非智力因素的注重,挖掘高校第二课堂教育能力、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已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高校也越发关注教室外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时代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工作中教与学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3]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建设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诉求,需要将学生管理同课堂教学相融合,形成联动的成长发展机制,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及大数据分析,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嫁接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有效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强调综合使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同高校的教学要素处于割裂的状态,管理范畴也不会因受空间的限制而被局限,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局限在课内与校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全局性,要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生管理过程,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师等应成为管理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多元合作的联合育人方式。

  (三)坚持以专业领域及要素扩充为事务方向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过程中各要素的专业化水平共同提升和发展。随着高校管理事务的不断扩大,学生需求日趋多样化,学生管理的分工也日益细化,这便要求高校要对涉及学生管理的各要素进行有效分解,探索不同专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包含多个方向,具有不同周期与属性的建设特点,随着学生管理理论的不断充实与职业岗位的日臻成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专业化与体系化,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日益成为学生宏观管理中的重要分支,并在内部继续分化,分化的过程也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同时生活园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成为了专业化建设方向。

  (四)坚持以学科为支撑的协同体系共建

  “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必须由相应的专业学科为依托。”[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依赖于深厚的学生管理底蕴,尤其是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化人才。“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各种文化并存、糅合,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使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5]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也需要构建以学科为支撑的协同发展体系,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改变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科支撑,筑牢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学科基础,形成多学科共同支撑发展的学生管理体系,加速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专业化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重要趋势。

  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高校学生管理思维,树立专业化的管理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积淀深厚,在学生管理事务上已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制度,养成了科学的管理意识,并成为了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尤其在思想观念与管理思维上与其相距甚远,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因此,高校首先要转变学生管理思维,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关键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无法予以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就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予支持,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生事务工作队伍。”[6]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确立学生管理事务的重要地位,从高校顶层到具体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讲究管理的效率与规范,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质量观,保证学生管理事务不能缺位。观念指引学生管理行为,高校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管理,且要从学生管理事务入手,强化理论导向与实践规范。只有坚持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要从上到下更新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认知,抛弃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误区,更加强调多元化的学生管理事务乃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以学生为落脚点和根本点的思维观念,真正在管理理念上实现突破。

  (二)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构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明确工作规范是强化学生管理的必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的管理规范,明确学生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准则,确立学生管理主客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严肃管理流程,细化工作岗位职责,甚至将其上升至法律法规高度,严格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是学生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师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其纳入高校宏观管理制度建设范畴,扭转传统学生管理的制度错位问题,避免学生管理制度不合时宜、无效执行等现象,对学生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充分认清高校学生管理事务的内涵,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生管理事务的地位、作用、属性,从学生利益出发,制定有效的工作细则、管理程序、考核标准、保障条款等,并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学生管理人员要能够高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确保学生事务工作的协调性,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三)强化学生管理内涵建设,构建专业化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高校应积极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采用纵横并行发展的模式,由单纯的管理方式向引导与服务并重的方向发展。学生管理不只是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是旨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技术性工作,必须做好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及信息服务,不断优化管理资源,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另外,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战略眼光,将内涵建设同借鉴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经验相结合,引进先进的模式与方法,不盲目引进,也不照搬照抄,而是进行本土化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需要建立有效的学生事务工作机制,打通上下级学生管理组织之间、不同学生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壁垒,构建相互协助、经验传递、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增强学生管理组织的工作活力,融洽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学生管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保障机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线下逐步转向线上线下共同服务,这便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以线上引导服务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提升学生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四)强化学工队伍管理,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将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重心放在学工队伍培训上,从源头到过程每个节点把关,强化学工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同样需要转变以往‘政工人员’形象,向‘专家型’、‘学术型’人员转变。”[7]首先,高校要对新入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把关,要求其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对整体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调控,保证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性。其次,高校要注重对学工队伍的在职培养,通过业务培训、制度规范、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其业务能力,努力培养其具有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工程师、生涯规划引导者等多种角色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最后,高校要构建科学的学工队伍发展与管理体系,合理设定学工队伍的岗位职责,在绩效评价、职称评定、岗位待遇及发展方向上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尽快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内开展,让学工队伍专心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