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理论的高职化学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5

  【摘要】“心流”理论强调,教师教学应积极探寻学生的学习心理,力求找到更合适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心流”理论对高职教学的意义,并探寻利用“心流”理论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海伊发现,当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可控又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愉悦、兴奋及充实的感觉,即“心流”。这种状态可以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如运动、游戏、阅读、写作等。高职化学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较枯燥且学习难度大,学生普遍反映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进度缓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设计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专心听课?笔者认为,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并沉浸在“心流”的体验中,学生就会“乐学”,继而对学习产生明确的方向。

  一、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活动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课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发布在线预习任务,尽量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以及贴近生活的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入,学生被课程内容所吸引。例如,在讲解“碱金属”这部分内容时,将“滴水生火”的实验视频发到平台上,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课中知识讲解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尽可能讲得有趣。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这节课时,笔者在课程中引入了动画。离子键这部分内容中重点讲了氯化钠,将其形成过程比喻为各取所需,钠原子倾向于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氯原子倾向于得到一个电子,最终变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产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键。对于共价键,重点讲了氯化氢,将其比喻为强强联合,氢原子和氯原子都有获得电子的倾向,他们谁也不愿意失去电子,所以他们达成协议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

  二、活动应具有挑战性,且要与一定的技能相适应

  根据“心流”理论,在有很大压力的环境中人会变得焦虑,而完全没有挑战的环境会使人觉得无聊、厌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技能与学习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出“技能平衡”的状态。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笔者首先列举了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这个学生初中就学过的反应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物质得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就是还原反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复习化合价的相关知识,观察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变化。通过练习,学生分析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氧化反应化合价是升高的,还原反应化合价是降低的。教师接着提问:是不是一定要有氧的参与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再举例Fe+CuCl2=Cu+FeCl2,学生应用化合价的知识来分析,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此层层递进,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结论逐步引申到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知识的内化。

  考虑到班级教学的特点和“技能与挑战平衡性”的特征,需重点针对中段、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方案时,首先应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如原有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进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及学习需求设计适应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活动方案。学生觉得经过努力就能够完成教学挑战,从而在内心产生兴奋与充实的感受,继而产生“心流”体验,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

  三、及时反馈,让学生们看到自己原先的思维局限

  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即将出现的后续教学行为做出适当反应。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便于教学与学习质量的评价。

  在讲授计算类或涉及对原理直接应用的知识点时,通常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如“溶液浓度的计算”。教师先对公式进行讲解,然后由易到难布置习题,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回答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自测习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克服。对于记忆型的知识点,在课前或课中设计播放视频或动画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设计问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通道,提供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及时提问,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充分预设,抓住课堂的生成,保证教学过程的自然性、连贯性。

  在反馈中,学生的自身技能与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能很好地配合,使学生产生潜在的主控感,当学生专注于这种动态评价和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时,就会产生全神贯注的“心流”体验。

  四、扩展应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来说,要多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例如,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紫甘蓝来做酸碱指示剂,实验操作简便,过程安全,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自行验证紫甘蓝酸碱指示剂的指示范围。同时拓展到生活中,如红色、粉色玫瑰花瓣,红萝卜皮等都可以做成酸碱指示剂,由课内到课外,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另外,拓展延伸设计的内容选择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科学揭秘、前沿进展等,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绘制手抄报,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将“心流”理论融入教学中,重点还在于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每一章的知识都各有特色,不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的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沉浸在“心流”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