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24

  [摘要]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在中国已经产生严重后果,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演化经济学将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本文根据演化、遗传、变异或新奇、选择、路径依赖、路径创造、多样性、差异性、演化经济学经济政策原理等演化经济学理论提出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特征和路径。

  目前,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已处于主流地位,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严重后果[1],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演化经济学将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探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演化: 经济学教学改革是动态变迁过程

  演化经济学的信条是: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一切变化的动力之源;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2]。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均衡动态变迁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同时具有不确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教学中居于统治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地位迅速上升,目前在中国经济学教学中已处于主流地位。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教育在国外已经产生严重后果,2000年,由法国学生发起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是最充分的证据;但在国内只有少数经济学家如刘国光、贾根良、卫兴华认识到其严重的危害性[3-4]。因此,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5-6]。

  二、遗传:经济学教学改革根植于历史传统

  正如生物基因一样,经济学教学制度、习惯、惯例和组织结构等是历史的载体,通过模仿而传递,因此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应尊重历史。我们要认识到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教育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影响了一大批教师和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许多人已经加入中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中国经济学教学现状。

  三、变异或新奇: 经济学教学改革以创新为根本动力

  有目的地创造新奇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演化的最重要特征[7],因此创新是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创新取决于个体认知模式的不同和社会制度是否鼓励创新;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主要取决于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的个体偏好或知识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是否鼓励创新。培养和引进具有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绿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异端”经济学知识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对受新古典经济学影响较大的教学和科研人才进行“异端”经济学培训,加强各种经济学知识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改革僵化教条的中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制度,鼓励经济学教学创新是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四、选择:经济学教学改革以竞争为重要作用机制

  选择机制研究变异或新奇在经济系统中为什么、什么时候和怎样才能被传播[7]。依据凡勃伦有关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例化过程理论,在经济学教学改革初始阶段,传统经济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习惯就有可能将经济学教学的新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如果经济学教学改革是开放和远离均衡的,由于自增强作用,经济学教学的新思想就会通过系统涨落被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阈值而进入一种新组织结构。当新组织结构形成后,自增强机制将使经济学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方式进入快速扩散阶段,最后演变成主流经济学教学思想。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萌芽状态,传统经济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习惯处于主流地位,因此经济学教学改革要具有开放性思维和竞争思维,否则,可能被传统经济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习惯扼杀。要纠正重视国外培养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轻视国内培养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的传统人才观,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造就了一批经济学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值得学习;既要重视引进美国培养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也要重视引进其他国家如法国等处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前沿的国家培养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使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国家和地区来源多元化;既要引进学习新古典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更要引进学习“异端”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使从事“异端”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在数量上居优势地位,促进经济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公平竞争;要改变仅重视数学演绎推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向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学习,重视案例教学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地理分析法、溯因推理法等方法的运用;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招收实行文科生与理科生兼收并举,不要歧视文科生和女生,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跨学科学生报考经济学研究生。

  五、路径依赖: 经济学教学改革易于产生“路径锁定”

  路径依赖理论表明技术和制度一旦被采用,将产生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四种效应,导致技术和制度运行产生收益递增效应,使技术和制度具有一种在原路径上的惯性,并形成两种演化路径和结果:良性循环、递进优化和恶性循环、长期停滞甚至衰落。[7]路径依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经济学教学改革也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强化,目前已成为中国几乎所有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和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选课,“异端”经济学课程受到明显的忽视和排挤,学生学习了大量脱离实际的理论,数学被当作目标而不是工具,教学方法排除批判性思考,中国经济学教学长期锁定在恶性循环的演化路径上。

  六、路径创造: 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本质

  路径创造理论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超越,包括企业家实施创新并协调创新过程的角色、市场创造、制度创造和演化路径等要素。基于路径创造理论的后进国家的发展政策是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加强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从个体联结到系统自组织,重视组织、制度与演化阶段之间的协调[7]。

  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创造新的经济学教学演化路径,路径创造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教学改革要求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等具有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多样化的经济学知识,具有不断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精神和协调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的能力。可选择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相对较低的经济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试点,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使演化经济学处于中国经济学教学主流地位。鼓励将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多样化的经济学知识引入中国经济学教学中,通过深入调查中国经济实践研究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将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要努力形成一种宽容、自由的创新文化,改变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经济学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之间联结松散而薄弱的状况,鼓励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经济学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之间形成网络以产生协同效应。

  七、多样性和差异性:经济学课程和内容的基本特征

  演化经济学认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一切变化的动力之源[2],为促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多样性和差异性。目前,中国经济学课程和内容单一,重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忽视中观经济学如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重视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等演化经济学;重视西方经济学,忽视发展经济学;重视孤立地研究经济系统的“纯”经济学,忽视与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的经济学如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社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因此,中国经济学课程和内容的改革方向应是课程和内容的多样化与差异性,重视中观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与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的经济学学科,让学生学习不同观点的经济学课程和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八、演化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原理对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7]

  (一)历史重要与最小限度打乱原理:经济学教学渐进性改革模式的理论依据

  历史重要突出了经济过程具有路径依赖和时间不可逆等因果累积的正反馈特征,在任一历史时点上,个体及其所处环境都是上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经济政策最小限度打乱原理,要求经济政策包含新奇内容,但对制度结构的打破不能大到使整个共同体的社会架构顷刻完全瓦解。因此,中国的经济学教学改革应考虑经济学教学制度变迁的过程、连续性和渐进性,采用渐进性改革模式,逐步实现经济学教学彻底转型。在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期阶段,重点学习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多样化的经济学知识,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从事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研究的海外人才回国从事经济学教学,鼓励经济学教师到国外学习以及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在自主创新阶段,重点加强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积极招收国外学生来中国学习经济学,同时鼓励国外学者来中国接受经济学培训。

  (二)创造力原理: 经济学教学改革试验多样化的理论依据

  创造力原理即创造力、发明和创新是人类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的经济学教学改革应避免“一刀切”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教师的积极性,遵循试验的方法,允许多样化的改革试验,通过相互学习,逐步完善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

  (三)不确定性与意外原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目标模糊性的理论依据

  不确定性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演化经济学主张经济政策应遵循意外原理即由于经济政策可能会带来与预先目标不一致的意外后果,经济政策目标需要有模糊性,从而有容许行为人具有创造性行为的空间,允许不同行为主体对问题、战略、规则有不同的理解,尊重多样化的地方实验,获得进一步的经济政策启示或修正。目前,中国许多高等学校正在进行改革,注重对教师的量化评价,包括专著、论文、课题、获奖等各个方面,教学分值和科研分值一刀切,教学与科研之间无法相互替代,缺乏弹性,违背了不确定性与意外原理,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如有些教师的论著质量很高,但由于偶然性在聘期内未能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在下一聘期内,不能被聘为教授,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聘期目标应具有模糊性,允许教学分值和科研分值有一定的浮动幅度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有一定幅度的相互替代;如果教师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也应被视为完成聘期任务。

  (四)复杂与质量型经济政策主张: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政策主张

  演化经济学提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质量型经济政策。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主要停留在数量性政策上,如课时增减,实验、实习和论文时间长短的变化,课程数量增减,但很少有改变新古典经济学霸权地位的改革,缺乏鼓励经济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多样化,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对话,经济学教学与经济现实接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进等的质量型政策。

  (五)系统政策观: 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必须与自然环境、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中的惯例、非正式制度等协调一致,其基本理念是系统论的。中国的经济学教学改革也应遵循系统政策观的要求,改变由院长、系主任等决策经济学课程的现状,加强经济学学生、教师、系主任、院长等之间的互动,重视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教师的建议;深入调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单位对经济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开展经济学学术研究,开设经济学课程和更新经济学教学内容,重点讲授能解决经济现实问题的课程和内容,改变目前经济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践的现状。如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但经济学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很少,而与之背离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是必修课程并占有大量学时。因此,可以聘请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开设课程或讲座,加强国内外学校之间经济学的交流,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能解决经济现实问题的人才。

  (六)试验与政策学习原理:经济学教学改革试验与政策学习的理论依据

  演化经济学主张经济政策的试验性,政府必须提供制度空间允许并鼓励试验,赋予行为主体试验的自由。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提供制度空间,允许并鼓励经济学教学改革试验,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教师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试验的自由,不依赖少数经济学专家的理性设计或领导的个人权威,不搞“一刀切”,宽恕可能发生的“错误”并从中学习经验,提供如“异端”经济学人才引进和培养需要的经费等优惠条件。

  演化经济学认为开放、非线性和动态的经济系统迫使人们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决策和主张,存在政策学习原理。政策学习的分析框架包括政策突变、行为人“群”中特性的保存与传递表现为行为人的交互学习和政策轨迹的存在、社会选择过程、演化中的非最优假设。政策的实现机制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政策学习模型包括政策模仿模型、政策移植模型和政策创新模型。因此,应加强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经济学教师、学生甚至用人单位之间的交互学习,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学习机制,鼓励从采用政策模仿模型→政策移植模型→政策创新模型的转变,根据环境变化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经济学教学改革政策,经历社会选择过程即优胜劣汰,逐步实现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满意化目标。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经济学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