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融合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2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这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人才创意能力的培养相一致。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相融合,便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来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平台。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意见,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工作会议,习近平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创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发展新动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改变高校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忽视而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以及改变高校及教师传统教学管理、态度及方法的不利局面。在技术、资本、意识等多元因素的作用下,当创意成为时代的一种主题的时候,以大学生的培养为着力点,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的确是提升全民创意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从各地的实施来看,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的确发挥了引领作用。各种以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比赛遍地开花,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在逐步建设,针对学生的各级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也全面铺开,关于创新创业专门性的研究机构也在很多高校中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高校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确是在踏踏实实地进行。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深深感觉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正在改变着中国高校教育的格局。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高校新设立的专业,无论是艺术特色还是管理特色,文化创意始终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大的特色。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是培养高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初阶形式和规范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系列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持作用。2004 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四所高校试点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2011 年教育部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其纳入,并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创意能力即是一种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现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有着天然的相关性。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意经理人,这种创意经理人才具有文化产业的专业思维,这种专业思维表现在创意管理、符号(象征)价值创造和授权经营模式上[3]。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作者将以宝鸡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如何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分析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

  一、融合动力

  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固有的传统性。而要改变传统的趋势,的确存在着难度。因此,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过程中,难度更大的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随着高校教学及科研的发展,特别是依托新兴专业的教育,通过与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就能够达到传统教育观念变革的目的。宝鸡文理学院目前正在全方位构建高水平的宝鸡大学,对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新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求通过创新创业这一强有力的抓手来实现对学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并为此出台了专门性的保障和激励政策。对于新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要求专业发展要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凸显应用型学科的时代价值。面对这些要求,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相融合,才能够探寻到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路径。

  目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大有呼声高而作为小的趋势。虽然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的热词,但在高校具体的实施中还需要对具体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有可持续的操作方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亟须研究具体的实现手段。研究发现,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学科发展相融合是近期研究的热点[4]。宝鸡文理学院开设了四年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能力培养不力等问题。诸如引进师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通过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目前流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则可以较快地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大的价值是其适应了中国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各地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发展较为缓慢。宝鸡文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开设的。如何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凸显该专业的优势,成为专业发展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文化产业管理发展与产业实际相联系的通道。只有加强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践的联系,才能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相互的需求,才使得两者具备了融合的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必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贯穿于学科建设过程中[5]。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意诉求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时候,就要求通过创新创业的理念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更能够体现文化创意特点。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意性质也能够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二、融合途径

  虽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遗憾的是其具体的工作抓手却不容易获得。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得以落实,高校目前还在探索当中。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确存在问题,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提升中国高校学生素质以及可能改良高校教育机制的关键,但其具体的抓手还需要不断探索。宝鸡文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教师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师生的愿望不强烈,而是可以借鉴的模式很少,具体的工作抓手有限,导致师生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时比较茫然。

  如何均衡不同学科类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管理者所应思考的问题。从宝鸡文理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来看,明显偏向理工科。这主要是因为理工科院系拥有较好的实验室条件,在各类竞赛中较容易获奖。而一般文科性学科则很难取得与理工科一样的效果。所以,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来看,更多侧重于理工科。这种偏科的态度也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虽然具有创新创意的特点,但与一般文科学科一样,需要学校更加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教师的指导作用到底要发挥到什么程度也应该反思。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衡量往往通过项目、论文、竞赛获奖等便于量化的手段来实现。为了达标,实际过程中一些教师会过度参与,甚至代替学生工作。这很显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是不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性的,要将更多的参与机会让给学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创新创业这个词当前成了热词,其热度不仅仅是在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高校,在社会的其他领域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这与国家不同层面的倡导有关,也与整体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需求现实有关。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在服务业比例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以文化创意为主流的文化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大众化创业理念的提出也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性话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一般性高校学生而言,同创业教育相比,更为关键的还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因此,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受传统观念、文化和教育的限制,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高校教育中对相关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不足也是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之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教育的结果就是直接促成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强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传统教育的弊端,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即是对创新意识和创业方法的忽视。从这个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开发专门性课程以及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课设计,诸如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广告设计等课程很容易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但还是应该有创新创业专门性的课程。虽然宝鸡文理学院在全校大一年级的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过于宽泛的基础类课程难以有专业深度和发展广度。特别是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来开发系列地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发挥专业优势率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至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应通过国家对相关教师的系列培训以及专门性引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来实现。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的有限。专业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如果只能是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讲解,那就绝对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最初的设想。

  三、融合保障

  为了更好地执行各级管理机构出台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宝鸡文理学院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各专业能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作为新办专业,宝鸡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部分课程由历史学专业教师担任。因为专业的原因,历史学教师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新方法的使用较少。这样一来,就影响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授课质量。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同样觉得学生不能够密切配合,授课陷入两难境地。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务必使教师能够适应专业背景下的新要求,就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从授课方法的改革入手,进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革新意识和方法。

  特别是在新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教师以往以传统办法所讲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网络中获得,如果再不能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创意同样是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而只有当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创意紧密结合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价值。教师在此背景下,如果不能够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则很快就会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学生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当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都能够真正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与一般传统的学习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则更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和创意的形式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这就必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难度。特别是对那些对本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正是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化和系列可操作性过程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促使学生由课本的学习向课本以外延续,真正能够体现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意特征,而不是像一般传统型专业那样封闭。宝鸡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学校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志愿者讲解的参与、实践性课程内容的落实等手段,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能够将文化创意贯彻到日常性学习中。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各种条件的保障。除了基本的教学设备意外,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宝鸡文理学院成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实验室,有些二级学院拥有学校资助的创新创业平台,平台主要发挥教学设备整合和优化的功能。通过项目资助、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室提升等途径来从根本上改善高校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调查显示,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水平大学,一般性普通大学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都比较有限。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一般性普通高校能够争取到经费的配套。宝鸡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也在积极争取经费的支持。今年,学校成功立项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教学设备的水平。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借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分析传统教育中的弊端,深入推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