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教育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6

  [摘要]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者的情感问题、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能否正确表达和处理,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平等公正、“情”“理”相济、理解和信任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关爱学生的艺术;从严而有格、实事求是、尊重肯定、以身作则等四个方面研究了严格要求学生的艺术。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都必须讲究教育艺术的专业职业意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第三条明确规定: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者的情感问题、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能否正确表达和处理,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普天之下,不关爱学生的教师屈指可数,但关爱学生的教师却爱得“辛苦”。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因得到教师的关爱而感到幸福,也不因得到教师的关爱而心存感激。导致教师常常抱怨:我是把一颗心都掏给学生,可是学生还不领情,难道是我爱错了吗?其实,关爱学生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和艺术,否则,会适得其反。

  一、关爱学生的艺术

  爱,是人类最高级的情绪,是由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肯定体验,是对人对事物表示喜欢时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绪。

  关爱学生,既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又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手段。关爱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关爱的特征、关爱的作用和关爱的艺术等问题。

  (一)关爱的特征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家不爱科研设施设备,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农民不爱土地,就种不好地,教师不爱学生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师的爱与科学家的爱、农民的爱,是相通的。

  1.关爱学生与热爱教育是统一的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教师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来关爱他们的学生,才使自己的工作不那么急功近利,他们用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坚韧的性格,促使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孜孜以求,勤奋工作,把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培养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爱学生,就是爱祖国、爱事业的体现。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热爱教育,爱岗敬业,将关爱学生和自己的职业使命紧密结合起来。

  2.关爱学生具有坚定的原则性

  关爱学生的坚定原则性,不仅仅表现在不只关爱部分学生,而要关爱全体学生,不偏爱,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和心态对待所有学生,还表现在对学生不私爱、不溺爱,要有坚定的教育原则性。教师是国家和社会通过法定的形式,受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和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原则问题,关系到一代人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3.关爱学生具有持续的稳定性

  教师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稳定性,它不是瞬息万变的冲动,而是一种持久的永恒的感情。爱的持续的稳定性,还表现在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上,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也不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也不在于学生是否可爱,它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感情,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

  再则,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在长期的学与教中产生,是教师用自己的关爱换取了学生的爱,这种感情是稳定而长效的,也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很多教师,不为名利所动,不愿失去来自学生的那激动人心的、纯真的感情,认真教书,全心育人。

  (二)关爱学生的作用

  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没有爱这个基础,教育的大厦就会塌陷。纵观历史,横看现实,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1.关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教师的关爱,不仅是学生接受一定道德要求和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信念的必要条件。要形成一定的信念,要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有丰富的情绪体验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事,并得到了教师的好评时,他所感到的情感的满足,这就为信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实践表明,不少教师以其深厚的感情去对待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学生从这种情感中获得的力量超越了千万遍的说教。一种要求和关爱,如果被学生认作是关怀和关爱,就会产生愉悦的倾向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相反,同样的要求和关爱,如果被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故意为难和恶意打击,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为上的抗拒。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他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还可以谴责,但是他应当格外小心,把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地表明他的动作的根据是严父般的慈爱。”

  2.关爱是发展学生的动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学生,会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和个人性格。学生与他人发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这种每天都在发生的实际关系,会在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上产生深刻的烙印。一个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教师的关爱,不仅可以形成积极上进、主动愉快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爱护中,陶冶了真善美的情操,学会如何用高尚宽容的情感对待别人,并在这一情感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他人、爱自己的高尚情操。

  凡是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一个遭受过教师训斥和惩罚的学生,他在情感上可能会产生成长历程中一些不利因素,他很可能会把大多数人看作是具有威胁性的对象,是他遭受痛苦与不幸的根源,甚至不能接受正常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

  3.关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为师之道,热爱学生,犹如父母之爱护子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秉持“爱生如子”的理念,用心去做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处理学生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群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为什么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为什么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是因为这些孩子“笨”吗?这些问题我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似乎使我明白了什么。这个故事说的是:铁棒和铁锁的对话,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而钥匙却能轻轻一转,就能把锁打开了。铁棒问:“钥匙,这是为什么?”钥匙回答说:“很简单,因为我懂锁的心。”其实教师的教学也一样,教师要懂学生的心,要有一把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关爱。因此,教师要像一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用关爱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关爱去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关爱去点燃学生自尊的火花;用关爱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用关爱去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4.关爱使学生把教师作为榜样

  古语云:“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教师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教师。让教师成为旗帜,使学生如影随形;让教师成为路标,使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总是倾向于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是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因为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密切交往,使教师的形象变得亲切而高大,自然就自觉或不自觉就会去模仿他所爱慕的老师的语言和行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情操和观点,甚至教师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也会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情感,一起的学教经历,使教师的榜样形象更具有感召力,在学生的行为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足见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三)关爱学生的艺术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懂得关爱学生,还要学会怎样去关爱学生,这就需要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1.平等公正的艺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潜能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

  一般来说,教师关爱学生,对那些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对待那些学业困难、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就不容易做到,特别是那些不遵守纪律,状况频出,甚至对同学和班级造成不良影响的学生,更不容易做到,这就要全看教师的修养了。如何公平地对待潜能生,公平地关爱学困生,这不仅是教育艺术的问题,还是教师的师德问题,是教师教育思想和工作责任感的问题。对待潜能生和学困生,不仅要关爱,而且要偏爱,因为转化一个潜能生和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要困难得多。

  2“. 情“”理”相济的艺术

  在教育实践中,关爱和教育学生一般存在着两种教育情景:一是“有理无情”;一是“以情代理”。

  “有理无情”地关爱和教育学生,就是忽视感情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只讲是非曲直,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困惑。具体表现为: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板起面孔说理,不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只用现成的结论去回答学生的一切问题。教师的话虽说头头是道,但因师生感情不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较差,接受“理”也就大打折扣,探究原因,产生这一现象的归因是平日缺乏对学生关怀和爱护造成的。

  “以情代理”地关爱和教育学生,是忽视讲道理,把“情”提升到高于一切的程度,以为凡事只要师生感情融洽,就能解决思想问题,以为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情动了感情,思想工作就业已完结,从而放弃了“理”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老师对我好,我就听老师的”的认知,但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改正缺点,为什么要不断进步,一切以教师的态度和情感为转移,这样的教育,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很难鉴别和抵御不良行为,遇事就会手足无措。所以“情”不能高于“理”,“理”也不能离开“情”,二者相济为用,密不可分。

  3.理解和信任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一个不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的教师,师生之间的心弦是不可能发生共鸣的。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会主动、及时、正确地去关爱学生;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洞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怀着同理心去观察和爱护学生。有的教师对一些学生爱不起来,这与不理解学生有关,有时甚至不仅不理解,反而曲解学生,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师生的交往是心灵的碰撞,是至真至纯的情感交流,这都需要理解。

  教师之所以矢志不渝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信任很关键。教师要始终相信他的学生是有希望的,不要轻易在学业和品德上下一个结论,使学生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期望之心牢牢地支配着他,不改变自己向好的行动和决心。

  二、严格要求学生的艺术

  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按照国家、学校的培养目标,按照社会要求的规范和标准来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人才,教育施加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的过程,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没有好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严就是爱,教师的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根本利益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回忆早年的学生生活时曾说,凡事那些严格甚至有些严厉的教师,哪怕是受到了他的惩戒,也能清楚地记起他们的姓名和容貌。但这里不得不提醒,有的教师抱着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想法,采取苛求学生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讲究方法,讲究科学,讲究艺术。

  1.严而有格的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与“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新时代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严格要求学生,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地向学生提出要求,要依据一定的“格”。“严”是不能失之过宽,“格”就是要有一定的标准,是指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严格”一词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严格”就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切切实实地按照学校要求国家标准进行,既不能随意降低保准,也不要任意提高标准。要求的标准过高、过严,学生根本无法达到,也会物极必反。要求的标准,任意放宽和降低,是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的,这两种情况,我们都要避免。

  2.实事求是的艺术

  对学生严格要求,应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情况,要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一蹴而就。符合客观情况,就是从现实的教育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客观条件,一步一步地提出较高要求,要留有余地;不能主观臆断,提出不切实际难以做到的要求。

  还要做到循序渐进。人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不是直线前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特别是要注意,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有连续性、习惯性和稳定性。

  还要重视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长、学业状况、思想品德、家庭环境都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这就既要对学生提出大家都必须都做到的统一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严格要求既不能降低水平高的来适应低的,也不能以高水平去要求低的,应当从大多数的学生水平出发,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3.尊重肯定的艺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和肯定一个人。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并肯定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以关爱学生为前提,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以尊重肯定学生为基础,教师如果不关爱、尊重和肯定学生,也就不会向他提出严格要求。学生自觉接受、履行教师对他的严格要求是内因,教师给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如果不关爱、尊重和肯定学生,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其次,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关爱学生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否则尊重、肯定、关爱,就会没有原则,没有目的,也就会放任自流。

  4.以身作则的艺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务求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一切要求,都变成空洞的说教,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对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求,这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修养、素质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从教25 年来,笔者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做过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代表着知识和权威,因而很自然地就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就会对学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品德高尚、专业精湛、举止有礼、仪表端庄,处处为人师表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然能得以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师应努力在各方面对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仿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这样描述“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关爱学生是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表现,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爱。但教育中的关爱也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重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态度,还指建立健全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为便于学生接受,严格要求学生要讲究方法,要根据法律法规、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年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拿捏好严格要求的尺度。因此,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刚柔并济、宽严适度,做到严而不厉。

  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辩证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