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学前儿童发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03-26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初,受欧美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对旧教育的儿童观与教学方法展开批判,认识到儿童观与儿童研究是中国教育科学化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多元理念的传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等因素推动着儿童地位的提高,也改变着人们的儿童观和儿童意识,“以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识。但相比其他教育分支学科或者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研究,学前儿童的研究却显不足,其研究成果对于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贡献量在26个二级学科中居于中下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容乐观。基于这样的背景,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儿童发展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对后续儿童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期刊选择标准

  《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类的专业学术刊物,是我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之一。《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公认的权威性专业刊物。根据某领域的大多数重要文献会集中发表在少数几种核心期刊上的布氏定律,本研究选择《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这两本涉及儿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的历程。

  (二)数据来源与筛选标准

  本研究依托CNKI数据库,分别筛选《心理发展与教育》从1985年到2018年最新的第五期(2018-09-15出版)和《学前教育研究》从1994年到2018年最新的第十一期(2018 -11-01出版)中与学前儿童(0—6、7岁)发展和教育相关的文章。筛选的标准为:符合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或综述类文章;研究对象为(或包含)0—6、7岁幼儿;研究主题与儿童发展有关,或为儿童发展水平的测查,或为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利用Exce12013对文献的数量分布、机构、基金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借助Cite Space Vcl]绘制知识图谱,以较为客观地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主要议题的变迁。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 V绘制知识图谱时采用的是关键词共现分析,采用关键词的频率和中心度两个指标的结合来反映不同时间段内学前儿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Cite Space V中关键词的频率反映了该关键词的出现次数,中心度量化了网络图中点的重要性,反映了该关键词链接其他关键词的影响力。[2]

  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 V绘制知识图谱时采用的是关键词共现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数量

  《心理发展与教育》在1985—2018年间发表的与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的论文共446篇,《学前教育研究》在1994—2018年间共刊载与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的研究论文198篇。按照时间将1985年至2018年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5—1989年;20世纪90年代:1990—1999年;21世纪00年代:2000—2009年;21世纪10年代:2010—2018年),可以看出这几个阶段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及在该杂志所有刊发文章中所占比例均有变化(见图1)。《心理发展与教育》四个阶段儿童发展研究文献数量基本持平(20世纪80年代仅有5年),但占该刊物总发表文献的比例在下降。《学前教育研究》20世纪90年代刊发的儿童发展研究文献还很有限,有关儿童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学前教育领域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自2000年开始,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范式逐渐受到关注,占该刊物总发表文献的比例有所增加。

  自2000年开始,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范式逐渐受到关注,占该刊物总发表文献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研究主体

  通过对两本期刊中儿童发展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与研究所,其次是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实践机构。教育研究机构包括中央及省、市、区县的教科所,还有教育研修院、教师培训中心;教育实践机构主要是托儿所、幼儿园等托育机构,也有极少数的研究者来自中、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其他的机构还有医院、政府部门及儿童组织(见表1)。2000年以前的一些研究因为格式不够规范,有少数研究者并未标注科研机构。

  2000年以前的一些研究因为格式不够规范,有少数研究者并未标注科研机构

  两本期刊所发表的儿童发展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主体都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中又以高等师范类院校为主,如《心理发展与教育》近20年内发表的儿童发展相关研究文献更是几乎全部出自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者。总的来看,研究主体也较为单一,《心理发展与教育》446篇研究文献虽然有不少高校之间的合作,但是只有14篇跨机构合作,并且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学前教育研究》20世纪90年代没有跨机构合作项目,21世纪00年代有7篇,仅占该阶段儿童发展研究文献的8%,21世纪10年代有18篇,占比21%,68%的跨机构项目由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完成,其余为高校与医院、教研所等。

  (三)经费来源

  资金支持是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经费来源是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基金,主要分为国家级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基金(省级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部委专项委派项目等),市级项目基金,科研院所项目基金(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提供的经费支持),境外项目基金(境外研究机构或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经费支持)和其他项目基金。基金的整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有部分发表的文献未标注或未获得经费支持。

  基金的整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有部分发表的文献未标注或未获得经费支持

  总体上,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研究项目受到基金资助的比例较低。直到近十年,对学前儿童研究的基金支持才出现大幅增长(见表2),儿童发展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这些研究中多为横断研究,长期追踪研究较少。《心理发展与教育》有20篇追踪研究,占比4.5%,《学前教育研究》有关儿童发展的大型追踪项目较少,1994—2018年间仅有2篇,占比1%。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 20世纪80年代:1985—1989年。

  由于1987—1994年之间《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的全文文献无法从CNKI数据库获得,故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只包含《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刊发的78篇儿童发展相关研究文献。利用Cite SpaceV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这一阶段内学前儿童研究突显的关键词,结果见图3。 从20世纪80年代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高频词多为儿童、幼儿、学前儿童、幼儿园、被试、研究者、心理学家这些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词语,少有针对某一热点研究主题进行的研究。与其他年代的研究不同,除了实证研究外,20世纪80年代《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献中有不少是儿童发展的理论介绍与综述,还有一些是国外经典研究的翻译介绍。综合关键词的频率和中心度两个指标,筛选出如表3所示的关键词。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绪、个性方面的发展,偏好采用实验研究法,也关注班级、游戏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绪、个性方面的发展,偏好采用实验研究法,也关注班级、游戏等问题

  比起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研究,从图4可以看出《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在此阶段刊发的134篇儿童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更多体现了研究的实质性内容,研究主题更加丰富,研究之间有更多有机的联系。其中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关的自我控制、思维、概念等关键词表现出较高的频率和中心度,与社会性相关的关键词如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攻击性、侵犯性等则在数量上占据很大优势。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仍然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为两大研究主题,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研究更丰富,此外二者的交叉领域——社会认知的研究也引起了关注。

  《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世纪90年代刊发的18篇儿童发展研究文献也主要聚焦于幼儿社会性与认知发展方面,如李百珍( 1995)采用实验法研究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陈旭(1996)对国外大量教育实验进行总结,得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教育策略主要有行为结果强化策略、榜样示范策略、言语指导策略和个人体验策略等;张瑜等人( 1997)对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5]陈红香( 1999)通过幼儿绘画测查3—6岁儿童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情况[6]等。

  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5]陈红香( 1999)通过幼儿绘画测查3—6岁儿童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情况[6]等

  3. 21世纪前十年:2000—2009年。

  从图5可知,《心理发展与教育》21世纪00年代的研究聚成了两类:一类是与儿童发展直接相关的研究主题,以心理理论(错误信念)、自我控制(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延迟满足)和情绪理解为三大研究重点,此外还有一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另一类是数量有限的涉及儿童发展影响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从综合频率与中心度指标来看,儿童心理理论是这一时期非常明显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从综合频率与中心度指标来看,儿童心理理论是这一时期非常明显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与《心理发展与教育》刊发的儿童研究逐渐微观、深入的趋势不同,《学前教育研究》更关注教育实践中儿童的游戏与社会性发展(见表4),如华桦(2004)通过对游戏中教师指导和幼儿活动的观察记录的对比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教师指导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7]郑淑杰等人( 2004)对2岁幼儿亲子互动与4岁时幼儿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追踪研究;[8]王红娜等人( 2005)通过对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的观察分析,探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动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武建芬( 2008)观察研究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10]夏滢等人(2008)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早期融合教育班级中两名听力损伤幼儿的同伴交往过程进行了动态考察;[“]但菲等人( 2009)使用表演游戏进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表演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使用表演游戏进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表演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从图6可以看出,《心理发展与教育》21世纪10年代刊发的儿童发展相关研究主题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心理理论的研究依然占有较多的数量,但是中心度低,成为过气的热点;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是中心度相对较高,关键词频率和中心度的综合指标较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此外,侧重于学校教育的数学认知和推理方面的研究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家庭养育的相关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借助眼动仪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始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崭露头角。

  《学前教育研究》21世纪10年代刊发的儿童发展研究相对分散,如图7所示没有突现的关键词和节点,对关键词频率和中心度的统计也发现各关键词频率和中心度均较低,表明学前教育领域自身很少有条件或资源持续开展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儿童发展研究,而更多依赖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出现了一些与《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同的关注点,如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研究[13]以及基于眼动技术开展的儿童早期阅读与绘画欣赏研究[14][15]等,此外还表现出了对弱势学前儿童群体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农村儿童、贫困儿童发展问题的特别关注。

 此外还表现出了对弱势学前儿童群体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农村儿童、贫困儿童发展问题的特别关注

  四、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学前儿童研究蓬勃发展的40年,从介绍国外的理论到开展本土化的研究,从经验梳理到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儿童发展领域在这40年间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研究资料,但纵观40年来儿童研究的历程,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

  从经验梳理到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儿童发展领域在这40年间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研究资料,但纵观40年来儿童研究的历程,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

  首先,研究相对零散、缺少对某一研究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能形成有代表性的本土理论,也缺少清晰的理论构建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多是对西方的理论与概念等不加修正的应用。如何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是儿童发展研究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儿童发展研究的学术性与研究规范性明显增强,但对学前教育实践鲜有指导价值。如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等有关儿童发展的基础研究成果很少被幼儿园教育实践者所关注,学术性与实践性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如何建立儿童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研究不同教育方法与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与学习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第三,以横向研究为主,纵向研究不足。纵向研究能够以动态的发展观研究儿童个体或群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国际范围内儿童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但纵向研究费时费力,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研究人员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跨机构间的合作、增加长期项目的资金支持、改变短平快的成果评价导向与机制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必要条件。

  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儿童研究应考虑如下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信息时代,儿童研究应更多关注那些对儿童适应信息时代最为关键的发展要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学前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从研究方法来看,应重视多方合作建立儿童研究大数据库。当前西方有关儿童发展的实证研究多使用由国家组织建设的大数据库,此类研究的优势在于既能减少研究过程中重复的人力财力投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同时又能使研究者综合分析社会文化、经济、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深入探寻解释儿童早期发展的路径。而我国现阶段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大数据库相对匮乏,尽早建立国家层面的儿童研究数据库可以优化研究经费的配置,也可以整合各学科各领域的资源,促进研究者之间的跨机构合作,从不同学科视角促进儿童研究更系统、深入。从研究视角来看,应强调儿童的参与,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