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贵有疑”回归培训学校课堂

发布时间:2017-06-17

《易经•蒙卦》是专门讲启蒙教育的卦,卦辞中有这么一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 我。”意思是说,不是“我”(教师)来求儿童启蒙,而是儿童蒙昧无知,有了疑问又急于 想弄明白,迫切需要“我”(教师)来给他帮助。《蒙卦》强调儿童的自我建构,正所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人朱熹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 不进”,清晰透彻地阐释了疑问之于学习的重要价值。
 
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却经常看到,学生走进课堂时没有问题,也很少有 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教师,则带着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的问题走进课堂。学生 在被动回答形形色色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了学习的兴趣。
 
如何让“学贵有疑”回归课堂?我想,最关键的是善待学生提问。于永正老师曾 经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不是教学设计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其中自然包 括善待学生的提问。前段时间听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的《雾凇》。课间休息时,我到 学生中了解学情。一位小男孩问我:“老师,课文怎么把雾凇写得这么美? ”我还没来 得及回答,他的同桌,一个小女孩偏过脸瞧瞧他:“你傻呀,因为雾凇本来就很美,所以 才把它写得美呗! ”旁边的同学都笑了起来,小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当时,我没笑,因为我的心已为“课文怎么把雾凇写得这么美”这个问题而动。这个看似废话的 问题,却恰恰问到了文本的要害之处,直接揭示了文本表达的密码:作者是怎样写出 雾凇的美丽的呢?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会提问,从这个小小的故事,我们似乎可 以得到启示: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也许是我们没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没有珍视和善 待学生的问题。
 
当然,由于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经常是散点化、零碎 化的,甚至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但没关系,只要教师耐心倾听,用梳理、归纳等 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筛选、整合与提升,提取出主干问题,同时适时教给学生 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从课文题目、关键词句、困惑处、矛盾处、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进 行提问,时间久了,何愁他们提不出含金量高的问题?
 
在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型为关注“学生的学”的教学变革中,“学贵有疑”的课堂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不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 现问题的学习循环,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