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议的焦点,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秦宣教授作为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撰写的《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是对社会转型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是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从理论上论述了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经验;第二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阐述了我们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怎么样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等;第三篇章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情况,还详细地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以及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出了解决途径;第四篇章是关于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并结合现实畅谈了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最后通过分析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形势,从而提出了创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路。四个篇章看似各自独立,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一背景下这四个篇章又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正是这一独特的编排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社会转型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贵探索。
首先,开篇通过问题导向统领全书,激发读者的兴趣,使全书具有可读性。作者在序言中提出当今时代虽然物质充裕、科技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纠结和焦虑。美国人纠结是否还能继续统领世界,欧洲人纠结是否还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在焦虑如何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中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却没能显著提高。于是,“我们是谁”这种失去自我的困惑和迷茫在中国社会蔓延开来。由此也激发了读者对于在社会转型期下意识形态建设情况的了解,从而打开了对第一篇章的阅读。同样这种问题导向意识不仅仅是对开篇第一章的引导,在引导读者阅读其他篇章时,也同样采用了此方法。比如在谈到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一语切中要害,指出了当前中国社会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存在的问题,也激发了读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兴趣,由此开启了第二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者洞察当前社会的现存问题,并尖锐地指出来,为后文中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激发读者对此书的阅读兴趣。
其次,视角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出开阔的视野。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全书是以社会转型期为研究视角,透过这一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论是意识形态或是思想政治必然要和这个时代以及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动态紧密联系起来。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也正经历着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动态必然也会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否还安全,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健康?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这一视角也打开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实效等。而该书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并不仅仅只围绕课堂、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来研究。该书的亮点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联系起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而延伸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从社会转型期这一视角,洞察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延伸至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这一脉络无不彰显了作者开阔的视野。
最后,增强了高校教师的责任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上,将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正是为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以及国人思想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高校教师就必然肩负着一种责任与担当,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上,该书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都作了阐述,这无疑也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