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客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发布时间:2019-07-27

  创客教育在我国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期,大概发生在2011至2013年间;第二阶段是探索期,2013年底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吴俊杰第一次提出“创客教育”这个词,同年举办了第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这一时期进行了积极的创客教育实践,但规模普遍较小、影响范围有限,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第三阶段是发展期,

  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到深圳调研,专程考察了柴火创客空间,之后又破天荒地把“创客”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之“双创”东风把创客教育吹到了教育前沿,创客教育迎来春天。

  在发展过程中,创客教育难免遇到一些磕磕绊绊。尤其在2013至2015年间,创客教育遭遇一些难题。那时,全球性的创客运动还没有波及国内,创客和创客教育还非常小众、边缘,甚至有些另类。之后,创客教育一直发展得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师资问题。合格的创客教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并具备一些与“造物”“跨学科学习”相关的核心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创客教师队伍是创客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没有教师,创客教育就缺少必要的传承人,也就无法有效实施。但师资是个永恒的问题,我们永远走在解决的路上,没有终点。何况现在越缺乏师资,越能说明之前的教育过于强调分科,弊端逐步呈现出来。

  二是课程和课程资源问题。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创客教育如果没有课程资源,那么即便老师拿到设备器材,也不知该如何上课。在创客教育发展初期,“没有课程”是很多中小学校长,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拒绝开展创客教育的一个主要托词。但创客教育发展至今,课程和课程资源已经不再是“卡脖子”的问题,社会机构能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校选用,很多学校也具备了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三是创客空间的使用率问题。目前,有些学校虽然建了创客空间,但创客空间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真正能做到常态化教学的没有几个,使用率较低。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毕竟创客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正式进入国家课程体系。在批评创客空间使用率低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校内做个小调研,统计一下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理科实验室的使用情况,看看这些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的实验课是不是按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了?我不是想拿这个例子为创客教育开脱,而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太急,不能对创客教育提过多的要求,不能指望依靠它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不捧杀,也不棒杀”的态度反而有利于创客教育健康地发展。南京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团队2016年和2018年分别做了两次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创客空间的使用率远远高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传统学科实验室的使用率。

  四是创客教育的“无用论”。许多人质疑创客教育的价值,不明白“创客教育有什么用”。很多从事科创教育的老前辈发问:“你们现在搞的所谓创客教育,不就是以前的电子制作吗?”“这跟我当年做无线电有什么区别?”“我们以前搞三模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啊!”学科老师也疑惑:“你们带着孩子瞎折腾,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关于这个问题,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指出:“创客教育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具有促进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的潜在可能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也曾指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理科课程将学科知识化、知识点化,缺乏整合性,使得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知识间的关系并不为学生所理解,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无从谈起。同时,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困惑也会越来越深。对此,温州中学教师谢作如提出了“创客教育需要关注无用的学习”的观点,希望学生在“创意物化”的过程中应用各种学科知识,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创客教育“无用之用”的价值正体现在作为知识间的“粘合剂”和“勾缝剂”的作用,修补学科之间的裂缝。

  此外,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就是创客教育到底有没有标准。在创客教育开展过程中,地方、学校各自为政,各搞一摊,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曾试图给创客教育上个“笼套”。但我比较认同“没有标准恰恰是创客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的观点,“没有标准”是创客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早在2016年就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包括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过沟通,大家一致认同“创客教育就不应该有标准”,如果有了标准,什么都标准化了,那还创什么?怎么体现多元?怎么面向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创客教育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允许甚至鼓励适度的差异性。

  上面罗列了一些问题,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真的仅仅是创客教育的问题吗?除了没有标准这一条,其他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创客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