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自媒体,让培训学校学生的习作行为个性化

发布时间:2017-06-17

“行走”的自媒体,让培训学校学生的习作行为个性化
 
2011年版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 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自由表 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学生一作文本一 教师”的封闭空间里,写作展开的动作性活动 受到一定限制,缺少对“这一篇”作文的主动 体验、感悟、思考,致使写作文只能演变为“为 赋新词强说愁”。随着网络与终端的普及,博 客、微博、微信、贴吧、QQ、BBS等自媒体“飞 人寻常百姓家”,其即时、交互、个性化的写作 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模式的封闭性,让“人人 能写、处处能写、时时可写”成为可能,每个人 都能拥有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每人的喜怒哀乐、洞悉周围事物的变化、审视社 会现象……随着镜头,学生在最熟悉的小区、 班级和校园发现了不熟悉的风景,在熟悉的 人身上发现了不熟悉的样子与特点,在最熟 悉的宠物身上也发现了不一样的表情。他们 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有意识地找 寻习作素材,首先解决了习作“无米下锅”的 问题。如李静老师在春节前给学生布置了微 信话题“聊聊春节那些事儿”,过春节时,学生 就带着观察和收集的意识,自觉把春节有趣 的事情拍一拍,写一写,放到朋友圈里与大家 分享。等到写作文的时候,轻松把之前积累 的素材调出来,一篇“色香味”俱全的作文就 完成了。
 
镜头内容的选取个性化,每个人的表达 也充满个性。一开始,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写 什么,但每次都能从上传的照片中发现培训学校学生简短、率真、自然的照片配文,或小诗、或散个人都是行走的自媒体。
 
(一)即时:想写就写,直指内心诉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新媒体改 变了传统习作教学为训练而写的现状,更凸 显习作的表达与交流功能。学生借助微信、 QQ等自媒体,及时把偶发事件、瞬间场景、 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平台 上,立刻就能得到诸多“点评人”的关注和 点评。
 
南京市金中实小培训学校是首批“网络与数字化 环境下教学实验项目”试点学校,在这里,新 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正改变着学生习作教与 学的方式。学校为实验班级每个学生配备了 平板电脑,几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开 设了“镜头去哪儿——我是小拍客”的习作课 程。学生运用手中的数码工具,在学校、家 庭、自然、社会中,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随时记 录,上传照片。透过镜头,学生关注植物开花 结果的瞬间、捕捉小动物的呆萌可爱、抓取行文、或对话。学生用自己认为最适宜的言语 表达自己的意图,真实生动,明快形象(如图 1、图2、图3)。等作品积累多了,“拍客们”就 会把它们发布到学校的“拍客论坛”,与全校 师生一起分享。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身 份的人去欣赏、评点,可以点赞,可以“送花”, 还可以留言评论……积极的讨论,成串的跟 帖,逐渐取代了作文本上教师孤零零的红笔 点评。多元的评价有效增强了作者的责任意 识,而学生畅所欲言,不拘形式地表达真实的 自己,也生动体现了 2011年版课标所提倡的自由创造的乐趣。学生借助“美篇”软件制作 “种子的生长”,把“带着书本去旅行”做成微 电影……新的工具、新的空间、新的载体让学 生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极大激发了学生习 作兴趣和创造力。
 
而且,自媒体习作是“零门槛”,即使是师 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互 联网习作的魅力。如在外来务工子女集中的 江东门小学,郑睿老师见学生爱玩手机,家长 又开通了“一线通”,便借助“教育一线通”的 平台定期发布话题,把传统的习作训练转换 为“给老师回短信”,学生觉得很好玩,特别愿 意给老师发信息。发布的话题突出“兴趣”这 个关键词,如“给11月11日起个名字”“你会 带什么宠物参加比赛?”“我们班谁有可能是 外星人?”遇上这些话题,学生回复得特别快, 内容也特别有趣。第二天反馈时,全班学生 都开心极了,而那个被认为是外星人的学生, 更是兴奋得不得了。
培训学校学生想写就写直指内心诉求
 
(二)随性:私人定制,享受创造之乐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侧重关注文章 主题、立意、材料、结构、顺序等,导致学生作 文循规蹈矩、千文一面。然而,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文体和语篇,一句广 告语、一段解说词、一则通告……美国 NCREL“21世纪技能”项目中,把数字时代的 读写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其中就包括 信息与视觉的读写能力。随着自媒体社交软 件的不断升级,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方式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和技术支持,使得习作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 再成为难题。
 
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培训学校小学的张婷老师带领 学生开展“微信日记”“QQ微写作”的摸索与 尝试,引导学生在微信上写日记。小小手指 舞动,改变了铅笔、钢笔的书写方式,而且图 文并茂、超文本的创作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三)交互:真实情境,开启多元交流模式
 
习作的本质是交流,但传统的批改模式 中,学生在作文本上习作,教师逐本批阅、点 评,评价单一,批阅周期长,极大地限制了作 品即时、多维的交流,影响了学生习作的动机 与兴趣。而在自媒体世界中,无论是博客、微 博、微信、QQ,都有无可比拟的交互优势。记 得2016年初,有人在微博上出题:“我有一壶 酒,足以慰风尘”,找网友续对,短短三天时 间,阅读量就超过了三百万,并引发了巨大的 接诗热潮。
 
金中实小培训学校的“我是小拍客”习作尝试,教 师不仅通过“拍客”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拍、如 何写,更借助网络设置各类交流、评价的平 台,如“本周最亮题目”“最佳镜头”“最牛记 者”,并借鉴星光大道的评选模式,举行“周赛 事”“月赛事”“突围赛”……通过形式各异的 平台评出最佳作品。往往都是一篇作品刚出
来,立刻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评价者有同学、朋友、亲友、教师,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评价标准也更加多元。
 
南湖二小的赵媛老师借助三禾客导学 网,把过去“一对一”的点评变成了现场的多 向、多元互动交流。评改过程中,所有的互动 评价都是动态生成,学生每一次的修改都被 保存在电脑页面中,每一稿、每一篇的改进都 一目了然。另外,师生、生生之间的习作交流 还可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其他师生看到, 得到素未谋面的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在 网络平台上,每一篇作品都能得到展示,无论 是推荐至班级首页、学校首页,还是其他习作 网站的首页,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进 步,习作主动性得到了充分激发,视野也更为 开阔。
 
多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