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校深度合作的“三个现象”

发布时间:2020-04-17

  目前,关于如何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的问题,其中“家校合作”算得上是较“火”的一个话题。实践中,许多学校为此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工作做得也可谓风生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双管齐下,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实践效应。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一些学校对“家校合作”的内涵理解得过于肤浅,或者片面,导致工作中有一些做法剑走偏锋,使家校合作成效大打折扣。

  一、刮“一阵风”

  我们常用“一阵风”比喻行动短暂,不能持久。在这里,刮

  “一阵风”指的是一些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只为应一时之需,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始终一贯。这是“家校合作”中最常见的现象。

  我们知道,“家校合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动态合作,“家校合作”才会持续发展,才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深入学校,我们不难发现,名义上,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但实际上,一些学校所谓的“家校合作”,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的翻版,一个学期只举办那么一次且不说,而且形式简单,过程迅速,家长进班,然后班主任煞有介事地讲几句,便草草收场。当然,也有搞的相对隆重一点的,看起来声势十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又是横幅标语,又是拍照录像,甚至做成美篇,转发朋友圈,凡所能及,无所不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往往也不过是为了赚取点嘘头罢了,因为时过境迁,家校便“路归路,桥归桥”,没了声响。学期之内,学校所做的,无非是分管领导将一些活动材料梳理、入档,静待主管部门的督导检查。

  “家校”合作“一阵风”,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工作一曝十寒,虎头蛇尾,“走过场”“搞形式”,往往会构怨伤化,这不仅会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伤害家长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良的认知。应该说,造成“家校合作”“一阵风”的现象,原因并不复杂,它折射出学校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仅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实践意义,也没有深刻领悟教育部门的精神实质,根本无意脚踏实地的将这项工作去做实做细做好,有此一举,也不过是为了敷衍上级的工作督查;抑或是为了搪塞家长的要求。而实际上,“家校合作”,不仅仅强化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更重要的是,家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将学生培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生的教育自然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家校合作”工作不能只为即时应景,蜻蜓点水般昙花一现,而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家校双方应该坚持不懈,通力合作,“常来常往”,家长到校,教师进家,应成为“家校合作”工作的常态,同时,也可以拓宽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更便捷的交流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做到信息及时共享。这样一来,家校双方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才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二、搞“一言堂”

  百度一下“一言堂”这个词语,本来指的是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在这里,搞“一言堂”是指在

  “家校合作”中,校方唱“独角戏”,始终把控话语权,习惯于单方面说了算,不给家长参与和表达诉求的机会。这是“家校合作”中最突出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搞“一言堂”的表现各异,但“异曲同工”。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大事小情,在言语行动上,学校搞“一言堂”,一般都会有一些“霸气”表现于外。他们在家长面前总是会理直气壮的将一些口头禅挂在嘴边,诸如

  “你们好好听着,我跟你们说”“这件事情,你们必须这样做”

  等,其弦外之音不言而喻,那就是“你听我说”或者“我说你做”。他们不习惯家长对工作“说三道四”,发表有不同的意见,一旦有胆大的家长稍有一语不慎,有弗“圣意”,便会遭到“甩脸子”,久而久之,在学校里,家长一般都会噤若寒蝉,且行且小心。届时,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兀自在家长面前喋喋不休地说这说那。家长呢,在会场上便会如小学生般不苟言笑,训练有素的正襟危坐,努力去扮演好“热心听众”的角色。一般的,这种场合下,也都没有“后场戏”,家长不会再去找老师单独聊聊,会议一结束,大家便一哄而散,各自离去。“家校合作”中搞“一言堂”是有弊无利的。单方面把持话语权,将一种“伙伴”关系硬生生地改变为一种“附属”关系,造成地位失衡,双方不能平等交流,极易将家长永远的拒之于校门之外,成为“门外人”,导致他们不可能真正融入学校教育中来,同学校“手牵手”,也就无所谓同学校“联合起来”,也就无所谓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这种做法还极有可能在心理上引起家长的反感,造成家长不支持、不配合的工作局面。应该说,

  “家校合作”中,搞“一言堂”,其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学校管理者根本没有理解“家校合作”的内涵,办学理念守旧,思想僵化,总是认为,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不懂教育工作,与他们交流、沟通,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于是索性不给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本来的家校“双边活动”演变为“单边活动”,从而严重制约了“家校工作”的有益开展。我们知道,能够平等地“交流沟通”是家校能够有效合作的关键要素,要做到这一点,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主导方,要基于

  “和谐”理念,善于“接地气”“聚人气”,要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增强家长的融入感,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同时还应敞开心扉,与家长互联互通,广开言路,听听来自家长的声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查漏补缺,使我们的工作向善向美,不断地臻于完美。

  三、弹“一根弦”

  “一根弦”强调的是“合作内容”的问题。指的是,家校在合作中,话题单一,双方似乎有一个默契的约定,俨然一种“潜规则”,那就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涉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非智力因素,则弱化、淡化,甚至是避而不谈。这是

  “家校合作”中最为典型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可见一斑。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学习,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就会表现得特别地经心,更是纷纷趋之若鹜,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放下心中事,手中活,如约而至,且现场表现也特别走心,对孩子的成绩大秀“表情控”,优则喜,劣则悲。而一旦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会马上判若两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百般推脱,或者木然的轻描淡写的来上一句,“学习无关的事情,你们教师看着办就行了”。家长如此,学校呢?家长会要么不开,要么就是一种固有的模式,领导且不说,班主任眉飞色舞,津津乐道的,一般都是先讲学生个人的成绩如何如何,再谈班级成绩如何如何,而成绩背后的故事,却缄口不言,即使偶尔有那么片言只语,也是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听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家校合作”弹“一根弦”是十分有害的。一个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这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但一味地将其关在“象牙塔”内,使其“两耳不闻窗外事”,漠视其生长的内生动力,他也很难成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些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德育因素,往往会对人格的形成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如果对教育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往往就会曲解教育的本质,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家校合作”也就不会产生应有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家校合作”,弹“一根弦”的问题,由来已久,有着历史渊源。但社会的发展已经赋予教育新的内涵,教育的意义已经被逐渐地拓展延伸。因此,家校对学生实施合作共育,学校、家庭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理智分析,冷静思考“为什么合作”“合作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纠结于“如何合作”,这样一来,“家校合作”才会有目的、有方向;有内容、有形式,也只有这样,“家校合作”才会真正意义上诠释教育的“教书育人”的内涵,才会使“家校合作”焕发活力,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器”。

  对于这一点,或许家长的教育取向有时会模糊,但学校不能糊涂,要肩负起引导的责任,然后家校联手,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家校合作”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家校合作”

  工作中,我们要能够抓住工作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坚持“合作原则”,寻找“合作对策”,走出“合作误区”,矫正制约因素,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才会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