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新的时代使命,探寻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晚清已降,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农业技术的革新,但我们的农业耕作制度仍“因袭着几千年以来的古法,与近世科学差不多还不曾接触着”四。直至甲午战败后,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变法”与“兴学”成为浪潮,认识到西方“商业之盛,本于工;工事之盛,本于农”四,认为“振兴农工,实富强之本”因,农业教育便伴随这一浪潮而来。张容提出“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也,而农为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无所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4”陈炽在《庸书》中提出:“农非学,无以辨菽麦,别肥饶,尽地力”四,强调农学之重要。康有为亦曾上折

  “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1间,他认为兴农学有助于国富民强,请设立学堂,各地人民广泛参与学习农学事务。张之洞提出“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欲修农政必先兴农学”四,主张遍设农务学堂。

  向农民传授植物学、农业机器学、农业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振兴农务图。1898年,在张之洞的主导下,国内第一所农务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近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农业教育的兴办“对中国近代型农业肇始、发展起基础作用”。民国初年,《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分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等;其中农业又分为作物、蚕业、森林、兽医、水产学校等。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把“农业学校”定性为“实施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后又由“农业”扩大为“乡村职业教育”]。1926年之后,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先进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逐渐发掘出农业职业教育的巨大潜力,如陶行知主张“教育与农业携手”,使教育与农业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晏阳初的生计教育中开展农家实验以向农民传播必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为恢复生产,国家积极创办农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农业发展。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由1963年的3757所提高到1965年的54332所,三年内学校数增加了近15倍]。文革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但也有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期间农业部颁布了《中高等农业院校迁往农村办学》的通知,指出:“中高等农业院校应当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生产,有计划地迁往农村办学。]”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需求,农村职业学校逐步由“向农”教育转向“离农”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进入新世纪后,教育部颁布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并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提出“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项新的工作”。近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徘徊中稳步发展,积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社会发展。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当前,我国乡村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需要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是,一方面,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较差;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长不愿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对从事农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十分低,农业职业教育沦为“逃离式”教育,导致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第一,从生源角度来看。生源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基础,生源数量短缺、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于农业职业教育院校,从源头上阻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生源数量上看,据各行业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剩237所。

  中职农林类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110.4万逐年递减,到2016年减至29.3万[4。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锐减,难以为农业高职教育提供充裕的具有基本涉农专业知识和初级技术的生源,导致高职涉农专业招生亦十分艰难。从生源质量上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地区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迫于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选择农业职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乡土情怀淡薄,内在学习动机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源质量不高,培养难度大。从生源结构上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农村适龄青少年学生,生源结构较为单一,对传统成年农民、乡村女子、基层村干部等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不足。

  第二,从办学条件来看。一方面,经费和实习实训设备是基础,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充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农业职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性拨款有限,资金来源少,农业职业院校在资金、硬件条件上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求。此外,由于农业机械、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设备投入成本高,农业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成本较高,低收入与高支出的办学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兴学以求师为急务”,高素质的职教师资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保障。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使农业职业教育育人成效大打折扣,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引进无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第三,从专业建设来看。仅有的涉农专业也存在专业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未结合本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立为产业提供基础的特色农业及相关课程;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原有的特色专业却未及时更新调整,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第四,从培养质量来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践脱离,实践课程形同虚设,校企合作收效甚微,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术不能经世致用,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顺应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劳心者”与“劳力者”分离使得职业教育未能达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目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严峻。20世纪60年代,世界银行教育专家福斯特说:“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于他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吗。”农业职业教育在艰难的发展中,却难以培养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由此带来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农业职业教育亦应踏上“为农”服务的新征程,肩负起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新的时代使命。

  (一)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会不断出现,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必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更大的包容性、更高水平的要求、更灵活的方式对农村不同群体进行职业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显示,2017年,250余所高职院校的1000个涉农专业点为乡村振兴培养了4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和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7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800万人,其中,生产型人才630万人、经营型320万人、技能服务型360万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填补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缺口。未来乡村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要求“三农”工作队伍不仅要带着专业知识,尤其要带着感情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吗。

  (二)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技术现代化、机械设备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现代化,究其根本在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现代化。据调查显示,德国95%的农民都受到过规范性的职业教育。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10%;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31%;参加过职业进修教育的占59%,高素质的农民为德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率低,究其根本在于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落后的人力资本使得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物质和劳动力数量投入,农业产业难以升级。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承担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时代使命,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之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全面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三)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是“人”,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农业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提升方面实现乡村的内生发展,更要注重实现农民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高素质的,需要依靠农业职业教育对乡村这些庞大而有潜力的群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农业职业教育是增长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从物质层面上,农民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顺应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的就业形式,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从精神层面上,农业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乡村人口总体素质,丰富农村人口精神生活质量。

  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农业职业教育在整个乡村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回归服务三农之初衷,其发展应该依据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探寻合理的发展路径,即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建立多元办学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走对接发展之路;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其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统筹、县乡村三级相衔接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分割的,其中学历教育方面,农业职业教育面临边缘化、衰弱化的困境;农业职业培训则是松散化的,分属不同部门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学历职业教育与涉农职业培训。尤其是要开拓涉农职业培训领域,为留守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培训,扩大生源范围。对在岗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农场主等开展在职培训,及时反馈问题,补充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从纵向来讲,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对村、乡、县三级农业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将农业职业教育的学习场所设在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增长技能和职业归属感,以此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的服务三农发展。

  (二)建立多元办学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产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因此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建立多元的办学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先要引导涉农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参与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而要实现不同的主体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由简单的合作到深度的融合,最为关键的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师资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融合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农业职业学校要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改革、科技研发与推广等方面与农业企业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介入农业企业的发展中,了解掌握农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农业企业则要主动将员工的在职培训纳入发展规划之中,积极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

  师资融合是农业教学质量的保障,农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土专家”等应该引入到农业职业院校授课,打通这些兼职教师到农业职业院校授课的绿色通道,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从而激励他们深入到学校开展技术交流与传播,维持农业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园的稳定性和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则要积极参加农业企业培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技术知识的时效性。

  (三)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走对接发展之路在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走对接发展之路。首先需要围绕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开设与农村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对接的专业,培养集技术、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涉农人才。其次是要根据区域产业链发展需要,调整合并相关涉农专业,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形成衔接有序的涉农专业链,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融合发展。再次,为突破农业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农业职业院校要加强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二、三产业的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应以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避免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优势,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要创新发展理念,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为导向,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角度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地建立了“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产业,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把握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产业,坚持面向农业的办学特色,建立特色农业专业群。其次,乡村振兴发展对于农业职业培训的需求更为迫切,农业职业培训作为一项教育服务,应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现代农业职业培训品牌,提高职业培训的成效,彰显农业职业教育特色。而所谓职业培训品牌,从培训内容上看应该选取具有县域特色的专门技能或者县域发展急需的技能,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内容科学化、系统化;从培训方式上看,应该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多种培训方式,如开发手机APP,创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互联网+培训l圆。农业职业教育依据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乡村不同群体的职业教育诉求开设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培训品牌,如针对乡村妇女的培训、乡村传统手艺人的培训等,由此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培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