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5

  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无论是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还是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较差的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多重挤压,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办学举步维艰,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值得高度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省一个贫困县的县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某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深度观察,以一手材料和多重视角呈现农村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难,并试图通过问题和环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案例基本情况

  某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湘江上游,常驻人口60万。该县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是基础产业,主要依靠特色农业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某县职业中专学校是该县唯-一所公办中职学校,始创于1988年,原名为培训总校,后与另一学校合并后称为某县职业中专学校。目前,该校共设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共有教师93人、在校生1422人。资金投入方面,年均财政拨款为220万,近两年逐渐增加,2019年申报额达到330万。教学条件方面,新实训大楼包含了6间计算机教室(共240台计算机)、电子电器专业实训教室、服装专业实训教室以及学生活动教室,但因设备老化、专业取消等问题导致教室、设备的使用率较低。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较高,4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80%。生源方面,学校自1990年开始招生,2005年在校生3010人达到顶峰,2008年起生源逐年递减,近年来招生人数仅500人左右,占当地初中毕业生源的10%。学生发展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学校开设升学班与技能班的数量相当,但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较少。

  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引发的发展困境为了进一步发现该校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该学校各类资料,包括毕业生就业信息、招生宣传信息、教学设备以及与教师、学生、校领导的访谈对话等,作为解读该职业中专学校现存问题的切入点。本研究共访谈了21位成员,其中,校领导3名,专业教师10名,学生8名,初步得到如下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访谈了21位成员,其中,校领导3名,专业教师10名,学生8名,初步得到如下调查结果

  (一)生源不稳定,学生学业问题严重经过与校领导、教师的交流,得知该校的招生情况与教育政策紧密相关,在2005年能达到3100人是取决于当时特殊的职普合并以及学籍政策-普高和中职能够互通学籍,意味着普通高中中下等水平的学生能够在普高学习文化课后在中职短时间学习技能知识,然后参加中职的高考取得理想成绩后进入大学。但2005年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中职学生不得取得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双学籍”,中职学校不得招收尚未毕业的学生。自此以后该校生源开始下滑,招生人数一直缩减,至去年仅有500余人。我们采访了8名不同专业的学生,问其择校原因,类似“比较好的高中没有考上,而民办高中学费很贵”这样的回答占多数,从农村初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意愿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如表1所示。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成绩中上等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直接选择普高的,而成绩中下等学生选择普高和中职数量相当,还有一部分选择就业。这表明中职学校所获生源中成绩中下等者占多数,而这部分学生的基础教育知识本就存在较大欠缺。除此之外,对任课教师的采访能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低下的。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中职三年很难挽回学生基础教育的欠缺,重拾学习兴趣。

  (二)学生学习动力与能力不足,急需合适的课标与教材

  学生在基础教育知识欠缺的条件下直接过渡到中职,虽然中职从培养目标出发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减少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动力与能力。没有最基础的文化功底,即使学习内容是比普通高中简单不少的中职文化课,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学习后续文化知识的能力。那么,中职学生到底应该使用怎样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能力?笔者在几次听课时都对学生提出是否能看得懂、是否用得上这门课程的教材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就目前中职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研发情况来看,已与普通教育相差甚远。一是中职的专业繁多、课程多样,如按照普通教育的课标开发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现阶段难以实现;二是中职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学科知识日新月异而大部分教材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学生急需合适的教材;三是不同地区之间,如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存在差异,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到底应该关注哪部分学生?

  除了根本原因之外,缺乏竞争意识也是造成该校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外部环境变化、学校生源减少导致该校多数专业只开设两个班,分别为对口班一个、技能班一个。于学生而言,学习竞争只存在于班内,尤其是班风不好的班级会导致整体学习氛围低迷而不自知,出现恶性循环;于教师而言,教学成果评价困难,特别是在教师自评方面,教师无法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这也会造成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困难,缺少竞争动力。(三)学生缺少对自身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不明从升学情况来看,该校2015年毕业生208人仅76人升学,实际升学率仅为36.5%,近年来学生升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减少,2019年仅40人参加高考,1人升学。从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学生中学校推荐企业占比74%。仔细查看学生毕业档案后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是与学校合作企业签订合同,毕业后去外地工作,少部分选择留在本地。

  在采访的学生中,提及人生规划,少有学生对近期规划,如参加高考还是参加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几乎没有学生有明确的长期人生规划。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意识到来到这个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己初升高的“失败”,因此很难再对自己打起信心规划未来的路。在这方面,学校、教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四)学生缺少关怀与沟通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当前的网络环境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学生仅因为计算机专业上机时间较多而选择此专业,特别是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位计算机班的班主任告诉我们:

  “学生无论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内心是麻木的,唯一的兴趣就是打游戏。

  深入分析其原因,能发现这部分沉迷游戏的学生大都缺少关怀与沟通。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占比较高,他们的父母为了与孩子联系大多会给孩子配备手机。在中职学生家庭里,父母常常对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产生误解和怀疑。当孩子出现贪玩厌学、沟通不畅等问题时,父母往往会把原因归咎于手机之上2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从小缺乏关怀、行为不被理解时,与父母、家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减少、隔阂不断增加。当这些孩子集中于中职学校时,便出现了“都爱玩手机”内心麻木”的各种表现。这看似是中职学校课堂管理及德育问题,实则是长期积累的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问题爆发。

  (五)师资“老龄化”问题严重,岗位闲置造成师资浪费

  由于近年来生源人数缩减,因此部分教师已无课可上,青年教师人才的引进计划也无法落到实处。这所学校4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80%,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两名,“老龄化”问题严重。比起实际年龄的老化,心理年龄的老化更为突出,心理年龄的老化首先表现在认知结构上。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年长教师因信息、观念、教育技术等方面无法跟上时代步伐而自认为“老而无用”;除此之外,农村中职教师的心理年龄“老龄化”还会表现在心理特征上,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压力等,生理与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引起职业倦怠B。

  学校有近百位在职教师,而有授课任务的教师只占其中一半,造成了师资的浪费。同时,学校合并、学校人数与专业数量缩减造成了很多教师所教科目的改变。例如,某位计算机教师的任职经历:“我以前是学会计的,大学毕业打了一年工,就来教会计了,现在不需要会计教师了,我就自学了计算机。自学的内容教他们足矣,但如果是更加高深的内容可能就不行了。"像这样的教师还有许多,他们从事着与自己所学无关的教学工作,在新的学科领域仅满足于基础教学内容。

  (六)教师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学效能感低下在我们所访谈的教师中,仅有1/3的教师有教育学基础,很多教师都是转岗而来,除了教师资格证考试时对教育理论有所学习外,其他方面很少接触到教育学理论知识,对教育学的理解基本来自于各类培训与长期工作中所摸索的经验。

  大部分“老龄化”教师已经完成了在职业晋升上的追求,因此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有教师这样认为:

  “除了要评职称的老师,基本没有人愿意主动参与培训。我已经参加过几次培训,认为价值不大。”从对学生的访谈得知,教师们平时很少使用信息化教学,即使在学校完全能提供可用设施的情况下使用率依然较低。这与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低下有关。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低下体现在该校教师均认为职业教育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的帮助并不显著;而教学效能感低下体现在教师们普遍缺乏提升个人教学水平的动机因素。

  三、推动县域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落实阳光招生政策落实基础教育是中职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基础。

  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4,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教育部门在解决教育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发挥“本土”优势。教育经费方面,地方政府要关注农村办学较困难的中小学校,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给予适当、合理的经费支持来聘用有教育学基础的师范生,从而减少代课教师的占比,帮助部分农村中小学走出办学质量较差的困境;在政策方面,落实阳光招生政策,生源分配要合理、招生途径要公开。在与某县职业中专招生就业办公室管理人员交谈中得知该校的招生困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自身吸引力不大,二是宣传不到位,三是存在不公平竞争。不公平竞争主要是与私立中职之间的竞争,公办中职不允许买卖生源,而私立学校却在暗地里与学生初中母校存在不正当联系,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择校判断。在这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还需加强监管,保证中职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合理分配生源。

  (二)正视中职教育职能

  尽管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有学生愿意选择发展不错的职业学校,但在偏远农村地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十分严重。很多家长认为读普通高中、本科大学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而职业学校是“失败者”才去的地方,如果中考未能考取高中,即使是借钱读私立高中也不愿去免费的职业学校。这对学生的心理认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而并非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社会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职能,向社会所有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新生代农民等提供中等职业教育机会,它对社会起着“兜底”的作用。

  尽管现阶段还未能实现真正的普职融通,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学籍互认、学分互转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中职教育的地位。作为学生,“普职融通”拓宽了自身发展方向;作为家长,“普职融通”避免了孩子择校的两难选择;作为社会公民,“普职融通”能减少对中职教育的偏见,特别是在以“读普高、考大学”为荣的农村地区。

  (三)找准自身定位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然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校办学,那么学校就不能停滞不前,应该找准自身定位,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相较于就业而言人们对升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升学”曾是某县职业中学的招牌,在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就应为农村学生提供上升途径、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重拾这块“招牌”是该校发展方向之一。

  同时,中职学校应选择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相契合的专业布局与结构,建立专业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并大力发展技能培训服务1,目前,该校所开设的专业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但作为一所县域农村中职,仅培养学生在专业方法的技能无法在就业中突出优势。笔者从调研以及资料搜索中了解到该县在农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柑桔、鸡、银杏和楠竹四大特色产业,因而在专业设置以及学生培养上可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如电子商务等专业可与当地农产品企业、公司合作确定发展方向,将专业与特色产业对接,开设更具职业导向的课程,让更多的毕业生“留下来”。

  (四)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学校要首先关注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动员在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主办的国培、省培项目。例如,

  2019年暑期开展的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送培到校精准培训”项目是县域农村中职的合适之选。教师职业能力有所提高后,自我效能感随之增加,学生的培养工作便能顺利展开。

  在教育能力提升方面,教师轮岗交流是农村教师提升自我的途径之一。根据有关县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意愿的调查,在不对轮岗教师提供任何政策倾斜的情况下,教师的低、中、高度轮岗交流意愿分别占比21.27%37.78%、40.95%。在提供家校距离倾斜、经济补贴倾斜和职称倾斜后,教师高度轮岗交流意愿占比分别提升6.08%、6.85%和9.68%。现阶段少有针对农村中职教师的轮岗计划,急需政府教育部门制定相应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目前,教师可参与各市同类学校的交流学习计划以及各类有关中职教师的国培、省培项目。

  (五)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而是指专业之外的通用职业能力。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之中,提升中职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数字与逻辑能力、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方面,可以开设如"通用职业素质”等公共通识课程;课外活动方面,农村中职学校需要评估场地设施、教学资源,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外活动,如社团课、社区活动、多形式的课间操等,可以由任课教师开设跟专业有关的兴趣班以弥补农村学生在知识面和知识创新方面的不足。

  因为生源缩减导致教师的课时减少,学校可以组织校本课程、一体化课程开发团队,把教师的课余时间加以利用。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生,也有助于教师总结教育经验和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应本校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从师资力量上来看,该校教师教龄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校本教材开发。

  (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是青年学生习得本领、开创未来、实现梦想、铸就辉煌的光荣路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7。劳动教育可以补足农村中职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难以获得的成就感与认同感,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学校应主动开设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的有关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针对该校学生对未来少有规划的情况,笔者建议学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阶段化目标的制定,增设“学期目标墙”等校园文化设施。对口班和技能班在阶段化目标的侧重点应有不同,以“升学”为导向的对口班可以加强对学业方面的规划,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班应着重于职业技能提升方面的规划。对目标的设定应根据学生情况以及个人兴趣,如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将阶段化目标设定为每月完成一本文学类或科普类书籍的阅读。从表面上看,某县职业中专学校所面临的办学困境是外部环境变化、内驱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内部绩效和培养质量降低所造成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出现了学生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教师岗位闲置、青年教师断层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所学校的问题只是当前农村中职办学现状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的个性问题其实是农村中职学校共性问题的反映。深入分析农村中职教育的困境,与现有教育机制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国家政策、教育治理、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变化等都关乎农村中职学校的生存,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完善优化我国的教育机制,改善农村中职学校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