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需潜心于语文教学的“微”课“微”得

发布时间:2017-06-18

  内容摘要:眼下语文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目标高大上。可听着似乎总缺点什么,对!“微”的缺失!前沿教育专家们开出药方: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微处”,一课一得,一习一得,目标单一。本文从目标、形式、评价等维度简要阐述语文课堂的“微处”,并深入剖析其“高、大、全”痼疾的生存土壤,呼吁培训学校教师静心追求语文教学的单一目标。 
  市教研员莅临到我校调研指导,有幸聆听前沿专家毛玉文老师的精彩评课,有醍醐灌顶之感。 
  毛老师(亲切):“请问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执教雷老师:“①学习生字词,会读课文中的多音字;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③学习课文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描写。④体会渔夫一家善良有同情心的品质,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老师(严肃):“目标定得很正确,请问,这堂课当中你达到了其中的哪些目标?” 
  执教雷老师(哑然):“……” 
  毛老师(语重心长):“目标定位要小、准,操作性要强,以增强目标的最后达成。” 
  …… 
  豁然开朗,原来堂堂语文课上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着所谓正确的教学目标,尽是无用之功。 
  眼下语文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目标高大上。精彩纷呈的课例背后,我们拷问:懵懂的学生在一堂语文课能生成如此纷呈的精彩?培训学校课堂的价值取向为作秀亦或孩子成长?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读准字音、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词句”等是否让人心生倦怠?本文从目标、形式、评价等维度简要阐述语文课堂的“微处”,并深入剖析其“高、大、全”痼疾的生存土壤,呼吁培训学校教师静心追求语文教学的单一目标。 
  一、微目标——只有一个“靶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确立教学目标。只有确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把语文课上好。确立的教学目标应具体、集中、恰当。具体指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集中指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目标不能过多,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已很不易;恰当指依据课程体系与单元结构中的位置、文本自身的特点、学生情况确定目标。 
  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已很不易。这在写字课中显得尤为突出,一堂写字课通常围绕某一个书写要点从部首,到范字,到词语,到作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赵老师执教《穴宝盖的写法》,整堂课都围绕穴宝盖的书写,先让学生试写,暴露学情;然后,针对学生学情的反馈,赵老师教学穴宝盖的“中点居中”的要领,并让学生连写评价;再进行“两点呼应”的难点教学,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慢慢地能将“穴宝盖”写好了;第四层次让学生学写范字“空”,选择一两个带穴宝盖的字进行书写;最后一环节是写字课的最高层次——学以致用:让学生设计平时的作业练习,让学生抄写几个词语。整个过程,赵老师只围绕“将穴宝盖写好”一个目标,绝不旁逸斜出。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穴宝盖的书写都很漂亮,课堂的高效源于目标的微小。 
  相反,同是写字课。一老师教学范字“脆”时,先出示课件“月”,然后说,“月”字家里来了客人“危”,接着课件出示将“月”和“危”凑在一起。 告诉同学‘月’应该收一收写得瘦一点,‘危’的‘撇’应该收一收,把脚收起来。”想让学生掌握“脆”字避让、穿插的书写要领。但教师却反复提醒 “脆”字的“竖弯钩”要写得婉转、“横折钩”要写得干脆利落,等等。结果这节课,很多学生注意力都在这两个笔画上,而该掌握的“避让、穿插”却未曾掌握扎实。执教老师想“顾全大局”,在一堂课里统打天下,显然仅是一厢情愿。 
  二、微形式——只有一支“利箭” 
  形式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它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整体效益,在网络中教学,每一课都是网络中的一点,而不要把整个网络在每一课中加以充分体现。傅文昌先生说过,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不如突出一点,突出特色,这样似乎一课只讲一点,其它的都舍弃了。但是整体讲完之后,恰是点点都有,点线构成一张网络,既节省了时间,又每课有特色,突出了重点,不是千课一线,老调重谈,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般说来,语文课通常根据文本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形式:诗歌、对话较多的课文,以朗读为主;难度一般的课文,以讨论为主;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以赏析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表演为主;写作指导典型的课文以读写结合为主等。 
  刘老师执教《称赞》,堂课里,学生主要学习1-4小节,即小刺猬称赞小獾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第3小节是重点学习的语段。这个小节一共两句话,课堂上周老师先切入第二句话,“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孩子们从这句话中,读明白了小刺猬称赞小獾什么?然后,师生练习说说“一( )比一( )( )”。接着通过一个问题:小刺猬怎么会发现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的?引出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话:“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小板凳仔细地看了看。”朗读体会小刺猬观察得细致,很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我们不妨再连起来看看这两句话“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先是一连串的动作,写出小刺猬称赞之前的行为;再是语言,写出称赞的具体内容。那么,要是把第一句去掉行吗?或者是去掉一部分行吗?显然都是不行的。如果去掉称赞之前的行为,那么“称赞”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文本的表达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基于二年级的年段特点,要是进行仿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艺术地进行仿说。伺机示范说话迁移。比如,老师走到××同学的身边,拿起书本仔细地听了听。他对同学说:“你真能干,课文读得一次比一次棒!”然后请孩子们学着说说,不是很好吗? 
  三、微评价——只有一个“十环”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会使他们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你的进步真神速,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没有“缺点”的课不是真实的课,不是学生的课,语文课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该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语智慧地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真谛。 
  李肖莉教学《白鹅》时,由于学生对文本理解不透彻而生成不全面的感悟:“白鹅很凶”,此时教师没有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于学生,也没有让语感好的同学进行补充回答——这些都是急躁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回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白鹅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细读,终于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白鹅其实是勇敢的、忠诚的、可爱的,他凶,只是为主人服务——这种阅读收获是激动人心的:客观智慧的评价终于换回了学生成长。 
  当然,教学机制的显“微”化来源于教师心态的显“微”化。功利性过强的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时,往往着眼点与怎样设计出教学亮点,怎样让自己在课堂中流光溢彩,怎样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此心态上设计出的课是教师的课,不是学生的课。对此,我不敢苟同,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痼疾所在。学生不是早就教师辉煌的道具,相反,我们的课堂是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学生的收获是课堂的生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们应当跳出“小我”,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宁静的心态潜心教学,追求课堂的点滴进步,一课一得,使学生学有所获。